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師勤
一、對社會工作的文獻研究
自社會工作興起以來,對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且分類形式也各有不同。一些學者根據(jù)地方政府購買的形式,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購買社會工作的崗位,另一類則是購買社會工作的項目。各地政府根據(jù)本地實際進行不同類型的購買。在購買社會工作發(fā)展迅速的廣州和上海等地多以購買社會工作項目為主,而深圳、東灣等地則多購買社會工作的崗位。以社會工作的購買方與提供方之間購買方式的不同為出發(fā)點,陳小強①就提出了競爭性購買、非競爭性購買以及形式上購買的三種不同模式。
而基于不同模式的優(yōu)劣,學者們都各有看法且爭論激烈。易松國②認為,除了學校與醫(yī)務社工這兩個適宜購買的崗位以外,國外和香港政府購買的更多的是社會工作項目。朱希峰③認為,購買項目優(yōu)于購買崗位在于購買社會工作項目能夠合理的運用資源。其他學者則認為,購買崗位的做法實際上是政府“以錢養(yǎng)人”的延伸,且這樣的購買形式不僅大大限制了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獨立性,更使得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的績效考核難度驟增。因此國內大部分學者皆認為,未來最主要的發(fā)展依舊有賴于政府對社會工作的項目購買。王名、樂園等人在文章中明確指出,真正意義上的政府購買社會工作在我國并不存在,現(xiàn)實中廣泛存在的政府購買實質上只是政府職能的延伸,這就使得對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的評估日趨重要。但目前學界對政府購買評估的研究很少,且并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各地政府還是以購買社工服務崗位為主,出發(fā)點是為了促進關鍵崗位的設立與發(fā)展,保證社會工作的穩(wěn)定性與連續(xù)性。且我國多數(shù)提供社會工作的組織仍處于發(fā)展階段,政府購買也有利于解決社會工作機構發(fā)展初期的經(jīng)費短缺問題。
二、對社會工作評估的文獻研究
評估是一個綜合的概念,需多角度的進行理解。從評估所包含的內容來看,彼得。羅西認為評估過程中的所涉物品、事件以及人的努力等各方面因素都應該包含其中,不因有任何遺漏。從評估的目的視角來看,艾爾。巴比④認為評估其實質是應用性研究,即某個項目實施或干預的結果的整體評價;比格斯塔夫則認為,評估的執(zhí)行是為了樹立被評估對象的公信力,目的在于通過評估的執(zhí)行和考核結果來影響機構的運作和宗旨。縱觀評估過程,評估是對實施項目的實際情況的測量,將所得結果與初始目標進行比較的過程。而比較的過程可以判斷被評估對象的實際操作價值。最后一種研究角度則是評估的范疇,該觀點的代表人物鄧國勝⑤認為,評估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廣義評估是指宏觀層面的評估主體對評估客體的價值判斷、評價和預測等活動,是對評估價值的認識、把握的行為;而狹義評估則是指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基于評估主體對于項目的實施過程、實施結果所進行的評價。
目前國內學界對社會工作的評估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社會工作實務和機構研究上,而對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的研究較為少見。而現(xiàn)實操作中已有的對社會工作機構評估也多是在借鑒營利組織的模式基礎上而開展的,且主要內容也是僅僅涉及社會工作或者社會工作組織的研究。由此可知,現(xiàn)有的評估缺乏針對性、有效性甚至于對可信性和可應用性均有所不及。
在《社會工作項目的結果評估》一文中,顧東輝認為社會工作項目的評估可分成評估主體、評估內容及評估步驟三個方面。其中,項目的推動者、執(zhí)行者和項目活動的內外部監(jiān)督者構成整個活動的主體內容;其內容分為影響評估、成果和成本一效益的評估;文中以項目活動的主要的評估步驟包括準備、計劃、執(zhí)行、結果反饋等多項內容。針對目前我國已經(jīng)開展的對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的評估主要是借鑒非營利組織評估的模式來開展的現(xiàn)狀而言,學者們普遍認為,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評估機制是在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的重點內容。邰鵬峰⑥分析了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困境,認為我國現(xiàn)行的評估實踐還缺乏成熟到位的法律支持,也對政府角色定位、評估機制、社會組織自身發(fā)展存在短板等問題存在研究不足的問題,基于我國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的評估現(xiàn)狀,而評估需要注重上層建筑與組織承受力、組織自身建設與第三方評估的結合,推動第三方評估的積極發(fā)展,以第三方評估來推動主體及受眾的共同發(fā)展。最重要的是要在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的項目實踐過程中,在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的評估中發(fā)揮積極的的協(xié)同作用來破解評估困境。王春婷⑦提出了由政府成本、效率、社會公正度和公眾滿意度構成的績效評估模型,該模型認為環(huán)境因素對政府購買的效率和公正度等影響最大,而公眾滿意度則制約了政府的行為方式。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西方發(fā)達國家就開始了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活動,經(jīng)過長足的發(fā)展,目前西方國家的政府購買活動相較于我國已比較完善。且各國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評估,在理論研究上得出了豐富的成果。布朗等以評估過程的可行性、執(zhí)行性與績效這三種類型來區(qū)分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除此外,布朗還認為政府不僅應以活動的可行性評估來決定公共服務,還應在購買行為結束之后對項目執(zhí)行的結果進行有效的評估。布魯克等則認為評估活動不僅是合同外包程序中的必備要素之一,而且還貫穿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全過程。這就要求評估主體不僅要對政府投放資金的原因、過程等進行評估,也要將活動實際操作的績效一同進行評估。由此可知,對社會工作的評估在國外學者看來也占據(jù)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