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摘 要:地理綜合分析能力是地理思維能力中最具有學科特色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中經常用到。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地理學科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
關鍵詞:綜合分析能力;地理教學;培養
國內外教學改革,都十分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地理學科是能力因素比較豐富且全面的學科,綜合分析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所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以下培養對策。
一、建立知識結構,形成思維網絡
1.建立知識結構,有利于提高綜合分析的廣度和深度
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往往不全面、不到位。要克服這種現象,教師應注重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例如,在描述河流水文特征時,如果強調并幫助學生建立有關河流水文特征的知識結構,那么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就能全面地把握知識要點。在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挖掘各要素之間的關聯,向深層方向思考。再如,地形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學生首先考慮到的是流速。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不難發現地形還會影響氣候的兩大要素氣溫和降水。氣溫的高低會影響河流的結冰期,降水的多少會影響河流的水量及流域的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率又會影響河流的含沙量。可見,地形與水文特征的諸多要素均有聯系。幫助學生理清各要素之間的關聯,再引導學生繼續完善知識結構圖,形成思維網絡。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形成的過程。
2.運用思維網絡,實現學習遷移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各種知識結構,形成思維網絡,學生可以舉一反三,下次再遇到相關的問題就能快速解答。使知識具有很強的再生、遷移和轉換能力,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但并不是每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利用綜合分析的思維網絡,很多學生在應用時生搬硬套,答非所問。綜合分析的思維網絡雖然具有一般性的特征,但并不是同類問題一定都適用,應注重地域或情境,結合各區域特征作出相應的調整或變化。
二、分析隱性因素,完善思維視角
1.注意考慮隱性的人文地理因素
人文地理因素是非實體因素,學生在進行綜合分析時經常將其遺漏。如分析農業的發展條件,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從氣候、水源、土壤、地形等顯性的自然條件分析,經常把農業發展的政策、歷史、經驗及飲食習慣等隱性的人文條件遺漏。幫助學生挖掘非實體的隱性的人文地理因素,也能有效地提高其綜合分析能力。
2.注重挖掘圖內和圖外的隱性地理因素
地理圖表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圖表中承載著大量且豐富的地理信息。但地理圖表中的信息并不是直接呈現給學生,它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去挖掘。還有些地理因素不僅要從圖中獲取,甚至還需要聯系到圖外的一些隱含信息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挖掘圖內和圖外的隱性地理因素,對培養學生地理綜合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三、抓住主導因素,把握演變趨勢
1.抓住主導因素,把握重點特征
在綜合分析時,不可能每個影響因素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如果只是羅列出所有的影響因素或要素,不能抓住主導,這樣的綜合分析就是“地理八股”,沒有任何意義。如分析歐洲西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很多學生就把發展農業的所有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全都羅列了一遍,并不是針對乳畜業進行綜合分析。應該引導學生從影響乳畜業發展的主導因素出發。自然條件中氣候是主導因素,社會條件中交通和市場是主導因素。抓住主導因素,再結合西歐的區域特征,這樣的綜合分析才準確到位。
2.根據主導因素的變化,掌握演變趨勢
影響地理事物的因素或要素不變,但是主導因素往往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不斷發生變化。工農業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如鋼鐵工業。在早期的煤炭煉鐵時代,鋼鐵工業以煤炭資源為主導區位因素,鋼鐵企業靠近大煤田,如德國的魯爾區。20世紀初期開始,隨著冶金技術的改進,對焦煤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鋼鐵工業改以鐵礦資源為主導因素,鋼鐵企業轉向靠近大鐵礦,如我國的包鋼、武鋼、鞍鋼等。二戰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巨型礦石運輸船只出現,鋼鐵工業轉向在沿海鋼鐵消費區布局,便于原料和產品的運輸,上海寶鋼就是一例。只有把握好主導因素的變化,綜合分析才有意義。
四、綜合運用圖表,作為思維載體
1.運用地理圖表進行時空綜合
近年來,高考地理試題已經逐漸形成了“無圖不成地理”的命題風格,綜合題往往是通過區域地圖和統計圖的形式呈現地理信息。地圖主要表示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與變化規律,而統計圖主要體現地理要素的時間分布與變化規律。把地圖與統計圖相結合,則體現地理要素的時空分布與變化規律。所以,運用地理圖表進行時空綜合,也是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徑。
2.運用地理圖表綜合思考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問題
地理圖表中經常會體現出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的問題。地帶性是指自然環境各要素在地表呈帶狀延伸分布,表現出沿一定方向遞變的規律性,包括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非地帶性與地帶性對應,指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陸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使地理環境不按或偏離地帶性規律的特性。尤其在區域地理中,進行區域自然特征分析時,教師要經常培養學生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相結合的綜合分析方法。
培養學生地理綜合分析能力的對策還有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挖掘和探索。同時,教師應注重學生在智力、非智力水平、知識掌握狀況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應該循序漸進,貫穿教學的始終,切忌急于求成。
參考文獻:
[1]王樹聲.中學地理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2.
[2]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0-98.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科研基地專項課題《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課題批準號FJKYJD15-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