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書
妖怪文化已成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藝術的角度,對于日本民族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日本各個文化領域中,無一不滲透著日本妖怪文化元素,有著“動漫之國”之稱的日本更是將妖怪文化近乎完美地融入到漫畫中。以日本妖怪漫畫為鑒,我們應發展中國傳統的妖怪文化并創作出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妖怪漫畫。
日本妖怪文化在漫畫中的運用
日本妖怪文化來源于中國。每個國家對“妖怪”都有著不同的定義,中國的妖怪有“妖魔鬼怪”的含義,在西方,普遍稱“妖怪”為“精靈”、“喪尸”,而在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厚淵源的日本,妖怪文化則作為一門本土最具有代表性的學科之一,在人文思潮的推動中,不斷地新生與演變,日益壯大,最終形成赫赫有名的日本妖怪文化。
從古至今,中日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文化對于日本妖怪文化的興起更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平安時代之后,隨著大量遣唐使的到來,記載著中國傳說中各種妖怪的圖籍《山海經》順勢傳到了日本并被日本整個社會強烈推崇、加工。江戶時期的妖怪畫師鳥山石燕所描繪的《百鬼夜行圖》便是以《山海經》、《搜神記》為創作依據,其中的眾多妖怪都有中國古時傳說中妖怪的影子,日本文化中三大妖怪形象:酒吞童子、玉藻前、大夭狗就有兩個來源于中國。
玉藻前,即人們熟悉的“九尾妖狐”。她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生物,《山海經.南山經》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熬盼埠痹臼翘降南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兇險、邪惡的傳說將其善良的本質掩蓋,最終形成了這樣的面貌——美貌誘惑君主最終導致王朝終結的女子都是九尾妖狐所化。在日本的傳說中,她利用妖術蠱惑天皇,使天皇不理朝政,后被陰陽師識破為千年妖狐,并將其射殺。
天狗,其形象最早出現在《山海經.西山經》中:“有獸焉,其狀如貍而自首,名日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碧旃返膫髡f最初是一種天文現象,“天狗食月”、“天鼓有音,如雷非雷,天狗狀如大流星。”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這是與《山海經》中的天狗是完全不一樣的形態和特征。天狗傳說如何傳到日本有很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便是江戶時代隨著中國商人一道傳到了日本?!度毡緯o》最早記載:“僧曼僧日,非流星,是天狗也?!眰魅肴毡镜奶旃沸蜗蠼浳幕南炊Y發生了多次的演變,種類也不斷增多,天狗的形象也與《山海經》中描繪大不相同,身材高大、穿著修驗僧服和高齒木屐、長著雙翼、紅臉和大長鼻子、手持羽扇。這些形象的變形無疑反映了日本與中國不同民族的心靈映像。
除了以上的兩個例子,中國還有很多妖怪形象流傳到日本,例如家喻戶曉的“河童”便是《山海經》里記載的“河伯”,人們最熟悉的關于河伯的故事,應該就是“河伯娶妻”了。起源于《搜神記》中的妖怪落頭氏在日本被流傳為飛頭蠻,還有中國民間流傳的“九命貓妖”在日本則被稱為貓又。
