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嶸
摘要:“三農”問題是近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其核心目標是富農,當前多數富農政策和實踐都離不開銀行業的支持,而調查發現農民貸款同多數銀行的信貸政策存在著距離,形成了“貸款難”問題,本文結合確山農商行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對此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民貸款難 農村金融 對策 建議
“農民貸款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提供涉農貸款的金融主體偏少,當銀行處于賣方市場時,就不會有貸款的主動性,不過,這與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階段有關。”農村最不容易得到金融支持,貸款難比貸款貴更為緊迫。農村貸款難,一般農戶貸款更難,貧困農戶和低收入農戶貸款難上加難。這個群體很大,農村發展普惠金融,應重點關注這個群體。
一、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現狀
近幾年來,確山農商行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支農支企為第一責任,以從嚴治社為第一方略,以防控風險為第一任務,以改革創新為第一動力,以黨的建設為第保障”,充分發揮點多面廣的服務優勢,在縣域金融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確山農商行依托點多面廣的服務優勢,強力推進金融精準扶貧。一是著力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實現了機構網點鄉鎮全覆蓋、電子銀行機具村村通,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了農民足不出村就能辦理基本金融業務。同時,確山農商行各營業網點還認真做好各類政策性補貼資金的代理發放工作,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千家萬戶。二是積極探索金融扶貧模式。開發推廣了以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金燕快貸通”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農民擔保協會”貸款、林權和船舶抵押貸款、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巾幗創業致富貸款等十幾類貸款創新品種。
二、當前農村金融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失血”誘發“三農”問題
隨著中央一系列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舉措的實施,實際也推動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從而也造成農村各種資源流出的情況長期存在,其中,金融機構是重要渠道。目前,有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將從農村吸收的存款轉移進了城市,沒有真正用到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上,有人認為,這正是當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誘因,甚至是“三農”問題積重返的重要原因。
(二)農村金融需求與金融服務不匹配
農民無論是生產、消費、投資、儲蓄等,都需要金融服務,產生了金融需求。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開始考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或經商辦企業,但由于農民獲得貸款的條件不足,這致使農村存在農民低息存款、高息貸款的現象,甚至高息也貸不到款而只能高息民間借貸,這在無形問滋生了高利貸的產生。
(三)農村缺乏有效的擔保機制
因受“三證”不全,承包的土地、山林、農村居民住房權利證明缺失等因素制約,農戶提供有效抵押擔保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難提供符合貸款要求的有效足值抵押物。目前,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戶的貸款多數建立在個人信用的基礎上,由于缺乏擔保的信用貸款風險大,金融機構及相關責任人承擔責任大,因而存在“慎貸”、“惜貸”、“怕貸”象。
(四)農村“空巢”現象影響新型支付工具的推廣
近幾年,大批農村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和老人。這些留守的老人和兒童對金融知識掌握甚少,對金融需求明顯弱化,直接影響到農村支付體系建設的推廣工作。在推廣助農取款金融服務中,出現了留守的老人和兒童由于文化程度低,POS、商務通等現代化支付工具使用困難的情況。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的農村客戶金融知識匱乏,金融風險意識不強,常常成為金融詐騙的選擇對象,在沒有充分了解風險的前提下,為他人借貸、擔保,甚至參與非法集資活動,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創新農村金融服務,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提升農民金融知識水平
農村信用社要堅定不移地做好金融知識宣傳工作,要充分發揮網點遍布城鄉的優勢,開展送金融知識進村入戶活動,提高廣大農民的整體金融知識水平,引導廣大農民學習金融業務、使用金融產品。
(二)多措并舉,增強農村金融服務供給
加大農村金融供給主體,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以服務“三農”為根本方向,引導和規范農信社(農商行)增加對“三農”的信貸資金投放,防止棄鄉進城和“去農化”傾向,充分發揮農信社支農主力軍作用,全力提供支農信貸資金。
(三)大力推廣普惠金融,促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一是創新服務方式,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農村金融機構要切實轉變作風,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進步規范服務行為,改進授權授信機制,在風險可控、法律要素齊全的前提下,嘗試開辦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宅基地擔保抵押貸款,簡化貸款手續,實行利率優惠,原則上農戶貸款要低于工商戶貸款,建立“綠色通道”,推行‘陽光貸款”,提供代理或流動上門服務。二是大力拓展電子銀行業務,加大ATM機、助農取款機的布設力度,要為業務量較大的鄉鎮網點布設ATM機,以緩解柜臺壓力;為每個村莊布設一臺助農取款機,以滿足農村客戶日常小額現金的支取。同時,農信社應組織人員對客戶進行手把手地培訓,引導其使用手機銀行辦理各類繳費和轉賬業務,讓偏遠地區的農村客戶真正實現“足不出村能取款,田問地頭能轉賬”。
(四)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繁榮農村經濟,推動農村支付體系建設
農信社要落實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信貸優惠政策,做到貸款利率優惠、貸款手續簡化,建立多元化幫扶機制,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同時,農信社要與相關部門配合,積極加強與農民工的聯系溝通,要讓農民工了解到優質的項目信息、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為農民工創業就業創造良好條件,加強技能培訓。
(五)建議進一步完善建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政策激勵機制
政府要通過財政、稅務等部門在貼息、減免稅、再貸款、準備金等方面給予農村金融機構大力支持。按照支農資金扶持力度,探索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的獎勵政策,激勵農村金融機構加大扶持“三農”的能動性。在貨幣政策上,擴大差別存款準備金政策力度,放松對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信用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準備金標準,根據不同機構涉農貸款比重設定不同存款準備金率,農村金融機構支農資金來源,同時穩步推行農村利率市場化,通過資金價格覆蓋經營成本和風險,允許在民間借貸比較活躍和資金緊張的地區適度提高農村存款利率,促進資金留在農村。
(六)建議建立有效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
推動建立和發展不同類型的擔保機構,特別是由農業龍頭企業、農戶、財政、擔保公司、保險和金融機構多方參與的農村信貸聯保模式,積極推廣“集中擔保,分散使用”和“限額擔保,周轉使用”等靈活有效的擔保方式。盡快探索制度農村土地流轉細則,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度不變的原則下,允許農村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適度與所有權相分離,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按市場原則合理流轉,按市場價值設定抵押,將土地價值資產化,有效解決當前農村金融市場中存在的擔保抵押品不足問題。此外,還可以考慮組建以政策財政扶持資金為依托的農村金融擔保公司,為金融機構發放“三農”貸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