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倫
PM2.5防治的問題
揚塵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施工場地超過1億平方米,揚塵污染已成為可吸入顆粒物PM2.5超標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城鎮建設、管理和保潔中很難對付的“通病”。
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2016年,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減1.95%,超額完成年度任務;但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增長3.38.34%。2015年全市煙粉塵排放量達50萬噸。在產業結構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的企業數量多,區域相對集中。生活源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也不容忽視。
煤炭等資源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我市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仍處在持續快速發展階段,資源、能源消耗仍處于上升期。短期內能源消耗總量增長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難以根本解決。
機動車污染治理速度趕不上新增速度。截至2016年底,全市在用機動車數量已達565萬輛。2016年,全市新增機動車21萬輛,增長近20%,新增氮氧化物排放量4.38萬噸。
復合型污染特征明顯,治理難度加大。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區域內城市連片發展,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相鄰城市間污染傳輸影響較為突出。
監管能力不足,法規標準體系有待完善。全市環保系統大氣監管能力不足,基層環保部門人員編制不足、軟硬件設備缺乏,執法和監管能力普遍薄弱。大氣復合污染成因等基礎研究工作嚴重滯后,底數不清、機理不明,灰霾形成機理及污染貢獻份額還需深入研究。
大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的對策
加大科技的投入。加大對地方PM2.5監測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形成覆蓋面更廣、能夠滿足新國標評價要求的監測網絡,對PM2.5質量控制、數據應用和預警等提供支持和指導。加大對PM2.5的區域污染特征、形成與輸送機制和控制對策等進行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加大工業PM2.5減排技術研發與示范。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研究,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科學合理規劃。把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環境容量、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風險評估作為區域和產業發展的決策依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能項目,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科學制定城市規劃,積極開展城市綠化建設,提高城市交通暢達程度,促進城市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
完善相關政策。完善財稅補貼激勵政策,增加財政投入,加大對科研、行業提標改造、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油氣回收治理等工作的扶持力度,落實鼓勵秸稈等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推行有利于改善空氣質量的經濟和金融貿易政策,建立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制度。探索推進區域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
健全法規體系。推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的修訂工作;研究制定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排污許可證管理、機動車污染防治、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違規排放大氣污染物行為的懲治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制(修)訂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引導全民參與。提升全民環境意識,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普及大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知識,增強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能力,引導公眾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積極開展各類環保實踐活動,倡導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方式。完善污染損害的司法救濟制度,支持環境公益訴訟。大力推廣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建立環境行為誠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