王俊芳
從當前小學課程建設的現狀來看,小學課程改革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在涵養和凝練學校文化和精神方面還存在著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等。除此之外,就當前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本身而言,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眾多誤區,例如把特色課程當成學科拓展課程,或簡單等同于選修課程、校本課程及地方特色課程等。這種定位立意不高,認識狹隘和設置簡單的做法也是當前小學特色課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不僅不利于形成成熟、系統的品牌課程,而且不利于在更高層面上形成學校文化。因此,以打造具有特色的課程教學為有力抓手,推動和促進學校文化建設,是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各項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明確特色課程對于建設學校文化的意義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演化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特色課程建設是推動小學特色化發展的重大舉措,是落實小學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要求的一個重要切入口,更是培育和塑造學校文化內涵的關鍵環節。特色課程建設不但有利于完善學校的課程結構,充實教育內容,而且對一所學校的特色化發展以及帶動一個地區普通小學的多樣化發展,無疑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方策。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的特色課程教學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是學校文化的堅實主體和重要載體,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領域。從整體意義上來講,特色課程建設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性意義,因此要構建積極向上、具有頑強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學校文化,必須重視特色課程教學建設。
從當前小學課程建設的現狀來看,小學課程改革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在涵養和凝練學校文化和精神方面還存在著差距。作為對國家課程某些內容的強化或學校自身辦學理念的反映,學校的特色課程承載著學校的辦學價值體系,是學校建設的根本內容,其重要意義已日益顯現。學校特色化課程改革最根本任務是使課程的內容、安排不斷適應學生的發展,體現現代社會育人的要求;不斷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突顯學校人才培養的個性。課程建設是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特色課程是小學特色辦學的核心要素,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點和切入點。
二、特色課程建設推動學校文化內涵發展的基本原則
(一)把立德樹人作為推進課程建設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積極推進課程建設,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征、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協調、充滿活力的育人體制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把整體育人作為特色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
特色課程不是學科拓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選修課、專題教育、專項活動或特色項目。課程可分為廣義課程與狹義課程,前者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后者則單指某一門學科。旨在推動小學特色發展的特色課程,更應該傾向于前者。學科拓展常常是學科教學的延伸,難以達成整體育人的目標;選修課缺乏特色課程的整體性、綜合性以及課程內容與文化的交融;專題教育、專項活動和特色項目,可以作為課程的內容,但它并不能代替課程。
(三)把特色課程建設作為培育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
學校的文化建設,是衡量學校整體水平和辦學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提升學校品味、塑造學校形象、尋求特色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而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內容,是學校特色校園文化生根開花的重要載體。在我國當前實行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中,我們所要積極探索和建立的正是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即校本課程。開發校本課程的關鍵環節在于將學校文化基礎與辦學特色,課程與文化相交融。
三、探索特色課程推動學校文化發展的實踐途徑
(一)重組課程內容
突破單純以傳統的學科劃分,對傳統的學科內部結構進行重組。例如清華附小將所有課程重組為書香、體育、科學、藝術四個大的課程體系,將語文課嘗試分為讀書課、書法課、吟誦課、演講課、文學賞析課等。“清華附小”式的課程重組可以為地方小學課程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鑒。
(二)靈活課時長度
課時長度不再整齊劃一,而是根據學科和教學內容決定。靈活設置課時長度,可以分成或40分鐘或60分鐘。每節課還可以設置學前3分鐘、學后5分鐘等,相應的時段還可以有相應的任務,如吟誦、速算、中英文演講等。這種彈性課時長度和課時結構的詳細劃分,一方面為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也為教師落實課改理念提供了向導。
(三)豐富課堂地點
課程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志趣、差異、個性,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展課程教學活動。只要有利于學生成長,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為的課堂。除了教室作為課堂實施的主要地點,還可以根據需要將圖書館、報告廳、田徑場等作為上課的地點。也可以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區,以具體的活動充分挖掘學生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把自己的潛能開發到極致,形成學校鮮明的課程設置文化。
(四)豐富課堂形式
融思想道德教育于“講、論、辯、誦、舞、唱”等多元表現形式,以情施教,情知交融。總之,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涉及學校價值觀、校領導、全體師生、課程教學、校園文化環境的綜合工程。要想搞好學校文化建設,必須調動廣大師生甚至家長的參與熱情,美化校園環境,優化課程教學。只有建立和諧向上的核心價值觀,全校形成合力,共同向上,充分挖掘文化內涵,使學校的一切都浸潤于文化中,學校文化才能日臻完善,學校才會越發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