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彩霞
摘要: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會計制度也在不斷變革中。事業單位的會計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本文主要對現實情況進行統計,進而探討事業單位會計的發展。
關鍵詞:事業單位 會計 發展
前言
事業單位會計,主要是對事業單位中的經濟業務以及事項進行核對,對事業單位的預算執行過程進行記錄以及監督的專業過程。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事業單位也在不斷探索中。為應對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事業單位中有不少從事了經營性活動。事業單位的性質依舊是社會性的,必須要承擔起社會職能,事業單位的會計必須要對盈利項目進行有效監管,同時保證信息的真實性,為單位決策提供支持,進而保障事業單位的發展。
一、事業單位的重要分類
(一)行政管理性質
有部分事業單位是具有行政管理性質的,必須要承擔起行政職能,要履行執法監督以及管理職能,同時還必須要做好執法監督工作。該類型事業單位是國家全額撥款的
(二)社會公益性質
部分事業單位是屬于社會公益性質的,主要包括純公益性質以及準公益性質兩種類型。其中,純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共需求以及利益,具有消費上的非競爭性以及受益上的排他性。例如氣象部門、計劃生育部門、公共衛生防疫部門等。而準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在目標上不僅具有公共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私人性,在公共目標上比較偏頗,為了獲得公共利益,會生產些具有排他性的產品,例如體育場館。繼續教育等。社會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是由國家差額撥款的。
(三)經營性質
經營性質的事業單位,主要是生產些競爭性及排他性的公共產品,主要如報社、雜志社、出版社。經營性質的事業單位在盈虧上,是屬于自負的。
二、我國事業單位會計發展的具體方向
我國的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對企業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進行區分。事業單位具有一定的社會職能,必須要進行區別對待。事業單位會計在工作目標、對象、性質等上,是與企業會計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的。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而完全進行區別對待,存在不合理性。必須要考慮兩種準則體系的有機結合,確定出可行方案,進而不斷推動事業單位會計的發展,該發展方向的可實施性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
(一)會計準則相同或相似
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子啊會計準則的內容上,有多半是相同或相似的。例如,會計核算主體、分期,貨幣計量等,準則規定是基本相同的。
(二)對利潤的重視程度不同
由于事業單位具有公益性質,對利潤的重視程度時完全不同于企業單位的。企業單位將利潤劃分到會計準則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事業單位卻沒有設置該項要素、但是,事業單位在會計制度上設置有“結余分配”“經營結余”等要素,其本質與利潤差別不大。
(三)會計核算制度存在差異
事業單位的會計準則上明確規定會計核算必須要采用收付實現制度,要核算經營性項目的收支業務,同時還必須要實行權責發生制。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中,具有“應付賬款”等收復科目,與企業單位相似。
(四)經營業務具有相同之處
企業單位的經營目的是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比較重視社會效益。同時,事業單位的收入中,國家撥款數額占的比例不斷縮減,事業單位必須要進行經營性活動,以求獲得合理的收益。兩者在實際的工作中,事業單位從事風險較小的經營性活動,進一步促進國有資金的使用效率。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也有一些共性,利用企業與事業單位的交叉業務,可以實現兩者核算會計準則的統一。
(五)會計準則理論框架建立的必要性相同
在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中,都對會計準則理論框架的建立提出了要求,對其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企業單位的會計準則與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基本原則之間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同時兩者在會計要素定義上具有較大的相同性。
在總結長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會計預算工作得到了進一步改革,會計法規的模式也轉變為準則制度結合的總體模式。該模式中,設置了事業單位制度會計準則,通過行政單位進行實行,進而為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合并提供了基礎。同時,由于事業單位逐漸開始開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性活動,不斷促進業務的擴展,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之間的會計共性存在較大的相似點,另外,事業單位中有不少特殊做法存在不合理性,應該借鑒企業單位的會計體系的優勢,促進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
三、結束語
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的會計存在差異,同時具有較大的共性。在理論基礎、事務證明的基礎上,兩種可以有效結合,是企業單位會計發展的方向。兩者深層次的整合,需要不斷進行深入探究,進而促進事業單位會計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