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紅
摘要:針對當前多數普通民眾會認為事業單位屬于國家的,征稅也是國家行為,因此不會存在稅收問題。其實是個誤區,筆者認為事業單位也存在著稅收違法行為。本文試圖從事業單位稅收違法行為著手,從內外因來分析深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對于從根本上治理事業單位改革促進稅收征管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如何加快事業單位改革促進稅收征管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稅收征管 事業單位改革 對策
當前多數普通民眾會認為事業單位屬于國家的,征稅也是國家行為,因此不會存在稅收問題。其實是個誤區,事業單位也存在稅收違法行為。本文試圖從事業單位稅收違法成因來分析深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對于從根本上治理事業單位稅收違法行為的重要意義。
一、事業單位典型稅收違法行為
事業單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提供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探索事業單位改革,不斷創新事業單位體制機制,穩步推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行業體制改革,積累了有益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進步推進改革奠定了基礎。事業單位提供公益服務總量不斷擴大,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事業單位形成及演進至現狀的原因極為復雜。隨著“收支兩條線”和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不斷推進,事業單位各項收支活動得到進一步規范。但事業單位涉稅違法行為仍時有發生,如目前有不少事業單位一方面從事著與政府部門一樣的行政管理活動,一方面又從事著如企業一樣的經營活動,既存在著應稅收費項目,又存在著非應稅收費項目,一些事業單位將應稅收費收入混同在非應稅收費收入中,逃避上繳國家稅收。
二、事業單位稅收違法行為的成因
作為國家所有的事業單位為什么還要逃避國家的稅收征管,普通公眾難以理解,糾其原因可以從事業單位內部和中央地方財力分配兩方面分析,但歸根到底還是利益使然。
1稅收違法行為內因。第一,事業單位管理層依法納稅意識薄弱,受地方和部門本位主義影響較深,目前幾乎很少有針對事業單位管理層的涉稅業務培訓。第二,事業單位會計人員涉稅業務生疏,部分事業會計從未接觸過類似于企業的涉稅業務,沒有充分認識到會計繼續教育的重要性。第三,小金庫等違規行為致使事業單位無視有關財政、稅收法律法規,會計賬務造假成風。第四,以企業所得稅為例,主要征管方式為查賬征收與核定征收,實務中,查賬征收方式下經營性支出與事業性支出之間界限模糊,核定征收的應稅所得率存在自由裁量彈性,事業單位往往會選擇申請有利于自己的納稅方式,甚至人為制造相應申請條件。
2稅收違法行為外因。第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財權高度集中,近年來稅收收入更不斷創歷史新高。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權、事權不均衡的矛盾逐漸暴露。
第二,目前我國對于事業單位按財政支持程度主要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三類,均直接涉及到財政資金的投入,而其來源的主要途徑就是稅收分成,即便是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其財政資金的支配權實際仍然由財政部門掌控。因此,當事業單位增加稅收負擔時,必然會增加地方財政壓力,進一步加劇財權、事權不均衡矛盾,最終影響地方稅務局對事業單位的稅收征管積極性。從經濟角度講,對地方稅務局而言,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加強對事業單位稅收征管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從邏輯角度講,當征管方(地方稅務局)與實際被征管方(地方財政局)為同一主體時,加強對事業單位稅收征管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成為一種悖論。
三、加快事業單位改革促進稅收征管的對策
1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劃清稅收征管界限。首先要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事業的合理組織方式,然后根據現有事業單位的職能特點,通過分類調整,決定其稅收征管的界限。對具有很強公益性,需要由政府直接承擔其發展責任的事業單位,實行全額預算撥款,由財政部門管理,不列入稅收征管范圍;對承擔公益性相對較弱,不宜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事業單位,則轉為非贏利機構,財政不再撥款,交由稅務部門管理,稅務部門通過實施稅收優惠政策來扶持這些單位的生存和發展,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和日益多樣化的公共服務的需要;對目前雖定位為事業單位,但其活動與政府職能基本無關的,可以通過直接轉制為企業或與企業合并重組,進入市場成為市場主體,這部分單位交由稅務部門來管理,實行的是與其他經營企業一樣的稅收政策。
2對納入稅務部門征收管理的事業單位,其取得的各項收入都要納入稅收管理的范圍。一方面加大對事業單位稅收政策的宣傳力度。根據納稅人的不同層次和不同納稅需要,提供多種形式的納稅服務,如建立稅務登記提示制度,納稅申報提示制度等,將事后處理改為事前提醒,減少納稅人的無知性不遵從。另一方面,由于事業單位使用票據既有財政部門的票據,也有稅務部門監制的票據,還有使用上級部門配發的票據。許多事業單位票據管理使用不到位,且從財政部門取得收據較為容易,為了避免納稅,不少事業單位是盡量回避使用稅務票據,從而給稅務部門核查稅收帶來定的困難。為此建議事業單位取得的各項收費收入都必須使用稅務部門統一印制的發票來收取,在計算應交稅金時再把免稅收入部分予以剔除,通過發票將收入納入稅務部門的監管范圍。
相信,通過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讓真正承擔社會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脫離經營活動,有利于凈化事業單位各項非稅收入,切實保護老百姓的利益;有利于促進分稅制二次改革,稅源的擴大應基于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公正,應重在對應稅對象的稽征,即“低稅負、嚴征管”,而不是來自于老百姓稅負的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