對于“鬼”的理解,中日卻有著很大的不同,日本的“鬼”是有著明確形象的妖怪,它長有尖角、獠牙、紅色的皮膚、上身赤裸、身軀高大、以一把狼牙棒為武器。中國的“鬼”形象則沒有具體的形態,更像是“魂”或“幽靈”?!抖Y記·祭義》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边@些“妖怪”無論是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都是其與本土的文化相融合或加以改造碰撞出的產物,它們在日本民族強大的接納能力下,漸漸地形成了一套文化體系,并在歷史的見證下,不斷地壯大起來。
日本妖怪文化的發展歷程。從遠古時代,日本人就生活在林山環繞之中,在得到了大自然的眷戀與滋養的同時,他們也不得不面臨著復雜的地理環境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地震、海嘯、臺風、還有每到夜幕降臨時的兇猛惡獸。黑暗帶給人們更多的無助和畏懼,在人們對自然認知不足的當時,“妖怪”文化便應運而生了。
人們以捕魚、狩獵為生的日本繩文時代便有了妖怪之說,起初被日本人稱為“物怪”,指侵入、來歷不明的攻擊,是人們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的統稱。田間的蛙叫、森林里的怪聲在人們無限的想象中變得具象、恐怖,最終歸納為各路形形色色的妖怪形象。
平安時代是日本妖怪文化飛速發展的時代,這個時代看似平和、安穩,卻充滿著貴族斗爭,人民生活困苦,天災人禍不斷。無能的統治階級將一切的誘因歸于鬼神的作祟,陰陽師的地位隨即達到了高峰。隨著《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的傳入和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使妖怪文化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心靈寄托。
室町時代的人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文藝復興,百姓豐衣足食,這也是日本的妖怪文化發展的昌盛時期,這個時代誕生了許多至今耳熟能詳的“妖怪”,不得不提的就是土佐光信的“百鬼夜行繪卷”,其中的“百鬼”既“付喪神”,指被人遺棄的器物如木魚、瓷碗、茶杯、傘等會在一怒之下變成妖怪,而土佐光信描繪的“百鬼夜行繪卷”正是指人們生活中所用的物品妖化后在夜間匯集。其中有的妖怪面目猙獰、有的淳樸可愛,都有著自己的性格和故事。
日本的江戶時代堪稱是日本妖怪文化的黃金時期,妖怪文化推動了日本畫浮世繪、文學、戲曲的進一步發展。怪談文學的盛行使許多敘寫妖怪的書籍相繼面世,巔峰之作是上田秋成于1776年所完成的《雨月物語》。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傳說,筆調凄美,猶如夢幻般的精巧,被譽為是日本歷史上的“日本志怪小說的壓卷之作”。怪談文學發展到后來,也出現了像《耳袋》、《南總里見八犬傳》這樣的驚世之作。在怪談文學盛行之時,一種叫“奇怪圖鑒”的日本妖怪繪卷也漸漸地興起。江戶時代的妖怪畫師中,浮世繪畫師鳥山石燕的繪卷至今也是相關創作者靈感的源泉。他傾其一生著有的四冊畫卷《畫圖百鬼夜行》、《今昔畫圖續百鬼》、《今昔百鬼拾遺》、《畫圖百器徒然袋》確立了今日日本妖怪形象的原型。他從《和漢三才圖會》和民間流傳的妖怪故事中尋找靈感并加以改編,最終給人們展示了一場“妖怪”的視覺盛宴。
明治時代的日本,怪談風潮更加流行,“明治妖怪博士”井上圓了的《妖怪百談》、《妖怪學講義》等作品在日本掀起了一陣抨擊迷信的風波,而小泉八云的《怪談》被譽為近代日本怪談小說的鼻祖,并對后世的妖怪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日本漫畫中的妖怪形象。日本妖怪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存在于文學、繪卷之中,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日本的諸多領域,戲劇、電影、漫畫、動畫等無一不滲透著妖怪文化的元素。而日本漫畫對中國乃至世界漫畫產生了巨大影響,日本漫畫中的諸多元素承載著日本文化以“百鬼夜行”的方式走向世界,妖怪漫畫早已成為日本漫畫的主流,甚至幾乎每一部漫畫作品里都有“妖怪”的影子,妖怪故事成為日本漫畫家取之不盡的題材,專以妖怪為題材的日本漫畫也數不勝數。
