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龍
摘要:21世紀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充斥在社會與虛擬網絡空間中。與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相比,微博、微信、移動媒體以及各種新興媒體的出現與成熟,已經大大地改變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方式。互聯網的存在,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微博因其獨有的高效、及時、互動等特點,使其成為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媒介的代表。本文主要依據勒龐的《烏合之眾》理論,分析微博群體性事件發生時,微博受眾群體心理及其行為特點,并提出應對微博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微博 群體性事件 微博受眾群體 心理 行為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的新興媒體平臺蓬勃發展,現代化互聯網媒體時代已快速成熟并發展。互動式的信息傳播手段,使得傳統傳媒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媒體逐漸從一種高門檻的專業性機構操作,變成了一種低門檻的個性化操作。社交媒體最初起源于美國的Facebook,隨后,這種網絡社交媒體被中國迅速復制并引入國內。社交網站的存在,無疑為公眾提供了豐富、快捷的生活。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我們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它對一些負面信息、謠言的快速傳播也為公眾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同時也不便于及時有效地制止更正。網絡的開放性與無記名的特點,使得網絡流言、謠傳、炒作層出不窮,一些網絡熱點問題經由廣大網民的發帖、轉發、跟帖評論等行為迅速發展成為熱門網絡群體事件。在網絡環境中,群體的情感釋放、壓力宣泄都達到了一種超出正常甚至是極端的程度,網絡中的群體心理對社會民意表達和網絡輿論的形成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本文將以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理論來分析微博受眾群體的心理及行為。
二、群體及網絡群體
(1)群體
肖(Shaw,1981)認為,群體由兩個或更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個體所組成。貝克(Back,1977)認為,對群體概念的理解,關鍵是它的所有成員彼此之間必須有一種可觀察到的和有意義的聯系方式;個體間的互動使人們成為一個群體,并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實際上,關于群體的定義,已經越來越提倡其共同體的特點。因而,群體,是指彼此間有共同的目標或需求的聯合體。各成員間在行為上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群體與個體相對,是若干個體的集合體。不同個體按某種特征結合在一起,進行共同活動、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體。群體的各成員之間要相互依賴,在心理上彼此意識到對方。
(2)網絡群體與微博受眾群體
網絡群體是指無需面對面的交流,通過網絡手段而形成的群體。網絡群體與社會群體相比,一個最顯著特征就是匿名性。網絡匿名化可以有效消除個體身份識別系統,使每個人可以自由而公平的發表言論,而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相對于現實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等級關系,人們在網絡社會中主要是以個體化的方式行動。當眾多的個體以某種方式行動的時候,他們就有可能形成一個群體。
微博受眾群體是指通過非實名制在微博上注冊并成為會員,可以發表言論,轉發評論他人觀點的群體。他們通過微博表達觀點與評論,同時參與一定的虛擬社交活動的行為。與社會現實中的群體不同的是,微博受眾群體的活動場所主要是虛擬的網絡平臺和微博網站。
(3)網絡群體性事件
網絡群體性事件,簡稱網群事件,廣義上指在互聯網上發生的有較多網民參與討論的事件;狹義上的網群事件,特指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網民群體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關目的,利用網絡進行串聯、組織、呼應,乃至可能會影響到國家政治及社會穩定的群體性非正常事件。
三、微博受眾群體的特征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一書認為,傳統宗教、政治及社會信仰的毀滅,以及技術發明給工業生產帶來的巨變,是引發社會轉型的重要原因,反應在西方民族政治生活的層面,則是作為群眾的民主力量的崛起。勒龐認為,歐洲社會日益增長的特征是群眾的聚合物,個體意識淹沒在集體意識之中,群體情緒得到迅速的傳染,從而使群體表現出非理性、低智力的特點。勒龐指出,群體具有以下幾個最為重要的特征: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環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變化;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傳染并易受暗示;群體往往沖動、易變且急跺;群體可以產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毫無價值;群體想象力改變著傳統書中記錄的神話;群體的情緒夸張且單純,同時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體具有偏執、專橫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而作為微博受眾群體而言,不僅僅具有勒龐描述的一般群眾的特征之外,還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征,具體而言,微博受眾群體的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①微博受眾群體的無意識狀態
