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華
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BSCS)開發出的5E教學環,可用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構建科學概念體系,以及提高師生對“教”與“學”效果的了解。5E教學環包括引入(Engage)、探究(Explore)、解釋(Explain)、精致(Elaborate)和評價(Evaluate)五個教學環節。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認為:“生物教學評價應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應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同時,還應重視學生自評和互評。教師應特別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5E教學環的“評價”環節提倡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可以滿足新課程對課堂教學評價提出的要求,達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評價受益者的目的。
一、注重評價目標的三維化
傳統的教學評價以“知識與技能”為單一評價,新課標則在“知識與技能”基礎上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兩個維度的評價。高中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學科,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科學素養、探究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對情感價值觀的升華。
案例1:“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的實驗教學評價。
學生按照必修一第92頁所給操作提示進行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學生按照教材連接儀器進行試驗,有氧呼吸實驗組學生用橡皮球連續鼓氣50min,然后將實驗裝置放到25℃~30℃恒溫箱中培養8~10h,觀察兩個裝置的現象并分析。
絕大部分同學的觀點是“兩套裝置的澄清石灰水都出現渾濁,有氧裝置渾濁程度更高,另外無氧裝置鑒定出了酒精”。我在“知識與技能”維度給予了他們積極評價。但有少數幾位同學觀點不同:“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兩組澄清石灰水渾濁程度差不多,兩組酵母菌培養液中都鑒定出了酒精。我們是嚴格按照操作要求進行試驗的。”我在“過程和方法”維度肯定了他們實驗操作的嚴謹認真,然后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上給予了這幾位同學更高的評價:實事求是、勇于質疑。其實很多同學在有氧裝置中鑒定出了酒精,只是不敢說出來。
筆者引導大家分析有氧裝置出現酒精的原因。大家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教材上要求先通50min氧氣再培養,供氧不足,部分酵母菌因為缺氧產生酒精。建議用氧氣泵全程通氣,確保該裝置酵母菌始終處在有氧條件下。“科學始于反常,發現源自質疑,善于抓住疑點,你會有全新的發現。”我總結道。這件事激發了整個班級的學習風氣,學生變得主動好問,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二、嘗試評價時間的可變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存在誤區:重結論輕過程。教師習慣于對學生的結論進行評判,而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的一面,故教學評價的時間可由“結論”轉向整個教學“過程”。
案例2:筆者進行必修1“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教學時,講到ATP分子中遠離A的高能磷酸鍵斷裂時,大量能量會釋放出來。有一位男生提出了異議:“化學中講化學鍵的斷裂需要吸收能量,為什么高能磷酸鍵的斷裂是放出能量的,這很矛盾。”針對該生提出的尖銳問題,我沒有不了了之,而是對他豎起了大拇指:“思維活躍,可以將化學和生物融會貫通,真不錯!生物教材中高能磷酸鍵的斷裂釋放能量是一種簡化的講法,具體反應很復雜,我邀請你課后查閱一下,下節課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矛盾。”該生查閱網絡制作了小資料,并配備了圖解。生物課上,他在講臺上總結:“ATP水解時,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酶鍵斷裂時要吸收部分能量,但轉變成ADP時又有新的化學鍵形成,這個過程釋放大量能量,因此總的來說是放能的。”他獲得了全班熱烈的掌聲!作為一個生物初學者,能夠結合化學對有關生物觀點提出質疑,并積極動手解決問題,這是很了不起的,我再次由衷地表揚了他。這個學生變得特別喜歡上生物課,后來還主動參加生物奧賽,獲得了省一等獎。
日常教學中,教師經常會聽到學生獨到的見解,此時教師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學生的見解也許是錯誤的,但其學習活動過程中也許有獨特的“閃光點”,教師也應給予關注和肯定。研究表明,經常被表揚的學生往往更自信,更有進取心。
三、體驗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學生獲得的評價一般源自教師,其實不同的主體都可以對客體進行積極的評價。教學活動中的評價主體可以是老師、共同參與學習的其他學生和學生自己。
案例3:下面是“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一課后,某同學作為評價客體的評價實錄:
自評:我撕取無色洋蔥內表皮細胞做實驗,在蔗糖溶液中加了紅墨水,也看到質壁分離現象了。我的逆向思維能力很好。
生評1:動手能力很強,會自己設計實驗,值得學習!
生評2:用無色的表皮,有色的外界溶液做實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師評:操作麻利準確,分析得頭頭是道,非常棒!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贊美與期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通過主體多元化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我感悟,讓評價客體在“憧憬—期待—行動—感應—接受—外化”過程中增強自我價值,培養積極情緒,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