被稱“日本妖怪漫畫第一人”的妖怪博士水木茂則傳承了鳥山石燕的妖怪體系并創作出了風靡一時的經典之作《鬼太郎》,今市子的《百鬼夜行抄》以鬼眼看人生,描繪了一個個寂靜又離奇的故事?!断哪坑讶藥ぁ贰ⅰ断x師》《滑頭鬼之孫》、《犬夜叉》、《怪化貓》、《家有狐仙》、《夜櫻四重奏》、《結界師》、《四月一日君尋》、《少年陰陽師》、《化物語》等,“妖怪”在這些漫畫中是形象各異,種類繁多??傮w上可以分為四類:人形類、半妖半神類、動植物(動物、植物、物品)幻化類和天生異物類。
人形類,顧名思義,是以人的形態出現,男女老少皆有可能,如大家熟悉的橋姬、雨女、雪女、骨女、座敷童子、酒吞童子等都屬這個類別,日本人形妖怪形象中女性居多,漫畫中的女性“妖怪”也是無處不在,不同的漫畫雖然畫風不同,也萬變不離其中。
如,雪女是傳統的日本妖怪形象,她是身穿和服,一頭淡藍色的頭發,生性冷酷,多在深山中出現。漫畫中的雪女幾乎褪去了冷酷的外衣,《滑頭鬼之孫》里的冰麗、《幽游白書》里的雪萊、《地獄老師》里的雪姬除了在形象上保留了雪女的特征之外,多了份體貼和溫和。
半妖半神類的妖怪指神靈的蛻變或是人與妖怪結合的后代,在日本漫畫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角色?!队暌怪隆防锏男嗳~,還有典型的半妖犬夜叉,犬夜叉的原型是傳統妖怪里的“犬神”的后代,犬夜叉的刻畫顛覆了傳統的“犬神”形象,人形犬耳,銀色長發,性格桀驁不馴、堅強不屈,他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成為漫畫中的經典“犬神”形象。
動植物幻化類指自然孕育而成或是由動植物演變而來,如飛禽走獸的妖化、植物的演變和“物久成精”的付喪神。水木茂的漫畫《鬼太郎》中常常出現的草鞋妖、琵琶精便屬于付喪神的一種。傳統妖怪文化里的山妖、貍、妖狐、貓又、夜雀等等也屬這類。例如貓又,俗稱貓妖,兩尾黑貓,耳大而尖,牙齒為鋸齒,性情兇殘。而漫畫中的貓又更趨于可愛化,唯有《火影忍者》里的二尾又旅更接近傳統貓妖的形象,《犬夜叉》里的云母、《通靈王》中的股宗、《青之驅魔師》里的小黑、《鬼燈的冷徹》里的貓又們,都用自己獨特的造型和故事悄悄走入人們的心中。
天生異物類的妖怪指天生就不同于人類,并有著自己的能力和生活習性,河童便是這一類的典型之一。傳統的河童是兩棲動物,面似虎,身上有麟,形如四五歲的兒童,漫畫家筆下的河童似乎形形色色,但幾乎保留了它原有的形態,身體為綠色或身穿綠衣,鳥嘴,手腳有蹼。它們或是像《滑頭鬼之孫》里的河童一樣形似少年,個性鮮明,或是像《夏目友人帳》里的河童一樣形象傳統,個性溫順。河童已是家喻戶曉的日本妖怪形象,在漫畫里出現的頻率也是位居榜首,就連日常漫畫《蠟筆小新》中也有河童的身影。除了河童,還有很多漫畫中的形象屬于這一類,如人魚、輪入道等。
妖怪文化運用在日本漫畫里可謂是“百花齊放”,以妖怪傳說為題材的日本漫畫或是將妖怪的原型貫穿始終,或是將傳統妖怪根據漫畫本身的需要加以創新以適應新的時代,然而無論如何改變,蘊含在妖怪形象中的傳統妖怪文化卻不會因此失去光彩。
日本妖怪的“物哀”情節。如果說漫畫中的妖怪形象是妖怪的“形”,那么“物哀”情節便是妖怪的“魂”了。
什么是“物哀”呢?有些研究這一領域的中國翻譯學者們對“物哀”這一概念展開了如何用中文更好解釋的研究,最終一部分人認為可以理解為“感物興嘆”或“感物觸懷”,而另一部分則不主張對這一詞語進行中文翻譯,因為“物哀”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寓意是極其微妙的。
日本是一個以哀傷為美的民族,也許是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個民族有著極為特殊的審美方式。“物哀”情節是日本特有的文化,櫻花是日本“物哀”文化的象征標志,櫻花的綻放和凋零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人們用櫻花比喻“瞬間美”。日本人認為,一切美好或悲傷的事物都是短暫的,因此活著要像怒放的櫻花一樣絢麗,即使面對死亡,也要像凋零的櫻花一樣不要拖泥帶水。