群體無意識是群體行為發生時的基本心理狀態。雖然人們在智力上的差異顯著,但是卻有著非常相似的情感和本能。這些特征也構成了普遍的性格特質,而這些特質依賴著我們的無意識因素的支配。這些特征變成了群體中的共同屬性。在群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個性被削弱了,個人被群體所淹沒。由于群體是無名氏,無需承擔責任,法不責眾的心態起著決定作用。個體選擇群體作為自己的存在方式,因此自愿淹沒在群體之中。在網絡社會中亦是如此,只要某件重大事情觸動了人們共同的社會準則或者牽動了網民的某種熱情和激情,原來散落在各個角落的網民便會聚集在一起,形成網絡心理群體。
②微博受眾群體易受到環境的變化
環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變化。勒龐認為,性格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只有環境的單一性,才能造成這種明顯的性格單一性。一切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環境的突變會使這種可能性表現出來。影響微博受眾群體性格的環境主要是由來自各方面信息交匯構成的網絡環境。在網絡中,微博群體會受到不同的影響。
⑨行動中的沖動、傳染、易變和從眾
在群體中,感情和行為都有傳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勒龐在《烏合之眾》里同時提到了群體的積極與消極作用。這些不同的正面的和負面的力量反應在網絡社會中,某些詞語或者語言很容易激發群體的想象力,他們很容易受些形象化的詞語和事物影響。因為只能從網絡中獲取信息,而無法真正掌握手資料,因而群體的想象力便被無限的放大。正因為如此,身處微博群體中的個人,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某種程度上,他們失去了對事件本事的思考與評判,更多的參與到微博輿論中,成為微博輿論的推手。所以,就對事件本身的判斷而言,群體的智力不見得比個體的智力高明。
④情緒的夸張與單純性
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夸張和短暫。尤其在網絡環境中更是如此。通過暗示和傳染的過程而使得情緒也進一步得到了強化,網民對某一事件會持有更加極端的態度,具有很鮮明的立場,而不像現實中多采取的中立態度。
⑤存在時間的短暫性
網絡群體的形成并非按照一定的規則聚集在一起,有長久的實現目標,由于其極其簡單和夸張,一下子就會陷入極端,把事情看作一個整體,看不到他們的中間過渡狀態。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存在時間的短暫,他們會因為重大事情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一哄而散。
⑥微博群體受到領袖或明星的影響巨大
群體中意見領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群體”的力量,勒龐是反感、恐懼而又不得不重視;對于“領袖”在群體中的作用,他則信加推崇,卻又一針見血地揭露其取得群體領導權的種種手段。在網絡傳播中的“意見領袖”們,也往往會用各種方法來控制和引導網民群體行為的發展。他們的言論更加具有號召力,如同好的言論能夠給網民帶來積極的示范作用,而消極負面的言論會帶來網絡的混亂。因此,通過巧妙利用“意見領袖”來對網民群體行為施加間接影響,也不失為一種控制與監管網民群體的有效途徑。
⑦行為的非理性。
對于網絡群體而言,做出某種行為往往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相反,他們更易受到感性的支配。因此,網絡心理群體的行為也就常常會超出相關法律法規的邊界,造成網絡行為失范。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后,微博網民往往不能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獨立地做出判斷,而是“隨大流”,個人的行為特點更多的選擇盲從與其他網民,尤其在本身時間真性并不明確的前提下,這種行為會極大地推動了謠言的快速傳播。
⑧非身體接觸與不記名制
網民在在網絡社會中是以語言及文字形式表達觀點的,因而無論微博網民采取怎樣的行動,它都是非身體接觸性的。換句話說,網絡心理群體其行為所針對的,要么是對方聯入網絡的工具如電腦、手機等,要么是他人的名譽,而不可能對他人的肉體造成任何傷害。另外,所有網民通過微博“發聲”,都是不記名的,普通用戶只需注冊一個微博賬號即可參與轉發、評論等互動活動。由于賬號非實名注冊,因此每個人發表各種言論時候就無需承擔任何后果和任何責任,因此,很多情況下,微博網民根本就不會進行獨立的理性的思考就參與其中。從而造成了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快速傳播。
四、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微博傳播模式與特點
微博與其他的信息傳播媒介最大的區別在于,微博具有評論、轉發以及相互“@”功能,在這個虛擬網絡中,人們之間無需“面對面”的交流,甚至無需認識,只要相互具有認同的觀點,或者雙方具有共同接近的興趣愛好,都可以“互相關注”,這大大提高了微博群體之間的互動以及信息的傳播。
(1)微博的傳播模式
