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松+蘇小航+魏瑞顯
偽滿時期,日本不再滿足于通過軍閥協商的方式攫取在東北地區的物資,不僅僅采用純粹的軍事占領,同時采取一種緩進的經濟控制而獲得東北地區的資源。日本不再擔心其他列強爭奪東北市場,加速了日本的獨占,從而實現將東北地區作為殖民地的目的。琿春作為東北地區面向日本、俄國、朝鮮開放的口岸,不僅僅在偽滿時期處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同時日本也通過大量手段控制琿春當地資源。
農業
中國東北地區肥沃的土壤、潮濕的氣候,適合大豆的種植。“大豆特產品不僅吸引中國關內移民種植和商人販運,也吸引了殖民主義者掠奪牟利的貪欲。”東北的大豆資源占據了近代東北對外貿易很大的一部分。同樣,琿春地區的大豆資源,包括大豆及簡單的豆制品更是處于支柱地位。“咸豐八年,清政府開放了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流域,以這一地區為中心,中國對外貿易中大豆的比例迅速增加,1918年比1908年增長了47%,1923年比1908年增長了一倍,1928年比1908年增長了2.5倍。”琿春作為一個邊緣地區,吸收了很多地區的大豆資源,經過簡單的加工,做成豆餅,豆油,一部分運往關內,換取雜貨,大部分運往日本換取機器。偽滿洲國成立后,在不同時期,日本對于琿春地區的大豆資源掠奪程度也不同,在1934-1938年的五年間,大豆資源盡管輸出巨大,但占到向日本的輸出的比例還不是很大,而在1939-1943年五年間,由于戰爭原因,日本國內大豆的生產能力下降,但大豆反而成為了日本重要的掠奪資源,占比年平均達到90%以上,而東北地區經濟也陷入了日本的戰爭經濟體系,尤其在“七七事變”后偽滿洲國對農產品實行統制,實行“七二五”價格政策,限定物資的交易價格,不準隨意漲落,大豆,稻米,玉米開始納入統制范圍。
同時,日本侵占東北之前,開始對東北農業資源進行滲透,開始煽動朝鮮排華浪潮,數萬華僑從琿春這樣的邊境城市返回中國,其中夾雜著不少日本農民,借機侵占荒地,后來開始侵占中國農民的耕地,僅琿春一個地區就有大約1200坰耕地被占。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完成對東北地區的掌握,加緊了對農業資源的控制,為了盡量集中土地資源和人口,將農民整村整屯的遷往“部落區”,進行集中管理,不許農民擅自離開,派專人負責監管,農民為了生存,只能利用周邊荒地,大部分耕地資源被日本所謂的“開拓團”占據。
由此可見,日本通過經濟統制,軍事占領,移民開墾的方式侵占東北地區的農業資源,從而把東北地區經濟納入日本的殖民經濟體系當中。“東北農業特產大豆一直在國際市場獨占鰲頭,形成了以大豆三品為主,雜糧為輔的糧豆輸出格局。”這種單一的農業結構,加上非正常的市場體系,導致了琿春乃至東北地區畸形的殖民經濟。長期擔任國民黨財政顧問的阿瑟·恩·楊格指出“滿洲于1931年失陷是對中國出口貿易的沉重打擊,特別是因為大豆和豆類都是極其重要的出口商品。”這種對農業資源的掠奪也造成了琿春乃至東北地區對外貿易的衰弱。
礦業資源
偽滿洲國成立前,日本已經開始對琿春地區進行探測,不少日本人以“考察”的名義進入東北地區,繪制琿春及周邊的資源勘測圖。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通過投資,查封,占領等手段獲得資源,琿春東部及北部共有記載的大大小小的金礦15座,煤礦9座,林場兩個,而通過日本的勘測結果,這些資源的分布位置甚至也進行了定位。這些地區有大量的森林礦產資源,還包括銀礦和鉑礦,也很豐富。1929年,吉林縣有五個煤礦公司,到1929年12月,已經逐漸從發達地區擴展到未完全開發的地區,其中琿春就有新建立的華商煤礦公司。“九一/k'事變后琿春該地的煤礦從華商獨辦改為中日合資,并逐漸改為日商獨辦。而這種融資是經過偽滿洲國政府同日本之間通過《日滿協定書》的附件《關于規定國防上必需的礦業權的協定》(1932年9月9日簽訂)確立的,而其中的第二條規定“滿洲國政府將另表所列各礦山的礦業權許給日滿兩國政府協商指定的日滿合辦的法人。”其中注明的礦山當中,就有琿春周邊的鉑礦。
