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強+桑文博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有關電化學的內容分別在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和選修4的第四章《電化學基礎》。本文主要針對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教學內容,通過筆者具體的教學設計、實踐、反思,總結梳理出《化學能與電能》教與學的有效策略,以期達到有助教學、提高效率之作用。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有兩個基本的宏觀特征:(1)新物質的生成;(2)能量的變化。這分別是從物質觀和能量觀來認識化學應,讓學生對化學反應有更科學、更全面的認知。必修1主要通過具體的物質學習解決了第一個問題,而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主要學習了第二個問題。必修2《化學能與電能》是學生在對第一節《化學與熱能》學習后,對化學反應中另一種能量的轉化方式的繼續學習。這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內容的提升與拓展,又為選修4《電化學基礎》奠定必要的基礎。其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原電池工作原理,以及化學電源的簡單介紹。要求學生對原電池工作原理有定性的認識,會利用原電池原理設計各種原電池并解釋一些現象,如原電池反應中氣泡產生和沉淀的生成等。
選修4的第四章《電化學基礎》是對本節內容的加深和拓寬,對學生提出了更多的定量計算分析要求,難度陡然增加,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困難重重。為消除此弊端且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學生對原電池工作原理的認識,對兩部分內容進行一定的整合是必要的。由于這兩部分內容關聯度高,有機地整合不但不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困難,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對學情有準確把握,拿捏好“度”。
電化學是中學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又是社會的熱點問題,自然成為各級各類考試的常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學生之前沒有電化學的基礎,電化學理論又較為抽象難懂,對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這也是筆者研究的出發點之一。
二、策略的基本理論
1.建構主義理論支撐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其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2.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五大方面的內容,即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此部分教學中涉及四點:如Cu-Zn H2SO4原電池模型的建立;Cu-Zn H2SO4原電池宏觀實驗現象和內在微觀原因探析;各種原電池的探究、設計和創新;化學電源的科學發展和污染處理的社會責任。
三、策略的實施步驟
1.課前進行調查問卷,準確把握學情,為教學策略的制定提供第一手資料的可靠依據
問卷調查的對象為高一八個班的四百多名學生,問卷形式為20道選擇題,男女分類統計。問卷內容為氧化還原、離子反應等主體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與電化學相關的社會生活背景的調查。發放問卷480份,回收有效問卷421份,其中男生198份,女生223份。通過對問卷的研究發現,學生對氧化還原理論和離子反應掌握程度較好,已具備學習電化學的知識基礎,97.6%的學生會判斷兩劑兩產物,對氧化還原、離子反應方程式書寫掌握較好的分別占到了73.1%、74.8%。通過調查發現,在學生的社會生活背景中,他們對化學電源還是比較關注,并且對電化學的學習愿望也比較強烈。總體而言,問卷結果男生略好于女生。
全面了解學生學習電化學的知識基礎和社會基礎,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以及探究性教學內容,設計出符合實際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案。
2.教學目標制定
基于前期調查結果,將必修2和選修4部分內容整合,提高學習效率,制定以下知識目標:
【知識與技能】(1)原電池的構成條件。(2)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電子與電流流向;陰、陽離子在電解質溶液中的遷移問題;離子濃度的變化。(3)基本電極反應方程式書寫方法。(4)原電池原理的基本應用: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加快氧化還原反應速率分析;簡單原電池的設計。(5)各種實用化學電源介紹。(6)鉛酸蓄電池工作原理、電極方程式書寫。(7)氫氧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及不同電解質環境下電極方程式的書寫。
【過程與方法】(1)分組自主實驗探究、得出結論。(2)引導分析,思維提升。(3)廣泛聯系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的電化學。(4)自主學習,書寫相關調查報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2)培養學生自主實驗探究能力。(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目標制定,課時分配如下:第一課時原電池的基本構成和工作原理;第二課時電極方程式的書寫和原電池原理的應用;第三課時發展中的各種化學電源的介紹和廢舊電池的處理問題。
3.教學過程組織策略
