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要:對綠色節能技術的主要種類進行介紹,如圍護結構節能技術、能源設備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技術等。指出三種技術在建筑改造中的實際應用,為建筑綠色節能改造活動提供更多方向和思路。
關鍵詞:綠色節能技術;建筑改造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22-0158-01
引言
目前,我國建筑產業發展迅速,綠色節能技術應用廣泛。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是現階段建筑領域主要建設標準,節能技術不僅能夠用在新建筑設計及施工中,其在舊有建筑改造中同樣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建筑改造中的綠色節能技術進行研究,分析節能技術在建筑改造中的方式方法和具體措施,為舊建筑改造提供技術支持和經驗。
1綠色節能技術種類
1.1圍護結構節能技術。在舊建筑改造工程中,圍護結構節能改造是關鍵,這是因為圍護結構的能耗的占比很大,約在70%左右。因此,對圍護結構進行節能改造,對減少資源消耗具有核心作用。在進行圍護結構改造時,往往要采用隔熱效果較好的墻體材料,同時要充分利用新型保暖材料,并將復合型建材應用其中。在此基礎上,要對施工工藝及施工方法進行調整,使其滿足節能改造要求。
1.2能源設備節能技術。建筑能源設備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其節能潛力,能夠有效節約建筑能源。能源設備節能技術包含多個技術手段,如熱電冷聯技術、空調冷熱源技術、配電系統節能技術、環境控制系統技術等。其中,環境控制系統技術主要是指照明、通風、采光等綠色節能技術。
1.3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太陽能、水能、風能及生物能源等,對這些可再生能源進行循環利用,是發展可再生技術的重要措施,也是建筑行業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2綠色節能技術在建筑改造中的實際應用
2.1圍護結構節能技術——以玻璃幕墻改造為例。可充分利用太陽能墻體原理,在原有建筑外墻中進行玻璃幕墻裝飾,安裝過程中玻璃幕墻要與建筑墻體之間留有一定間層,如此便可形成多個空氣緩沖層,利用建筑外墻、玻璃幕墻分隔方式來對氣流運動進行組織,進而對室內通風情況進行改善,為人們創造更為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與此同時,建筑幕墻改造還要充分考慮到夏季強光所帶來的過熱現象,為此,在實際工作中,玻璃幕墻要與建筑墻體之間保留的間層即可發揮重要作用,在其內部設置遮陽板及相關隔熱設施,即可實現良好的遮陽效果,進而不斷減少制冷所引起的能源消耗。例如,在對某辦公大樓進行改造時,在保留原有立面的前提下,在距離墻面100mm位置上安裝幕墻(絕緣玻璃材料),上端位置安裝可自由進行調整的日照板,既可遮擋陽光,也可使其充分照射進室內,這樣一來,太陽能將被充分利用,進一步減少能源消耗。
2.2能源設備節能技術——以通風系統改造為例。在很多舊有建筑物中,很多結構自身的熱衛性能往往比較差,且建筑物在進行相應設計時對整體節能設計缺乏考量,導致很多建筑結構物保溫、隔熱設施。因此,需要在改造工程中加以體現。在一些舊廠房改造工作中,很多建筑師的改造方案不僅適應節能需要,也符合現代人思維。例如,在某舊工業廠區改造工程中,建筑師在原有建筑物屋檐下方增加氣窗,并在此基礎上增加高度適中的帶型窗,進而增加建筑物采光需要,并提高其通風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建筑物的實際供暖、供熱效率,采用綠色、透明、可降解的塑料膜,并將其有效鋪設在需要良好供暖的區域,為其增加隔熱、保溫功能,且不會對通風、采光產生嚴重影響。也就是說,整個建筑工程項目改造過程中,不僅嚴格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同時也充分利用節能技術的優勢,對建筑改造活動的順利實施具有促進效果。
2.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以太陽能電池的實際應用為例。目前,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被廣泛應用在建筑改造工程中,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太陽能電池能夠發揮以下幾方面技術優勢:
其一,燃料可免費獲取,使用安全;其二,無嚴重磨損且需要進行更換的部件;其三,維持系統正常運行功能所需要的維護工作較少;其四,系統組件安裝方便,可在任意地點進行快速組裝;其五,不產生噪音污染,且不會排放出有毒物質,無大氣污染現象。太陽能電池體積不大,安裝方便,同時由于太陽能源源不斷供給,不僅來源穩定,而且不需要電網系統的配合。與此同時,太陽能電池在廣大農村及偏遠山區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能夠節省更多電能資源。從戰略發展目標來看,隨著太陽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太陽能電池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建筑物外觀裝飾中,為太陽能技術的使用拓展了更多思路。在發達國家,很多建筑工程改造項目已經將太陽能技術視為立面設計的主要構思要素,進而為建筑物增加更多視覺效果。
3結束語
從目前綠色節能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情況來看,在一段時間內我國綠色建筑改造仍然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發現,進而尋找適合我國發展的改造方法,從以現階段發展趨勢來說,綠色建筑將從“建設”向“重建”逐漸轉變,并以小規模改造為主要特征。為此,我國建筑行業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建筑理念,為綠色節能技術的推廣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