日本對東北的資源具有一種控制性的同時也具有一種隱蔽性,1934年比1932年煤炭輸出增長了21.5%,但價格卻減少了47.2%,而1936比1932年的林業資源輸出增長了123.7%,但價格僅僅增長了37.1%。這種出口數量與價格增長的不平衡,使大量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以低廉的價格輸出,使東北貿易不能獲得足夠的利益,這也體現了日本對于資源控制的隱蔽性,不通過直接的軍事掠奪而是通過貿易的不平衡掠奪東北資源。同時,日本對于資源的控制和輸出也具有選擇性,日本用林木,煤炭等原材料直接出口,以此來平衡同美國之間的貿易逆差,而對于英國,不僅僅為了平衡貿易的逆差,而且換取日本的外匯儲備。但日本很少用鋼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出口,反而從外國進口,尤其在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開始在東北所謂的“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和“北邊振興計劃”,一方面是為了宣傳日本所謂的“王道樂土”,同時也為了建設偽滿洲國,長久的將東北地區作為殖民地。日本從東北地區掠奪資源的同時,極力想把東北經濟納入殖民體系經濟中去,另一方面,日本希望長久控制東北,加速東北城市化。
工業資源與交通
在工業資源方面,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掠奪主要是輕工業方面,琿春開埠前只有小型商號兩家,貿易只限于簡單的農產品交換。開埠后盡管有所發展,出現了酒局,木材廠,制油坊等一些私人加工作坊和一些輕工業公司,可以簡單加工中藥,皮貨,豆油,山野菜,但對重工業缺乏基礎,琿春當局也通過慈善募捐和私人投資方式從外國引進一些一些輕工業,籌備工藝局,“其工師,機器,原料則派員赴上海等處招募采買。”可以看出在偽滿洲國建立之前,琿春當地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輕工業基礎,雖然存在一定的重工業的薄弱,但比開埠之前的“商務凋零,工藝粗拙”有了很大的提高。
日本扶植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建立后,開始逐漸滲透到東北地區的經濟中,較大型的工廠則直接接管,較小的作坊則通過提高稅收來進行壓制,以實現日本對經濟的掌控,日本特別重視東北的經濟活動,在偽滿政府中設立實業部,經濟部,產業部,厚生部,開始加緊對東北地區的經濟控制,偽滿洲國國務院還直轄一個審計局,對每年各地區的稅收,財政進行統計。以琿春為例,不僅僅需要繳納其他地區的如糧油稅,煙葉稅,同時琿春當地特別生產一種煙絲,因此還需繳納煙絲稅。因此,日本對東北地區輕工業的控制也是通過自身的經濟優勢來確立的,不斷的滲透嚴重擠壓了東北地區的輕工業發展。
但是琿春地區也不是完全不存在重工業,“九一八”事變之前,在1921年建立的東三省兵工廠,“歷有擴充,規模宏大,設備完善,可為全國之冠。總廠共設無煙火藥,槍彈,炮彈,機器煉鋼,電機和制造炮等分廠,占地3000畝。”分廠就有設在琿春地區的.二十年代末期,東北資本已經很發達,開始排斥日本產品,“地方煤炭工業,中國的電站,汽車運輸業等也造成了對日本的嚴重競爭。”但是由于日本對東北地區的全面控制,東北工業也遭到嚴重削弱。
對于東北地區的交通資源,日本也開始進行全面的控制,以琿春為例,琿春早先“道路崎嶇,行旅極感困難。”光緒十年才有了通向寧古塔和東寧的兩條小路,琿春周圍都是木橋或者石橋,年久失修,只能進行一些車載貿易,紅溪河河道崎嶇,不利船只通行,而圖們江水澇頻發,航行時間有限。開埠后修建了三條鐵路,拓寬四條道路,新開辟了從琿春到巖杵河和通向朝鮮慶源的大道,同時利用商人集資,省廳補足經費缺口方式修建了從琿春到省城吉林的鐵路,完善圖們江水路系統。日本控制東北后,開始在一些重要地區修建鐵路,在原有鐵路基礎上擴建,同時對河道進行疏通,設立偽滿洲國交通部和國民勤勞部,征調大量勞動力進行道路,水路建設,主要是修建向東延伸的鐵路,如吉敦鐵路,把資源通過東北交通網運輸到朝鮮,進而運輸到日本或出口其他國家。
對外國資本勢力的驅逐