以新浪網為例,微博的傳播方式是以裂變式傳播的路徑:一是“粉絲路徑”,用戶A發布信息后,A的粉絲甲乙丙丁……(直至無限)都可以看到并且實時接收信息;另一個是“轉發路徑”,如果甲對A的微博內容感興趣,可以“一鍵”轉發,這樣信息會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時,甲的粉絲1234……(直至無限),也可以實時接收信息,依此類推,實現裂變式傳播。通過微博群體的不斷關注、轉發、更新等一系列活動,使得信息快速傳播。當網上的信息傳播達到一定規模和數量之后,大家會通過在人際之間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繼續傳播。
(2)微博的傳播特點
微博與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相比,具有傳播速度快、可交叉式傳播等特點。同時,微博與微信相比,又具有“可轉發、可評論”的特點,這種言論自由的信息平臺使其受到很多青年的追捧,從而更推動了它的快速傳播。下表是微博與傳統媒體與微信等媒體的比較:
(3)微博的傳播結果——形成網絡輿論
基于微博獨有的傳播特點,使得當事人或者傳播主體一旦選擇通過微博來宣布消息,最終經過一定的網絡發酵,會形成強有力的網絡輿論。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種公共事件的“麥克風”,每個人都是發聲者,同時也是各種信息的接受者。公眾在這種對信息不斷接收、消化、并進一步再次“發聲”中,形成一種網絡力量,推動者網絡輿論的形成。下圖反映了微博如何演變成網絡輿論的:
五、微博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策略
網絡群體性事件影響范圍廣,影響力度大,而作為最熱門的網絡社交媒介之一的微博在信息傳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微博既傳播了積極的正能量的東西,也傳播著負面消極的信息,負面消息會導致公眾的恐慌,社會的不穩定甚至是政治動亂,極大地提高了政府的監管成本與管理成本。因此,應該從多方面治理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凈化網絡環境。具體可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加強政府輿論引導
政府作為社會最大的管理者與服務者,需要及時對微博相關信息進行管理,如及時進行辟謠等活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中指出,政府應當重點注意有關公共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的信息做到公開和透明,即時公布事件進展、應對措施和事后處理效果,及時答疑解惑,正確合理地引導社會輿論向良性發展。首先,加強并完善政務微博的作用,政務微博是連接政府與公眾的官方信息平臺,及時準確地發布相關信息,有助于公民及時了解社會公共事務的發展與處置,確保公民的知情權。第二,發揮“名人效應”的作用,除了政府機構外,一些非營利機構、公益性機構及具有一定公眾影響力的個人要發揮正面、積極地作用,有助于糾正普通微博群體的思想活動,推動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正確處理與理性對待。
(2)加強實名制推廣
政府及相關技術部門要通力合作,推動建立微博用戶實名注冊的方式,這也是順應了微博朝著積極方向發展的需求。實名制的出現,微博用戶在發布和傳播信息時會更多的思考和判斷,在發布信息時會考慮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可對自己的行為作出約束,做到不良信息不傳播并及時舉報。實名制從制度層面約束了微博用戶的行為,有利于微博的長遠發展。
(3)加強監管力度
進一步建立健全微博監管體制機制的建設,微博監管主要承擔兩方面的責任:第一,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把關”,屏蔽不健康言論,對于一些特殊用戶,可以進行追蹤,從源頭上杜絕惡性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第二,微博監管起到及時辟謠的作用,對于一些影響到社會及公眾正常發展的言論,微博監管部門應當及時制止并及時發布辟謠信息,防止謠言進一步廣泛流傳,有效地穩定公眾的情緒。
(4)加強教育,提高網民自身素質
政府及相關公共媒體應及時向公民發布積極健康的信息,提高網絡群體的素質。作為網民個體,一方面,要積極傳播轉發積極地言論與信息,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加強自身對信息真實性有效性的鑒別。另一方面,要積極抵制不良信息,當發現不良信息時,要主動通過正規渠道進行舉報,協助政府構建健康的網絡環境。
(5)完善網絡法律法規及相關規章制度建設
應當有政府牽頭,對涉及互聯網信息傳播及微博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進一步完善性修訂。一方面,將現有法律法規中冗余、重復的名目進行重新調整,同時進一步細化,制定專項法律法規,對某些網絡輿論和微博傳播行為進行特殊規定。
(6)塑造網絡傳播的輿論領袖
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指定相關機構或個人作為網絡信息傳播的輿論領袖,一方面協助政府對微博進行管理,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其精神領袖和輿論領導力,向公眾傳播健康的網絡知識,提高網民的素質。
(7)加大力度,進一步解決社會中熱點而尖銳的矛盾
公眾選擇在微博中進行各種形式的評論,實則也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口。公眾在社會中所遇到的各種不公平,不合意的社會事件及問題。不能在現實社會表達,只能通過微博宣泄情緒。正因為微博的無記名形式,使得公眾可以更加暢快的表達情緒,甚至宣泄自己的不滿。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及時妥善的處理好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大限度的保證社會的公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