“物哀”這一元素滲透到了日本的各個文化領域中,而漫畫中的妖怪形象將“物哀”文化以其特有的表現形式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女性為代表的妖怪們大多被賦予著凄涼的背景故事,被人拋棄并凍死在山中的雪女、癡情的橋姬、被凌虐后憤恨而死的骨女和倍受欺凌含恨自殺的毛倡伎都是“妖怪物哀”的典型代表?!兜鬲z少女》里的露從妓院逃出后被朋友出賣死于池塘,因怨念集身化為骨女?!肚昴Ь防锏木盼矂t是一心想讓兒子復活的執著母親?!断哪坑讶藥ぁ分械男⊙酁榱诵闹械膱棠钆c悲慘的命運斗爭到底。然而這些以傳統妖怪為原型的漫畫中的妖怪,盡管在形態、性情和故事背景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創作者仍然以“物哀美”為創作理念,使每一個“妖怪”都性格鮮明,而非單純的好與壞。
日本妖怪的“萌化”。這個來源于日本二次元的“萌”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可愛”,指看到美少女角色時產生的一種熱血沸騰的狀態。但到了今天,“萌“字的含義更為廣泛,“萌”元素早已滲透在日本漫畫里并被大家所喜愛,“萌”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妖怪”在許多人眼里是可怕、邪惡的,但漫畫創作者筆下很大一部分的妖怪已經沒有了邪惡兇殘之氣,反而變得可愛、善良。其實很多日本人眼中的“妖怪”并不可怕,只是它們生活在與人類不同的世界,遵循著與人類不同的規則,反而那些妖怪背后悲情的故事讓這個有著濃郁“物哀”情節的民族心生憐憫。大量妖怪的“萌化”更是日本人對妖怪有著特殊之情的一種體現。“萌化”的妖怪保留了傳統的藝術背景和人物框架,將人物部分元素加以改造和創新,使讀者在觀賞作品時油然而生一種喜歡、愛慕、迷戀、興奮的感情。
最早用“萌”來形容漫畫人物的是《美少女戰士》里的土萌螢,人們對“萌”有了定義之后便新生出蘿莉、呆毛、獸耳等各類“萌元素”,如《元氣少女緣結神》中的男主巴衛、《我的狐仙女友》中的源千鶴、《銀仙》中的男主角,這些有著獸耳“萌元素”的形象即使是美艷或俊朗的外表也依然會給人以“萌”的感覺。
日本漫畫也常以“反差萌”來塑造妖怪形象,“反差萌”即“人物表現出與原本形象不同的特征或多種互為矛盾的特征同時存在。”《妖精的尾巴》中的利力由于艾斯蘭登容不下他龐大的體格,所以平時需要變小來維持原來的體形,武士般的氣質配上萌物的外表,無疑是“萌化”的一種升華。相似的“妖怪”還有《妖怪少爺》里的鴉天狗、《夏目友人帳》里的貓老師。
近年來,中國的萌妖漫畫逐漸興起,從魔物娘圖鑒到萌娘百科,秉著“萬物皆可萌”的創作理念帶來千奇百怪的“萌化”小妖。其實日本妖怪漫畫中的妖怪形象,無論是可悲可憐或是“萌化”可愛,都只是漫畫創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種表現方式,而真正走入人們心里的,是人物背后所承載的情感與故事。
日本妖怪漫畫的運用所帶來的啟示
賦予中國式妖怪“情感”與“故事”。日本妖怪文化深入人心遠遠不止停留在創作者對妖怪形象的塑造上,情感與故事的豐富不僅讓日本“妖怪”更有內涵而且也使它們真正地“活”在日本文化中。相對于日本而言,中國在很早便有了屬于自己的“妖怪文化”,其藝術內涵也在一些著名文學作品里得到體現,《剪燈新話》、《聊齋志異》、《搜神記》、《西游記》等怪談小說中的中國妖怪形象生動地為人們展現了其獨特的形象與強大的技能,但時至今日,中國妖怪文化并沒有被更好的重視并予以系統的研究和發展,單純的文化傳承已經不適應于當今社會。
中國的傳統妖怪形象絕不僅限于那些改編于《西游記》、《聊齋志異》等影視作品里的“妖魔鬼怪”,有太多默默無聞的“妖怪”只能在古代典籍中偶爾被人查閱。但是如果在賦予他們情感與故事的情況下,以傳統文化做根基,即使是毫不出眾的“小妖”也可以變得活靈活現,深入人心。
