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智
(邢臺市農業局 河北 邢臺 054001)
淺談邢臺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思路與對策
劉文智
(邢臺市農業局 河北 邢臺 054001)

發展農業特色園區是展示現代農業發展成果與亮點的新平臺,促進農戶與市場有效對接,促進農業增效的新紐帶,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式。近年來,邢臺市高度重視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總抓手。邢臺市通過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積極探索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6年,全市共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家,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3家,市級現代農業園區44家。
1.1 規劃先行,科學布局。各縣(市)結合“十三五”規劃,并按照如下要求,研究制定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現代農業園區規劃,有序推進園區建設。①依托優勢,因地制宜。例如邢臺縣、沙河、臨城、內丘四個縣(市),結合太行山區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把山區生態經濟示范區作為現代農業園區在山區的一種表現形式,涌現出沙河市紅石溝休閑生態農場等一大批典型。②靈活多樣、注重功能。威縣現代農業園區已成為邢臺市政府主導型園區的代表,成為邢臺市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張名片;以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臨城縣鳳凰嶺現代農業園區,則是邢臺市企業帶動型園區的代表;清河縣以馬屯紅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引領,打造了清河縣現代農業園區。
1.2 一產為基,接二連三。臨城縣鳳凰嶺現代農業園區以薄皮核桃種植為基礎,成立了綠嶺、綠蕾等薄皮核桃深加工企業,并且依托薄皮核桃種植基地打造了市外桃源生態園,實現了一產、二產、三產相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相結合。
1.3 培育新型主體,適度規模經營。建立縣鄉村三級服務平臺,下放審批權限,農戶注冊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可實現就近辦理、限時辦結。圍繞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和經營方式轉變,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流轉土地掙租金、參與入股掙紅金、入企打工掙薪金,流轉一份土地,取得多份收益。
1.4 創新機制,探索模式。以“用工業化思路抓農業,用工業園區理念抓農業園區”的理念,借鑒工業園區的模式,成立農業園區管委會,采取“六個一體”機制創新發展。通過管委會實現園區一體管理、項目一體招商、土地一體流轉、資源一體整合、科技一體引進、產業一體發展。特別是要學習威縣土地流轉統一價格的做法。
1.5 政策配套,整合資源。推進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金融機構“五位一體”的股份合作制經濟模式。2014年,邢臺市政府出臺了 《關于支持農業招商引資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威縣、平鄉等11個縣(市、區)也都相繼出臺了優惠政策。威縣已成立了威州農業投資公司,對取得政策性扶持資金的企業,以扶持資金擔保,給予自籌資金支持,既可扶持企業,又保證風險可控。
1.6 科技支撐,提升水平。目前,邢臺市大多數園區已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河北農科院等國家級、省級農業科研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實現科研、培訓、技術支持一體化。
1.7 統一服務管理,完善基礎設施。由園區管理委員會對入園企業進行全程服務管理。建立企業服務“一對一”機制。開展證件手續全程代辦、解決問題全程參與、矛盾糾紛全程協調的“一條龍”服務。同時,加強園區內水、電、路等必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從硬件設施方面保障到位。
2.1 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奠定農業園區建設基礎。各級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相關優惠政策,從政策層面引導支持園區建設。同時,市、縣要落實扶持資金,整合各級農業基本建設投資、重點項目投資、政策性獎勵補貼補助資金,向現代農業園區傾斜。
2.2 加強人員培訓力度,提高農業園區建設隊伍工作素質。培訓不僅是在課堂上學習國家、省、市各級關于農業園區建設的政策文件、農業園區的發展過程、運行模式,還要走出去,不斷拓展工作思路,考察學習先進農業園區的建設經驗。
2.3 合理規劃,有序擺放,完善農業園區科學布局。在園區規劃編制時應提前考慮工業用地問題,將農產品加工企業相對集中于加工區,便于統一管理。同時,入園企業在位置安排上,應考慮產業鏈條上下游問題,盡量將上下游企業近鄰安排。
2.4 加大農業園區建設機制創新力度,培育農業園區核心競爭力。要打破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建立一套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園區運行機制,以實現農業園區研發高新技術、孵化龍頭企業、培育創業人才、發揮示范、帶動、科普、教育作用等多種功能。此外,針對目前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實際水平,應著重培養投融資機制、技術創新機制,建立靈活、有序的人才管理機制以及健全的土地流轉機制。
2.5 加強園區產業示范帶動能力構建,延長農業園區產業鏈及促進園區產業集群形成。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只有通過其示范擴散效應才能真正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價值。這一方面要求農業園區積極開拓市場,培育強勢產業,形成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經營的集結點和擴散樞紐;另一方面農業園區應加強規模生產能力,以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的成果,吸進和聚集國內外的農業資源,形成龍頭和市場帶動型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