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斌+柴亦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1.通過聆聽《思念》《懂你》及《好漢歌》三首通俗歌曲,引導學生掌握通俗音樂所包括的內容,體裁形式,音樂風格,及基本特征等相關知識。
2.讓學生掌握演唱不同風格,不同文化內涵的通俗歌曲。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課將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掌握通俗音樂的基本要素后,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通過音樂創作實踐,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判斷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通俗音樂的興趣,和對學習通俗歌曲的求知欲,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內容】
《思念》《懂你》《好漢歌》。
【教學理念】
我在設計“流行風”這一課時,力圖通過用聆聽、對比、分析、探討、表演等方法,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風格特征,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美,體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音樂實踐,并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
【教學重點】
通過對三種類型歌曲的聆聽對比與演唱,研究各自的不同風格結構與特點,挖掘歌曲的內涵。
【教學難點】
1.讓學生積極理解、參與、體驗,表現“流行風”。
2.培養學生用健康向上的審美標準去認識通俗音樂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教學教具】
多媒體、音樂影視資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小蘋果》)
1.請學生根據課前教師播放的歌曲,回答問題:
(1)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小蘋果》)
(2)是由誰演唱?(筷子兄弟演唱)。
2.結合所學習的音樂知識,思考一下這首歌曲屬于藝術歌曲、民歌還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問:為什么喜歡通俗歌曲?
學生分析并回答。
(創設情景,播放與欣賞內容相關的歌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課題。)
二、新課
1.音樂知識
(將音樂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學生閱讀課本P232中的音樂知識,師生共同學習。
(1)通俗音樂定義、內容、特點。
(2)通俗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關系。
(3)通俗音樂和古典傳統音樂的區別。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樂,在今天的欣賞課中,我們將要欣賞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們分別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漢歌》。用心感受這三首歌曲所表達的不同的主題思想及它們在演唱風格上的區別。
2.欣賞音樂作品
(1)閱讀課本提示并欣賞歌曲《思念》。
①介紹作品;②教師范唱;③分析作品并提問;④師生互動。
(2)欣賞歌曲《懂你》。
①提問;②介紹作品。
學生閱讀課本提示,回答問題。
3.欣賞《好漢歌》
(1)欣賞歌曲《好漢歌》。
①這首歌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
②歌曲風格是怎么樣的?
(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歌。演唱風格粗獷、豪放。)
③歌曲旋律有什么特點?類似的歌曲有哪些?
歌曲旋律特點: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的民間音調,具有通俗與民歌相融合的特點。類似的歌曲還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調)、《天堂》(蒙古民歌音調)等。
(2)學生學唱歌曲。深入體會歌曲的演唱風格。
(這個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聆聽音樂,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在這一環節中,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深入體驗音樂作品,展開聯想和想象。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想象進一步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三、拓展與探究
1.同學們有喜歡的歌曲和歌手嗎?
2.同學們喜歡他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師總結:現在的中學生大都有自己喜歡的歌手,喜歡的類型也多種多樣。喜歡的理由大致有兩點:首先他們喜歡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歡他們的形象和才華。
3.分析與辯論:“追星現象”。(將學生分成兩組根據這一現象進行辯論:追星的對與錯。)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審美情趣的體現,是青少年朝氣蓬勃、活潑向上、追求個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但要把握好分寸:不盲目追星、不瘋狂追星、善于從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積極的人生經驗。
(歸納拓展審美升華:圍繞本課內容,針對相關的熱點問題對教學內容適當拓展、延伸,豐富教學內容。)
4.怎樣的流行歌曲才算是一首好歌?
(這正對應了導課中學生對流行歌曲迷茫性的解釋,學生聽完本課,自然會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選擇地聽”正是我要告訴他們的)。
四、歸納與總結
(在課將結束時,用總結性的語言來進行總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學生的遐想,激發興趣。)
通俗音樂大都沒有經過歷史的檢驗,多數是未得公認的音樂創作。通俗音樂中有優美經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業化的、格調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魚龍混雜。只有經過不斷實踐的檢驗,才能產生更多優美、高尚,具有高度藝術性的作品。
希望同學們能夠用心去聆聽、去體驗、去感受音樂。
今天的音樂欣賞課就上到這里,讓我們在下次的音樂之聲中再見。下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