日本妖怪漫畫中,“物哀”是“妖怪”的“魂”,是一種情節,更是日本妖怪漫畫的“精華”。這種“精華”在于每個妖怪形象都深深地融入了“物哀”之情,這種美麗的哀傷又賦予每個妖怪形象動人的故事。那么將中國的人文社會風貌融入到妖怪漫畫中,無疑會讓中國妖怪漫畫更有內涵,中國式的妖怪漫畫也需要一種代表著中國文化元素的“魂”予以注入。
《山海經》是描繪中國妖怪“形狀”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傳統妖怪“形”的依據,但“魂”的注入是需要后人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的。最具代表意義的中國“四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日本漫畫家的筆下別有一番風采,《不思議游戲》、《遙遠時空中:八葉抄》、《蒼之封印》以英俊的少年為軀體,將四獸的屬性與之融合,并在賦予其強大的能力下,每個人物都有他專屬的動人故事。
目前網絡上的妖怪漫畫以惡搞和賣肉居多,雖然也有原創的較為新鮮的情感和故事,但仍然無法視為對中國式妖怪形象的創新。很多創作者憑空想象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妖怪形象并沒有傳統文化做根基,很難有說服力。
中國妖怪漫畫的發展與創新。中國自古以來對妖怪都帶有封建迷信的看法,“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認知讓中國人覺得妖魔鬼怪難登大雅之堂。然而這種思想讓中國對傳統“妖怪”并沒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和創新,而有著“動漫之國”之稱的日本則認為“萬物皆有靈”。由于在認知上的不重視,讓中國妖怪漫畫的發展落后于日本。
“本土化”是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一個過程,是本土性的繼承和非本土性的借鑒,借鑒日本妖怪的“精華”來更好地完善和發展中國式妖怪漫畫,以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豐富中國式妖怪漫畫的情感與故事,這是中國妖怪漫畫的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打破常規、大膽而謹慎的創新,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自身特有的表現手法并吸取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讓“妖怪”的“形”與“魂”達到完美的結合,也能使中國式妖怪漫畫更有深層的內涵,不再是一種表面形式的呈現。
近年來,由于受到各國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妖怪”的看法也大有改變,以“妖怪”為題材的漫畫、動畫、電影層出不窮,形態各異的“妖怪”也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妖怪漫畫中,以《子不語》和《隱匿城》為典型,漫畫創作者以獨特的方式描繪了她們理想的那個“妖怪世界”,在“妖怪”的塑造上也是個性鮮明,注入了很多情感與故事。但相對于日本的“妖怪大軍”而言,中國的妖怪漫畫只是剛剛起步。
在妖怪漫畫的創作中,作者根據主觀的創作迎合劇情的需要對傳統妖怪形象的性情會做一定的改編,結合各異的繪畫風格,傳統的“妖怪”在每一部漫畫作品里都是獨特的。傳統“妖怪”為漫畫提供了不竭的創作靈感,而漫畫結合傳統文化、新興文化不斷以變換的形式展現給讀者,至今,人們對“妖怪”的理解和認識也不僅僅停留在一本書或是一部漫畫里,妖怪文化在漫畫中的運用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