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能畫出具體指數函數的圖象;在理解指數函數概念、性質的基礎上,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由指數函數的圖像歸納其性質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探究、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類比,回顧歸納從圖象和解析式這兩種不同角度研究函數性質的數學方法,加深對指數函數的認識,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受數學思想方法之美、體會數學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指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教學難點:對底數的分類,如何由圖象、解析式歸納指數函數的性質。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 具:多媒體 米
五、教學方法:啟發探索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約3分鐘)
師:如果讓1號同學準備2粒米,2號同學準備4粒米,3號同學準備6粒米,4號同學準備8粒米,5號同學準備10粒米……按這樣的規律,51號同學該準備多少米?
師:如果改成讓1號同學準備2粒米,2號同學準備4粒米,3號同學準備8粒米,4號同學準備16粒米,5號同學準備32粒米……按這樣的規律,51號同學該準備多少米?
師:大家能否估計一下,51號同學該準備的米有多重?
師:1.2億噸是一個什么概念?根據2007年9月13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7~2008年度我國大米產量預計為1.27億噸。這就是說51號同學所需準備的大米相當于2007~2008年度我國全年的大米產量!
【設計意圖:用一個看似簡單的實例,為引出指數函數的概念做準備;同時通過與一次函數的對比讓學生感受指數函數的爆炸增長,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和欲望?!?/p>
在以上兩個問題中,每位同學所需準備的米粒數用 表示,每位同學的座號數用 表示, 與 之間的關系分別是什么?
學生很容易得出y=2x( )和 ( )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指數函數的定義
師:其實,在本章開頭的問題2中,也有一個與 類似的關系式 ( )
⑴讓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問題逐個給出):(約3分鐘)
① ( )和 ( )這兩個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們能否構成函數?
③是我們學過的哪個函數?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據該函數的特征給它起個恰當的名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比已經學過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發現 , 是一個新的函數模型,再讓學生給這個新的函數命名,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p>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函數中,底數是常數,指數是自變量。
師:如果可以用字母 代替其中的底數,那么上述兩式就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自變量在指數位置,所以我們把它稱作指數函數。
⑵讓學生討論并給出指數函數的定義。(約6分鐘)
對于底數的分類,可將問題分解為:
①若 會有什么問題?
②若 會有什么問題?
③若 又會怎么樣?
師:為了避免上述各種情況的發生,所以規定 且 .
在這里要注意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
【設計意圖 討論出 ,也為下面研究性質時對底數的分類做準備。】
接下來教師可以問學生是否明確了指數函數的定義,能否寫出一兩個指數函數?教師也在黑板上寫出一些解析式讓學生判斷,如 , , 。
【設計意圖 :加深學生對指數函數定義和呈現形式的理解?!?/p>
2.指數函數性質
⑴提出兩個問題(約3分鐘)
目前研究函數一般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研究指數函數時有明確的目標:函數三個要素(對應法則、定義域、值域、)和函數的基本性質(單調性、奇偶性)?!?/p>
研究函數(比如今天的指數函數)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從什么角度研究?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圖象法不是研究函數的唯一方法,由此引導學生可以從圖象和解析式(包括列表)不同的角度對函數進行研究.】
⑵分組活動,合作學習(約8分鐘)
①讓學生分為兩大組,一組從解析式的角度入手(不畫圖)研究指數函數,一組借助電腦通過幾何畫板的操作從圖象的角度入手研究指數函數;
②每一大組再分為若干合作小組(建議4人一小組);
③每組都將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或成果寫出來以便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不僅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更可加深對所得到結論的理解。】
⑶交流、總結(約10~12分鐘)
師:下面我們開一個成果展示會!
教師可根據上課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發現、得出的結論進行適當的點評或要求學生分析。這里除了研究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外,再引導學生注意是否還有其它性質?
師:各組在研究過程中除了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外是否還得到一些有價值的副產品呢?(如過定點(0,1), 與 的圖象關于y軸對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知道研究一個具體的函數可以也應該從多個角度入手,從圖象角度研究只是能直觀的看出函數的一些性質,而具體的性質還是要通過對解析式的論證;特別是定義域、值域更是可以直接從解析式中得到的?!?/p>
師:從圖象入手我們很容易看出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以及過定點(0,1),但定義域、值域卻不可確定;從解析式(結合列表)可以很容易得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但對底數的分類卻很難想到。
教師通過幾何畫板中改變參數 的值,追蹤 的圖象,在變化過程中,讓全體學生進一步觀察指數函數的變化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教師可以邊總結邊板書。
(三)鞏固訓練、提升總結(約8分鐘)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指數函數有什么認識?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一次復習對函數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也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讓學生體會本課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將其遷移到其他函數的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