日本在控制東北地區后,試圖完全控制東北經濟,早年,沙俄控制的北滿地區大量發行盧布,沙俄被推翻后,北滿地區盧布大幅度貶值,但盧布作為一種貨幣仍然在北滿地區流行,而琿春地區早年是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開埠之后大量的貨幣涌入,盧布仍然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貨幣,與朝鮮幣,日元等在琿春地區流通,日本設立了偽滿洲國中央銀行,對琿春,哈爾濱,齊齊哈爾,敦化地區流通的盧布進行回收。同時日本采用傳統的票號,錢莊,加快日元進入東北市場。同時,從俄國人手里接受了撫順煤礦,當時日產量僅二百多噸,而且當時所有權還不確定,日本人接收后加緊開采步伐。日本人從國內運來火車皮和機車,把接收的鐵路翻新一遍,還修改了鐵路尺寸,既是為了驅逐俄國勢力,也是為了控制東北貿易,防止列強勢力干預東北經濟。再如哈爾濱,1905年開埠通商,不久就成為東北北部商業重鎮,開辟了到華沙,倫敦,巴黎,柏林的貿易路線,到了日本控制東北后,阻斷了對外聯系的道路,不許同國外自由貿易。而且日本還出資建立許多企業,由日本國家銀行注資,最高注冊資金竟然有lOOO萬,導致東北原有的小企業和外國掌握的一些工廠紛紛倒閉,東北的經濟命脈逐漸被日本獨占。同樣,日本采用的也不全部是單純的軍事控制,一方面日本不敢過分的打擊其他列強在東北的勢力,另一方面,日本又不希望東北的在華利益受到其他列強的干預。只好采取這種強大的經濟優勢完成對東北地區的經濟控制,從而擠壓中國商業和外國資本的生存空間。
日本對東北經濟掠奪的特點及影響
日本對東北地區的控制除了單純的軍事占領外,還注重經濟控制,日本在控制東北經濟上主要具有獨占性,緩進性和隱蔽性,日本有通過強制的接收手段掌控大型的企業,尤其是大型的軍工企業和礦產資源,但對于小型的企業或者手工作坊,采用的則是緩進的經濟控制,利用稅收,協議,財政以及生產能力,資本注冊的方式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同時又采取相同的手法驅趕外國勢力在東北的經濟勢力,通過這些手段,日本逐漸掌握了東北經濟的主體,大量的東北自然資源和生產的產品被日本控制從而完成經濟的管控,進而對東北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同時日本對于東北的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鐵路網的完善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日本是為了長期對東北進行控制,把東北納入日本的殖民經濟體系和戰爭經濟體系,日本也隨著自身經濟的崩潰和戰爭的消耗,逐漸從隱蔽性的經濟控制到采取強制的統購政策,對東北進行經濟管制,對東北的農業,礦產,木材以及軍事工業進行強制安排。
日本對于東北的掠奪導致了東北大量資源的流失,東北地區的近代貿易也因此受到損害,由二十年代的貿易順差逐漸變為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貿易逆差,嚴重擠壓了東北原有工廠的生存空間,而且由于戰時同盟國對日本及其建立的傀儡政權的封鎖,東北的經濟形勢逐漸變差,而且由于本來就處于一種非正常的市場運作模式下,日本對東北經濟的控制導致當時東北地區經濟受日本影響巨大,而且越到日本控制的后期,經濟發展越封閉,而日本在輸出資源的同時,使鐵路延伸到開發較晚地區,促進這些邊境地區商貿的往來,把原本城市集中的人口逐漸分散,而對邊遠地區的農村人口又進行一種強制性的集中,造成中心地區向外擴散,對邊境起到輻射作用。日本對東北的經濟掠奪采取了多種方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時期又表現出不同的掠奪程度,從而使日本的殖民統治表現出一種經濟控制為主,軍事占領為輔的態勢。
日本在進行經濟控制的同時,逐漸提高了東北的城市化進程,而在戰時體系下,日本的管控加強,東北的資源流失加重,人口開始由集中轉向分散,工業體系也開始分散,形成了早期的工業格局,伴隨著日本投降,日本對于琿春乃至東北的經濟控制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