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彩鳳
一、學前兒童科學材料投放的作用
(一)有助于學前兒童學習活動的發生和發展
作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有益的延伸和補充,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能促進學前兒童的多方位發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材料的具體直觀,能使處于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幼兒學習變得較為容易。只有符合幼兒興趣的活動才能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科學區角的活動內容也應來源于幼兒的興趣。特別是小班幼兒的無意注意占優勢,他們的探索和操作活動都喜歡從興趣出發。
(二)有益于兒童全面和諧發展
投放豐富、適宜的材料,幼兒可以自主地與學習內容相互作用,可通過操作、觀察、欣賞、體驗、反思等多種途徑與外界事物產生聯系,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世界,與教師、同伴相互作用,自發獲取經驗;在與物質材料的互動中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得到發展,同時產生興趣的體驗并得到情緒的滿足。
(三)有助于教師的教和學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選擇合適的材料并充分利用才能有效地幫助幼兒學習,激發幼兒的科學的興趣,才能發展幼兒的能力。要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操作工具和材料,盡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動起手來,讓幼兒獲得具體的科學經驗。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實現材料的價值。
二、學前兒童科學活動材料的選擇
(一)從學前兒童的興趣及需要出發選擇材料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活動的傾向,是推動自己行為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在材料選擇時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兒的興趣可因材料本身的吸引力而產生。幼兒興趣也可在活動中產生,幼兒喜歡擺弄和操作物體,幼兒的已有認知能力和經驗正是在擺弄和操作過程中,在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的。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使幼兒在活動中保持更高的興趣并獲得滿足。
(二)選擇與學前兒童生活聯系密切的材料
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活動材料,不僅為幼兒獲得科學知識與經驗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到學習內容對自己的意義,在科學區角活動中,幼兒與環境對話,與操作材料對話,減少了教師直接指導的機會,但卻真正讓教師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讓幼兒成了自己的主人,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三)適合學前兒童的發展水平
高質量教育的前提是他不能超出教育對象的發展水平,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雖然每個兒童的認知基礎、習得的經驗不同,但是每一個兒童都有可能在各種活動中去獲取與自己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驗。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個體差異,允許兒童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材料,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四)科學區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安全工作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樣,在科學區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應注意包裝的藝術性。在進行幼兒操作之前,首先要對孩子進行安全的教育,交代操作規則,同時,老師也應該經常性的關注孩子的操作過程,使得活動正常的開展。探索、操作的工具材料在選擇和使用前一定要采取安全措施進行認真檢查,避免尖利、破損、生銹,要減少使用玻璃制品,與幼兒零食相似的材料一定要慎用,以免幼兒誤食。各種工具、材料要符合衛生要求,針對不同材質進行不同的消毒方法,保證使用的衛生。
三、科學區材料投放的原則
(一)科學性和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首先,從幼兒的認知水平上看,幼兒認識事物具有直觀形象特點,認識事物多信賴于感知覺,而根據幼兒的基本發展水平,階段性的教育目標,并配合集中教育活動的進度擬訂科學區的具體教育目標,安排活動內容,適時增加操作材料。
(二)豐富性和層次性相結合性原則
在活動中,教師要保證幼兒在豐富的材料去探索、去發現,因為在活動中提供數量充足的各種材料,可以給幼兒提供較多的選擇機會,并有效地減少幼兒“無所事事”及相互爭執等現象。
在提供材料中要考慮到幼兒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動材料允易度上體現出層次性。在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基礎上,考慮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使不同層次的幼兒能夠選擇到適合于自己的材料及方法進行操作、探索,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三)趣味性和啟發性相結合的原則
幼兒天生好奇,在材料提供上尊重和支持幼兒自發地對材料產生興趣,能使幼兒探索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在活動中配以設計新穎、有趣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會使幼兒在愉快的狀態下進行探索、操作活動,促進幼兒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幼兒動手能力.
教師提供給幼兒的活動材料應不斷引發幼兒思考“為什么”“怎么樣”,不斷促進幼兒從多個角度,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這也為促進幼兒進行持續不斷的探索活動,進而為促進幼兒創造意識的萌發和初步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可操作性和經濟性相結合的原則
幼兒對材料的操作方式是否理解,會影響他們對材料的最初探索。有的材料操作方式明顯,幼兒能很快進入探索過程。也有些材料幼兒不知道怎樣玩,就容易放棄或用做與探索活動無關的手法。通過材料,使幼兒在作作玩玩中學到了一些粗淺的科學知識,懂得了一些簡單的科學道理。在材料提供上,也更注意經濟性原則,以培養幼兒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總之,通過開展科學區角活動,使我們更加懂得了教師只有有效的利用客觀現實的大環境,創造適當的教育環境,幼兒與其積極地發生作用,從而建構科學知識,發展其思維和想象創造,這樣才能為幼兒動手操作創造良好的條件。教師和學生都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沒有給幼兒灌輸現成的知識,而是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材料,使他們自主的創作、探索和學習。使幼兒獨立、自信、自主等個性品質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主動探索和學習中得以實現。因此,投放適宜的科學活動材料可以促進幼兒身體、認知、社會、情感態度的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