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耀
摘要:近年來,哈爾濱市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防范風險、保持金融穩定的前提下,采取各種措施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為當地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金支持。但與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相比,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仍存在一些問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本文在對哈爾濱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現階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金融服務哈爾濱實體經濟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業 服務實體經濟 對策
一、哈爾濱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現狀
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必須全面界定實體經濟的內涵。實體經濟是相對于虛擬經濟而言的,并非簡單地等同于制造業。它既包括傳統概念中的農業、工業、制造業等物質產品的生產行業,也包括文化、信息、教育、藝術等精神和服務產品等行業;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制造業等傳統行業,也包括新能源、新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既包括國有大中型企業,也包括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等。在金融資源有限、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大環境下,哈爾濱市金融機構越來越意識到將寶貴資金用來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并通過創新產品,普惠三農,為民解憂,為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注入活力。哈爾濱銀行為解決農民合作社和涉農企業停滯不前的局面,創新產品和服務,以農村地區規范化運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社員為對象,“宜戶則戶,宜社則社”,為廣大處于貸款難困境中的涉農企業提供用于生產經營方面的貸款服務。
二、哈爾濱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哈爾濱市金融對當地實體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哈爾濱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集中表現在很多金融業務與實體經濟相脫節,并沒有真正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尤其是對中小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提供的金融服務明顯不足。衡量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一要看實體經濟的融資便利與否,各經濟主體是否同等享受便利的金融服務;二要看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三要看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本文從衡量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判斷標準入手,分析哈爾濱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正規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不匹配問題
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存在“融資難”瓶頸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體系不合理,不能做到根據中小企業特征靈活變通,造成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與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存在結構性缺口,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的資金需求。哈爾濱市銀行對規模以下企業的貸款覆蓋率較低,與發達地區的覆蓋水平存在定差距。同時,中小企業、“三農”等融資主體受自身規模小、抵押品缺乏、經營管理水平落后等條件制約,加之信息不對稱和多層次擔保體系缺失,使得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融資活動難以有效開展。為避免出現“融資搭便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金融機構出于利潤最大化的驅使,選擇貸款向大中型國有企業傾斜,無形中造成中小企業不能享受同國有企業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務。
(二)經濟虛擬化使得實體經濟部分領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發展突飛猛進,些獲貸容易的企業并沒有按照預定需求使用資金,而是以投資炒作為目的,紛紛將資金源源不斷地投入到房地產等虛擬經濟市場。這樣,低成本資金并未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使得中小企業存在“融資貴”的發展瓶頸。長期以來,銀行信貸是哈爾濱市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渠道,但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普遍存在困難,致使大部分中小企業幾乎被正規金融機構排除在金融服務之外,只能被迫轉向“體制外”的高成本融資。同時,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領域不但沒有政策傾斜,反而部分貸款還提出諸如保證金存款、搭售理財產品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大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三)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結構失衡
從融資規模、總資產等相關指標來看,銀行業在哈爾濱市社會融資格局中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相比于國內北上廣等大城市,哈爾濱市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直接融資渠道受限,實體企業尤其是眾多中小企業不得不對銀行貸款高度依賴。這種畸形的社會融資結構,無疑會造成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弱化,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加大了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四)銀行信貸期限短期化
根據哈爾濱銀行等金融機構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新增貸款總量逐年增大,但是長期貸款所占比例呈趨勢性下降,銀行信貸短期化問題凸顯。實體經濟的良性運轉無疑需要大量的長期資金支持,銀行中長期信貸疲軟從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亟需加強,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企業有效需求不足,中長期投資意愿減弱;另一方面是資金流出實體經濟進行投機炒作,致使實體經濟無法獲得長期運轉所需資金。一旦實體經濟出現資金斷裂,將直接影響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和地方經濟健康發展。由于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國家政策方向缺乏深入理解,加之民間借貸門檻較低,近年來哈爾濱市企業數量增加,企業家對自身發展前景估計過于樂觀,盲目投資擴張,部分企業放棄主營業務進行跨行業經營,更有甚者進行投機炒作。無形中導致企業在自身發展根基不牢的情況下,自身經營不善、民間借貸過多等問題連續出現,容易引發資金鏈斷裂從而破產。
三、增強哈爾濱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對策
(一)形成哈爾濱市充分競爭的金融體系格局
要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就必須推進金融組織體系的完善與創新,建立科學合理的差異風險定價機制,根據不同企業的自身經營情況、貸款期限、風險水平等確定不同的貸款利率,不斷加強人性化定價管理水平。貼近中小企業,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標準化、流程化運作,創新抵押質押方式,提高金融配置資源效率。積極引進金融技術創新,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在金融創新中的應用和開發潛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包容的金融創新網絡。哈爾濱市現有的信貸管理方式固化,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需進步改善信貸管理,科學制定信貸績效考核機制,嚴格規范貸款審查、審批流程。適當放寬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容忍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企業還款方式。借鑒溫州銀行業為延長企業資金使用期限、提高實體經濟運行效率而創新的“寬期限還本付息貸款”產品等經驗,哈爾濱市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體經濟發展特點和發展優勢,根據實體企業的發展需求,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增強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質量和效率,為企業健康運轉提供發展動力。
(二)明確實體經濟服務的戰略導向
從發達地區金融發展與產業演進的歷程來看,無不是依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轉型,最終實現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宏觀政策調控下,金融機構應和地方政府加強交流合作,建立地方重大項目數據庫,重點支持那些關乎改善民生、污染少效率高、創新型的戰略性行業,促進地方金融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商業銀行應在市場化原則下,緊緊圍繞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加強對新型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積極創新文化產業金融服務,針對文化產業的特點,通過銀行信貸、股權融資、引進投資者等多種形式,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三農”發展戰略的引導和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的背景下,推進對縣域金融戰略的政策傾斜。加大對“三農”金融支持力度,在提升農村金融效率的基礎上,積極改進銀行信貸流程和方式方法,完善專業化經營管理,為中小企業和“三農”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三)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健全農戶信息檔案,加強對農戶的信用教育普及工作,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構建信息收集、信用評定和信貸支持一體化的全方位信用體系。進一步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在穩步推進金融標準化工作的基礎上,鼓勵金融業務應用互聯網等新技術以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大力推廣金融IC卡的試點和新型電子支付工具的應用,使得銀行卡和電子支付業務步入正規管理階段。企業家應注重加強企業自身基礎建設,加強團隊經營管理理念和風險教育等,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樹立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風險應對理念,不斷提高企業自主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企業內部首先應加大對財務管理相關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嚴厲打擊弄虛作假等行為,規范財務制度,確保財務信息真實、準確,在銀行等金融機構面前樹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銀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