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柱
摘 要:我校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學,2013年1月原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又正式并入我校。作為附中,應該借助獨特的大學資源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突出附中的特質是辦學的基點。中學和大學合作方式有很多,主要可以從學科建設、德育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中學;大學;銜接
在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新背景下,大學附中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辦學形式。附中通常利用大學資源參與基礎型課程改革:請高校為其開展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幫助學校形成教改理念,并進行試驗和探索;或者是辦學基礎好的大學附中開展大學與中學教學銜接的研究并作用于基礎型課程的改進;又或是關注利用高校綜合資源優勢,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我們學校與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簽約實踐基地和青藍工程,利用大學資源參與學生社團建設。
當今中學與大學教育做好銜接、建立合作是必要的。對中學而言,大學的輻射有助于提升中學的教育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中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大學,使優秀生對某大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向往。對大學而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大學未來培養對象的基礎和需求,讓大學教育教學更有針對性、有效性。中學和大學合作方式有很多,我認為主要可以從學科建設、德育等方面入手。
一、推動學科建設的合作
要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充分發展學生個性,開展中學與大學的合作是有效途徑。人大附中等中學步子邁得很大,他們把課堂開設到大學、企業、科研機構的實驗室。有的中學還利用互聯網與國內外知名的大學進行遠程交互式教學。這樣的學習方式、習慣為進入大學后的學習、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大部分中學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我們可以實行大學與中學的學科合作,加強課程和教材的改革。依托大學進行《校本課程》建設,壓縮必修課,增開選修課、活動課。縮短上課時間,如每節課由45分鐘縮為40分鐘,甚至減少必修課時,下午的課程可以多開選修課、自修課和活動課,發展學生特長。
大學可充分利用自己的學科優勢、綜合優勢與中學合作,幫助中學開設選修課程,如天文課、環保課、編程課;開設社團課程:文學社、足球俱樂部、民樂團、舞蹈隊以及一大批興趣小組,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動手能力;通過多種學術講座、報告以及各種大獎賽、科技月、藝術月等活動,給中學生提供學習和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培養中學生的競爭能力和綜合素養。學生還可在大學的幫助下到工廠、農村、企業、街道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或社會調查,提高認識和實踐能力。
在學科建設的合作過程中,中學可以通過大學優質師資進課堂、開講座、做導師(培養優秀學生)、指導研究性學習等途徑,提升中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同時讓大學教師在培養中學生運用文獻的能力、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開展實驗實踐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興趣轉為習慣的能力以及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等方面發揮特有的作用。
二、推進德育的合作
北京十五中老校長王守愚認為,中學與大學的“手拉手”等工程,教授們給學生開設了很好的科普講座,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聞所未聞又感興趣的知識,讓學生大開眼界,向往科學殿堂的神秘;科學家的光輝建樹,引起了學生對科學探索的濃厚興趣,激勵學生樹立獻身科學的志向。我認為大學導師可以用偉人風范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中學生怎么做人,強調德育素養的重要性,為構建從中學到大學“五愛”“四有”“三德”的德育工作體系而努力。不同年級的德育內容和要求有所不同,我們可以與大學開展各種教育實踐活動的合作,對大學生的某些要求,也可以對中學生提倡或要求。如大學倡導“四自”精神,即道德自尊、學習自強、生活自管、是非自辨,并評選“四自”標兵和先進集體,在全校范圍內樹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先進典型;我們中學也把感動校園的部分名額給具有“四自”精神的中學生。再如大學讓許多學生直接參與學校、班級和宿舍的管理;我們學校也讓學生輪流值班管理食堂、衛生等。另外,在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加強體質體能鍛煉方面,在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和咨詢服務的宣傳教育活動方面,以及加強生存鍛煉,提高抗挫折能力等方面中學和大學都可以開展多方位的合作。
總之,中學與大學教育合作方式有待進一步探索,還需進一步轉變中學、大學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更新教育教學觀、人才質量觀、師生觀至關重要。需要大學主動走進中學,需要那些關注中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到中學開座談會、研討會或開設專題講座,甚至深入課堂講課。需要中學主動請進來,把大學學者的見解乃至個人奮斗經歷等,通過多種形式融入教育教學中,激發中學生的創新精神。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相互銜接和良性合作,一定能夠給彼此帶來雙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耿娟娟,羅星凱,鐘瑞添.大學與中小學教師教育合作伙伴關系建設:理念與行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