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李佳川+侯彬婷+石艷
體育專業學生作為特殊人群,無論是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和柔韌等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都相對要優于普通大學生,但自體育高考結束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未能經常進行運動訓練,學生的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與環境適應等指標明顯下降。基于此,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在全院學生中廣泛開展課余訓練。以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課余訓練為契機,在參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就運動訓練對體育專業學生心理素質和精神素質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并提出提高課余訓練效果的建議及措施。
21世紀,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經濟社會不斷進步,體育成為了日常活動的一部分。由于快速發展,人們關注更多的是經濟方面,而忽略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如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素質,保持身心健康,是國家日切關注的問題。課余訓練在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熱情,促進學生身體與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為切實加強教風學風建設,提升體育專業學生身體素質與專業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推動學院內涵式發展,體育學院全面開啟學生課余訓練工作,包括早上訓練和增加課程訓練。早上訓練有100米跑、體前屈(女)、引體向上(男)、俯臥撐、12分鐘跑等,增加課程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田徑、體操等。本文在參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分析研究課余訓練對于學生的精神素質及心理素質的影響,并提出對發展課余訓練的建議及措施。
研究對象及方法
研究對象。分層隨機抽取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13、14、15級三個年級的學生分別抽取40名,共120人。
研究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進行研究。
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分別對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13、14、15級學生分層抽取40人共120人進行發放問卷,調查課余訓練的第一月末和第三個月末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影響,回收問卷12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15份,有效率96%。
情緒方面:情緒具有雙面作用。良好的情緒對人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令人感到心情愉悅、快樂,并心理上得到滿足。不良的情緒是能對人具有消極作用,使人感到任何事都失去了樂趣,即便是自己熱愛的事物都會感到厭煩。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有著明顯的釋放壓力、抗焦慮的效果。經常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使身體產生極大的滿足感、愉悅感。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特別是自己擅長、熱愛的,能激發自己的潛能,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形成豁達、開朗的良好心態。據調查問卷統計41.4%的湖南理工體育學院學生訓前情緒上表現不愿意、懶散不振、時時替自己制造借口去逃避訓練,行為上有著強烈的抗拒。學校對此采用全體動員、宣傳等措施促進學生參加課余訓練的積極性。每期末進行素質大比武,學生在大比武的排名對應相應的綜合素質分,綜合素質分在評選獎學金占有一定比例。而增加的課程如籃球、足球等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專項能力。學生從不情愿到積極參與到全心全意完成訓練強度,熱愛課余訓練,全力以赴地投入。經過三個月的鍛煉,學生從69.2%的非常樂于參與提高到85.4%,不愿意參加課余訓練的學生低于5%,情緒上有著明顯的積極變化。而學生的情緒發生變化不僅是學生本身對于訓練產生興趣,還有學校措施的積極影響。對訓前不喜歡課余訓練的學生進行訪問,大部分學生改變消極的情緒,并表示有著強烈的成功欲望,對生活充滿激情,心情處于愉悅狀態。
意志方面:意志是自覺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目的,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性等四個維度。意志是通過后天培養,參加體育鍛煉,既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又能培養意志。體育鍛煉大多以肌群活動,消耗大量體力。在此過程中人會出現疲勞、懈怠、心理問題等。從問卷調查結果看最終能堅持下來學生的占96.6%。學校措施中實行指紋打卡簽到手段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每個禮拜記錄學生的出勤率,如規定時間內有早退,在個人的綜合成績中實行扣分制,學生會干部和班委加倍扣分。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學生按時參加課余訓練。由此,學生的出勤率幾乎接近滿勤。這說明學生克服消極情緒,向困難挑戰,勇于拼搏,在解決困難,學生的果斷性、堅持性方面增強。
個性方面:個性是個體在物質好的和交往活動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系統,是人們心理傾向、心理過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狀態等綜合形成系統心理結構。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不同于他人。體育有很多項目,每個人適合的項目不同,與自己的個性有關。很多項目也需要特殊的個性品質,如100米短跑,具備沉重冷靜、發揮最好的水平的個陛。如12分鐘長跑,規定男子跑完2800米,女子跑完2400米,具有堅定意志、身體素質較高的學生完成任務并能超額完成。調查表明訓練后三個月比第一個月能堅持下的學生提高了15.3%。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堅韌不放棄、自制力、吃苦耐勞、獨立的個性。