(1)第一課時的教學是概念教學,原電池理論的自主構建,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分組實驗探究為主要手段,緊緊圍繞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培養來開展。
教學流程:先由生活中電能的重要作用,引出電能的來源方式,進而引出原電池的學習(PPT展示,視頻結合)(5分鐘);學生分組探究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對Cu-Zu H2SO4原電池的構成條件進行逐項探究,實驗現象結合其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分組討論出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凸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對知識構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0分鐘);針對原電池的四個構成條件,分別給出幾種裝置,讓學生討論判斷是否構成了原電池,進行知識的鞏固提升(5分鐘);對Cu-Zu H2SO4原電池的模型進行分析討論,分別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閉合回路的構成(即內外電荷的傳遞方式:電子不下水,離子不上岸)、電極反應方程式的分析來明確原電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引導學生畫出原電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圖,把感性的模型認知成、抽象成一般原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8分鐘);最后分組實驗探究各種水果電池:銅片、鋅片、電流表、果蔬(蘋果、橙子、西紅柿)參照Cu-Zu H2SO4原電池模板探究其中的化學原理(5分鐘);教師總結歸納要點(2分鐘)。
(2)第二課時的教學是對理論的進一步認知和遷移應用,內容主要有兩項:原電池原理的應用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原理探析,引導分析,講練結合。
教學流程:回顧原電池的基本構成和工作原理(以Cu-Zu H2SO4原電池為例)(5分鐘);原電池原理的基本應用和電極方程式的分析:基于Cu-Zu H2SO4原電池模型的理解,引導學生把幾個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設計成原電池(畫出裝置圖,明確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寫出電極方程式,強調原電池的氧化還原反應本質,書寫中注意得失電子恒):①Zu+CuSO4=Cu+ZuSO4;②2AgNO3+Cu=Cu(NO3)2+2Ag;③Cu+2FeCl3=CuCl2+2FeCl2(本節教學的核心內容,難度較大,注意教學中的引導和對比異同,歸納提升)(22分鐘);原電池原理的另一個應用:比較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強調對原電池電極的認識和工作中閉合回路構成的分析),回到原電池的設計中的三題再分析,另舉兩題進行自主分析討論,得出結果(8分鐘);學習原電池原理的最后一個應用:加快氧化還原反應速率。類比法讓學生了解其中基本原理:普通的氧化還原反應得失電子幾乎在同處進行,而原電池反應讓得失電子分別在兩電極進行,互不影響,提高效率。類比于生活中人流密集的進出通道分離提高效率的做法。舉例:足量Zu分別加入到等量兩份稀H2SO4中,一份加入少CuSO4,一份不加,分析其時間-氣體體積圖象。變式練習:等量的兩份Zu分別加入到足量兩份稀H2SO4中,一份加入少CuSO4,一份不加,分析其時間-氣體體積圖象(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審題分析能力)(8分鐘);最后教師總結歸納,強調難點和易錯點(2分鐘)。
(3)第三課時的教學為原電池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中的化學電源。本課時教學中要廣泛聯系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激勵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社會責任。
教學流程:首先回顧原電池的基本構成和工作原理,生活中的實用電池根據其設計,PPT展示幾種干電池、鎳鎘電池、鎳氫電池、蓄電池、鋰離子電池等,激發學生興趣(5分鐘);分別學習鋅錳干電池、鉛蓄電池這兩種最普遍應用的電池的工作原理,此處稍加深,共同書寫鉛蓄電池的電極方程式,對充電電池有初步認識(10分鐘);學習新型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分別分析H2-O2在酸性和堿性電解質溶液中的電極方程式書寫(此處有難度,引導學生關注電解質溶液背景對電極反應的影響)(11分鐘);生活激趣,學以致用:南孚電池聚能環宣傳的真實性揭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質疑精神)(3分鐘);PPT展示炫酷的特斯拉、寶雞街頭的比亞迪e6電動出租車,從方興未艾的電動汽車入手,展示電池發展的活力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4分鐘);關注廢舊電池的危害和處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5分鐘);引導學生分析未來電池的發展方向:穩定性;小型化、輕量化;續航能力;理論創新、材料發展(引導學生關注科技動態和前沿,為進一步學習深造培養興趣)(5分鐘);作業布置:課外調查研究:(通過網絡、調查等方法)寶雞新能源出租車的動力來源、原理以及與普通出租車相比的優勢和缺點(價格、動力、自重、耐用性、充電速度、廢舊電池的處理),設想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哪些改進,寫成500字左右小論文(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2分鐘)。
四、研究結論
依據以上教學策略,基于前期調查問卷和教學策略實施后對學生進行的問卷結果來看,原電池工作原理教與學的有效策略實踐達到了預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