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凌冰
摘要:豐子愷被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這不僅是因為他在繪畫、音樂、散文等領域的諸多造詣,更是因為他藝術家的氣品、氣骨和藝術的人生觀。本文通過對豐子愷的文獻進行再梳理,挖掘豐子愷藝術人生觀的內涵和特點,希望借由“藝術人生”的回歸為當代生活提供借鑒和啟迪,從而提升現實人生。
關鍵詞:豐子愷 藝術人生觀 當代生活
作為一位兼采眾長的藝術大師,豐子愷的藝術人生不能簡單的概括為從事藝術創作或跟藝術打交道的一生,而是將藝術與人生有機的融為一體,用藝術來濡染心靈,追求藝術人格和審美生活的一生。
在當時,文藝界盛行“為藝術的藝術”和“為人生的藝術”這兩種觀點,但豐子愷并不贊同這種說法,他認為,藝術本來就是生活的反映,一切藝術都是實用的,都是為人生的,只不過有的直接有用(應用藝術),有的間接有用(純正藝術)。他提出:“我們不歡迎‘為藝術的藝術,也不歡迎‘為人生的藝術。我們要求‘藝術的人生與‘人生的藝術。”
“藝術的人生”提倡以藝術的態度和精神觀照和審視人生,即“人生的藝術化”。在豐子愷看來,對于人生應該秉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以一個藝術的心去審視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豐子愷把人生與藝術相聯系,把藝術作為提升人格修養和生命境界的重要手段。“人生的藝術”強調藝術要立足現實、關注現實,要為人生服務,也就是“藝術人生化”。豐子愷提出:“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藝術就在每個人的身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有的藝術都是為人生的,都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在這種藝術觀的指引下,無論是漫畫、散文還是音樂,豐子愷的藝術創作大都取材自人民大眾的生活。
豐子愷的人生觀始終圍繞著藝術、審美、人生展開,他的藝術人生觀就是把藝術作為提升人格修養與人生境界的切實而有效的途徑,希望借由藝術的熏陶和升華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和審美體驗,從中領略生活之真趣,感悟人生之情味,實現“事事皆可成藝術,而人人皆得為藝術家”的理想。
豐子愷的藝術人生觀形成于中國內憂外患社會轉型的特殊的歷史時期,又因于他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歷程,他的藝術人生觀有著不同于其他文人的顯著的特點。
1.遠功利與歸平等的“童心”。豐子愷十分重視對“童心”的培養,在他看來,“童心”是與“大人化”相對的“純潔無疵,天真爛漫的真心”。童心具有兩個特質,分別是“遠功利”和“歸平等”。遠功利指的是童心絕緣的一面,即像兒童一樣,在看待外物時,切除與世間一切利害關系,不去考慮事物的各種復雜的聯系,孤零零的觀看。歸平等指的是童心同情的一面,即“遷移自己的感情于自然之中,而把自然看作有生命的活物,或同類的人。”藝術家和兒童都具有這種深廣的同情心,消除了世間所謂的等級和價值,對待世界萬物一視同仁,眾生平等。
2人格為先,技術為次。豐子愷十分重視人格修養在藝術和人生中的地位。在《藝術與藝術家》中,豐子愷明確指出:“藝術以人格為先,技術為次。”豐子愷認為,如果一個藝術家不具備圓滿的人格,反而內心充斥著人性的弱點(傲慢、淺薄、殘忍),那么即使他的藝術技巧再高超,即使他舉辦過一千次個人展覽,那么他也稱不上是真正的藝術家,頂多算得上是“形式的藝術家”。反之,一個人不會畫畫,但是只要他擁有“藝術的心”,他是便是“真藝術家”。所以不是只有畫家、書法家、音樂家、詩人等人才能稱之為“藝術家”,從廣義上來說,只要擁有“芬芳的胸懷”和“圓滿的人格”,即使“不畫筆,不吟字,不唱句,正是最偉大的藝術家。”
3.濃厚的宗教情懷。豐子愷師從李叔同先生,也就是弘一法師,弘一法師不僅是他藝術的老師,也是指引他進入宗教的導師。《護生畫集》便是豐子愷佛學精神和藝術人生觀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的產物。《護生畫集》是豐子愷最重要的漫畫系列作品之一,他通過漫畫的形式來宣傳佛教義理,意欲將佛教精神和人生觀念以藝術的形式傳遞給受眾,達到佛教精神和藝術精神在人生中的融合。豐子愷借漫畫呼吁人們不要殺生,引發我們的“慈悲心”和對‘眾生平等”“萬物一體”的思考,他的漫畫透著濃濃的人情味,飽含著對人生深廣的悲憫情懷。