智力方面:智力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力、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基本基礎。在各種活動中,大腦的學習能力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所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人,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心肺功能,這使大腦的氧氣和養料大大提高,改善學生的記憶力、注意力。在課余訓練之前,學生處于長期的休息狀態,大都以玩游戲、看小說、玩各種APP消耗時間,生活中大腦處于渾渾噩噩、無精打采缺乏生活的樂趣,38.7%的學生表示記憶力有所退化。訓練之后,學生大腦受到外界刺激,接觸到新的動作時要觀察動作,模仿動作,記住動作的順序,思考動作的關鍵點,這也相應的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記憶能力等。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判斷能力較差,這可能是由于學生對動作的要領和技巧不太了解,自身對技術動作的想象力能力較不理想。判斷力是在學生長期的練習,對動作的技巧到達一定的成熟后,自然會提升。在此可建議在課余訓練的適合適當的添加一些鍛煉想象力的內容。
心理適應方面:心理適應能力主要是指各種個性特征互相配合,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一個人能否盡快適應新環境,能否處理好復雜、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況,與個人的心理適應性高度有很直接的關系。在參與體育鍛煉時,練習內容、場地、訓練強度、與他人的人際關系都與個人心理適應有關。剛開始學生對訓練強度、內容有諸多不適,有時體會到與他人的關系緊張,遇到緊急情況無法處理等。經過三個月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心理適應方面有所提高。據本研究調查統計,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差的學生百分比從212下降到8_7,環境適應能力差的學生百分比從21B下降到10.8,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提升相對明顯。這是由于體育鍛煉是可以群體或個人活動,在鍛煉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了頻繁的交往。交往時個人個體本身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個體間情緒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鳴,情緒上的共鳴,個體的情緒趨向一致,形成良好的環境氛圍,人際關系得到協調,擴大交往范圍和提高交往能力。部分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擔任助理教練角色,從開始的緊張、焦慮、害怕失敗到從容面對、得心應手,提高了獨立性,增強了領導能力,提高了應變能力。
結論與建議
課余訓練能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在課余訓練前后的抑郁、精神不佳、人際關系敏感等都得到顯著的變化。能夠培養自制能力,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學會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與協調,優化人際關系,完善人格個性,培養毅力、自覺力,增強和培養團隊的凝聚力和競爭能力。
提高學生的積極情緒,激發潛力:課余訓練提高學生參加課余訓練的積極性。積極情緒是參與體育鍛煉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積極的情緒是成功的內驅力。學生有了喜愛,會主動去訓練,產生在體育方面的愉悅心理感。學生的積極性一旦被激發,就會在訓練中變被動為主動,產生愉快的情緒及克服困難的堅強品質。同時在課余訓練中發現自己在某個項目中的潛能,把潛能成為自己的擅長技能,增強自信心。
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提高自身能力:課余訓練中,學生通過訓練能處理如何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保持和諧的交往關系。學生在訓練中能夠學會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相互信任、培養合作意識等,這些都是與人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建立大學生與父母、教師、同學之間的和諧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課余訓練中學生領導班級成員進行鍛煉,提前制定計劃、方案,在訓練中出現的問題、緊急情況進行分析并采取解決措施,提高領導能力、應對處理能力。
發展個性,強化智力:課余訓練實行分班制,在各項活動學生之間自覺的進行自我提醒及監督他人,自制力、堅持力等相應提高。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使學生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訓練過程中有記憶動作,判斷動作的要點及難點,必要時運用想象力,充分鍛煉、發揮、強化智力。因此,課余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完善個人、克服各種困難的健康的心理素質,強化個人智力。
建議:在課余訓練中,針對某個項目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采取分組制進行針對性訓練,完善訓練計劃。還可增加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同時學校領導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功能以及學校行政教學部門的管理作用,完善訓練系統,加大課余訓練工作投入,提高學生的認識、個人興趣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科學的體育鍛煉,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素質,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