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浦+龍卓華
抗戰時期,在毛澤東同志的提議下,經黨中央批準,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了一所“中國女子大學”(以下簡稱“女大”),這是黨內第一所女子高等學府。從1939年7月正式開學,至1941年8月并入延安大學,她在歷史上獨立存在的時間較短,卻成為抗戰時期延安女子高等教育的典范。在兩年多的辦學時間里,女大共培養了一千多名優秀的婦女干部,在抗戰建國、婦女解放以及女子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本文詳細介紹了婦女干部在女大求學期間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經歷,為教育歷史研究保存了珍貴的史料,同時也為當代的干部培養提供有益借鑒。
延安中國女子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大學,于1939年初籌建,5月開始招生,7月正式開學,1941年8月并入延安大學。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女大先后辦了十三個班,培養了一千多名優秀的婦女干部。雖然當時的辦學條件很艱苦,生活物資匱乏,但學員們都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畢業后被分配到各條戰線工作,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設工作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多年之后,她們中的許多人都成長為本行業的領導和骨干,在抗戰建國、婦女解放以及婦女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如今,距離女大建校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在前進的同時,回顧歷史,再現當年女大學員們堅苦卓絕而又充滿激情的戰斗經歷和學習生活,將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中國女子大學的艱難成立
女大成立之初,完全是為了抗戰需要。毛主席在女大開學典禮上講話時說:“全中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這也成為了女大日后的辦學指導思想,即為了抗日戰爭和婦女解放運動培養婦女干部。但是延安的經濟十分困難,為資助女大辦學,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黨中央的領導同志捐獻了錢、書和一些物資。在中央領導和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黨的第一所新型女子大學在延安誕生了。1939年7月20日,女大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中國女大從1939年3月著手籌建,5月開始招生,到7月舉行開學典禮之前,共有五百多名學員報到,人數最多時曾達到一千余人。除陜甘寧邊區外,還通過各種渠道將招生簡章分發到其他抗日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學員中的一部分人由中共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轉入;一部分人由陜甘寧邊區和各地方組織選派的,包括一些長征干部。還有許多知識女青年通過八路軍辦事處、中共地下黨的介紹,穿越敵占區艱難跋涉而來。
據統計,學員成分中,學生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工人占百分之十,農民占百分之六,其他占百分之四,年齡最大的41歲,最小的14歲。她們來自全國22個省份,還有印度尼西亞、緬甸、新加坡、馬來亞回國參加抗戰的愛國華僑。難怪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記》中感嘆道:“在這么僻遠的角落里,有這么一個全國性的大學已夠詫異;而其中的女性還在兵荒馬亂中來自中國所有的各省,那就顯得格外驚人了。”
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延安的中國女子大學是為滿足抗戰需要而專門設立的學校,她以“培養抗戰建國的婦女干部”為宗旨,以“緊張的學習、艱苦的工作、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風”為校訓,具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辦學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理論結合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實行軍事化管理
為了適應艱苦的戰爭條件,學員入校后的作息時間,以延河對面八路軍留守兵團的軍號聲為準。每天從早4點半起床到晚8點熄燈,其間出操、吃飯、學習、休息等一切活動均實行軍事化管理。建校初期,女大的同學和男同志一樣,都要上山開荒種地,到十幾里外去收割莊稼,背運糧食。后來,在黨中央關懷下,將女大學生的勞動項目改為適合女性操作的手工勞動,開辦了被服廠和制鞋廠,并為前方戰士編織毛衣。1940年3月,女大開辦了手工業工廠,每月可制鞋300雙,日制衣180套,此外,還參加幫廚、整修校園、修復山路、挖防空洞、挖廁所等校內勞動。僅在1940年3月受到邊區政府通報表彰的勞動模范中,女大就有3人榮獲模范婦孺工作者稱號,有99人當選為模范婦女。在參加勞動過程中,特別班和陜千班的學員表現最為突出,并體現出互助友愛的精神,她們中當選勞動模范的人數也最多。
2.突出形勢政策教育
女大特別重視學員的政治素養,把形勢政策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學校經常組織學員出席邊區的大型會議和政治活動,學員們曾參加過為百團大戰祝捷、悼念白求恩、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等大型活動;每當毛澤東發表重要講話或著作時,立即組織學員們學習討論;每兩周開展一次黨日活動,曾請劉少奇四次到校講《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以提高學生黨員的黨性觀念;為了讓大家關注國際形勢,學校還開展了時事教育活動。從1939年9月至1940年1月,全校共組織政治問題的報告28次,討論11次,國內外形勢研討16次。所有這些活動、報告和討論都被學員稱為“活的知識泉源”。此外,學校還經常為學生組織時事報告,每周邀請名人舉辦講座,討論各種專題。據統計,在辦校的兩年多時間里,女大共組織學員聽報告達五十多次。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洛甫、博古、鄧發、葉劍英、鄧小平、蔡暢、吳玉章、徐特立、張鼎丞、王鶴壽、韓光、趙毅敏、帥孟奇、羅瓊等中共高層人士都為女大做過報告。報告內容涉及政治軍事形勢、黨的戰略策略、對敵斗爭、黨員修養、革命氣節、革命人生觀、革命傳統、革命戀愛觀以及婦女運動等方面。
3.強調社會實踐
根據黨的號召和中央婦委的要求,學校適時組織同學參加社會活動和實際工作,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學方針。其間比較大的社會實踐活動有:
(1)成立婦女憲政促進會。1940年初成立“延安各界婦女憲政促進會”,發出《告全國姊妹書》,將延安婦女要求參政議政、男女平等等意見公之于眾。并組織了多次專題座談會。1940年5月19日在女大舉行了憲政辯論會,就“實施憲政,還是繼續訓政”的問題展開激烈辯論,女大及延安各機關千余人旁聽了此次辯論。(2)參加民主政權選舉工作。為配合抗日根據地的“三三制”政權建設,1940年底,女大抽調出高一班的四、五十名同學參加民主政權的選舉工作。參加工作團的女大學員在各地黨組織領導下,深入群眾進行宣傳動員,耐心講解選舉工作條例。她們的工作,不僅喚起了廣大農村婦女的政治覺悟和參政熱情,也取得了較大的實際效果。(3)組織婦女工作團。1940年春,女大23名學員分赴陜甘寧邊區開辟基層婦女工作,她們深入農村幫助婦女解決生活疾苦、發動組織婦女起來為抗戰出力。(4)參加政權建設工作。1941年初,女大高級班的章巖、路巖、李蘊輝三位同學被抽調到安塞縣政府協助開展工作。由于婦女當縣長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所以她們剛開始工作時遇到的阻力較大。但三名女大學員知難而上,深入基層,從經濟工作著手,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打破了“女人不能千大事”的傳統舊觀念,受到縣里干部群眾的好評,被譽為“三個女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