當今社會,隨著“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越演越烈,藝術作為商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淡化。藝術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變得觸手可及。很多人把藝術完全等同于那些淺表的設計,一些明顯跟風市場的裝飾畫和器物擺件,被包裝成“藝術品”進入市場,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去鉆研藝術的真正含義。在這種情況下,重新倡導豐子愷的藝術人生觀,是為了讓藝術人生根植于現實生活中,以美和藝術來介入人的生存,建構人生意義,培養完整的人格,使人全面發展,進而促使整個社會全面發展進步。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生活形式的審美化,具體表現為對日常用品、人體自身和生活環境等外在形式的藝術性美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實用的目的,對審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早在19世紀,以王爾德、莫里斯為代表的英國的唯美主義者反對藝術的功利主義,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主張藝術應該追求單純的感官上的愉悅和藝術的美感,主張對日常生活用品等進行外部形勢的改造和美化。在生活日用器物的美化方面,豐子愷有著類似的觀點,他說:“人類自從發見了‘美的一種東西以來,就對于事物要求適于‘實用,同時又必要求有‘趣味了。講究實質以外,又要講究形式。”在他看來,優良的工藝品是兼具“實用”與“趣味”的,“趣味的”就是藝術的,就是審美的。在一個注重藝術感的社會里,廣告、裝潢、繪畫等外在形式的東西越來越重要,“審美”成為人們除了“實用”之外不可或缺的內在需求。
其次是生活技巧的藝術化,具體表現為對生活方式、生活技能、生活態度和社會關系的處理藝術。工作也是
門藝術,我國著名導彈專家錢學森曾經說過:“小時候我父親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后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很多人覺得藝術與工作是兩碼事,把藝術當作工作之余的休閑和消遣。其實,藝術是修養、是才華、是境界,它對人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在人際關系上,也需要藝術化的處理方式,中國速來是禮儀之邦,豐子愷在家庭禮儀教育中,經常教育子女要對人有禮貌。比如在招待客人時,他會教導子女主動為客人敬茶、添飯,而且定要雙手捧上,這樣才會顯得比較恭敬。他還說:“要是客人送你們什么禮物,可以收下,但你們接的時候,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人際交往本身就是門藝術,贈人玫瑰,不光手有余香,還會得到比玫瑰更美的回饋。
最后是人格精神的藝術化。如果說生活形式的審美化和生活技巧的藝術化更加側重對外在藝術人生的實現,那么人格精神的藝術化則體現了人們對內在人格和精神的審美化藝術追求。豐子愷的藝術人生觀在當時“啟蒙”與“救亡”的時代背景下,的確無法直接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但是作為“精神的糧食”,他以人格精神的藝術化開辟了一條精神啟蒙之路。他主張以藝術涵養人生,突破小我實現大我,達到人格精神和生命境界的詩意提升。如今,后現代“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浪潮讓藝術和審美普及于人民大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藝術感,同時在商品經濟和消費文化的背景下,過度的審美泛化也使得人們過于重視外在感官的享樂而忽略內心的精神世界。無處不在的淺表設計,讓人的審美感覺鈍化,人越來越依附于商品。豐子愷的藝術人生觀超越了歷史的局限,在物欲日漸膨脹、科技理性至上的今天,研究豐子愷的藝術人生觀,無意會啟發人們對人格精神和審美生活的思考,對我們當代生活有著許多借鑒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