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楠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手段逐漸走進語文的教學課堂,展現了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獨特魅力。但如何遵循語文教育教學的規律,真正使現代化教學手段為語文教學切實有效地服務,是每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應用;現代教學手段
基于對我地區高中語文課堂的調研結果來看,目前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是現代教學手段混淆于先進的教學思想。這表現在教師對于教學手段的選擇上,片面地追求新穎獨特,錯誤地將先進的技術等同于先進的教學思想,忽略了語文課的本質,幻燈片做得精美無比,音樂、圖片、視頻無處不在,文章的格調被五顏六色的圖片徹底破壞,文章的韻味被機械的泛讀演繹得七零八落,學生對作者的情感體會被各種名家的解讀所取代。
二是現代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相悖離。多媒體的應用在語文教學中作為一種手段只能處于輔助地位,但往往我們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會發現,很多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圖片、視頻的使用沒有必然性,對于教學目的也起不到任何的服務作用,而相反的有喧賓奪主之嫌,語文課不再是語文課,而是音樂賞讀課、影視欣賞課,這樣的結果就是現代化使用的程度越高,對我們的語文味的破壞性越大。教師看似穿上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育的外衣,卻依然墨守著傳統教育的陳規,這樣會使得我們的語文課堂在返璞歸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三是學生主體地位動搖。在大量的課堂實踐中我們會發現許多教師在課上切換幻燈片、播放視頻、插播音樂忙得不亦樂乎,教師圍著計算機轉,學生跟著幻燈片走,從而造成學生思考和討論環節、師生交流環節的嚴重缺失,教師在對教學資源的取舍中沒有很好地把握,課堂容量過大,在規定的45分鐘內完不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主體地位被嚴重忽視。尤其在公開課展示時,手段似乎成了主體,視聽時間遠遠超過師生共同解讀文本的時間。
四是傳統的教學手段被現代化教學手段所替代。教師在提前制作課件時,都會對文章的內容、板書、問題做好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勢必會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自己設計好的答案,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如何做到不再讓高中語文課堂呈現聲圖文拼湊濫用的現象,讓多媒體應用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從而發揮其最大功效。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做以下嘗試。
首先教學思想與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好的語文課堂是以學生發展為本,釋放學生潛能的課堂,是融合先進數字技術的課堂,是建設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將徹底改變我們傳統的教育價值觀。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化教育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特點,必須和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結合,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目的的整合。多媒體教學聲圖文的結合,打破了時空限制,也為我們創設了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它能夠使我們的教學內容更豐富,也起到了延伸教學內容的作用。但在語文教學中計算機輔助手段的目的必須絕對服從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二者絕不能錯位,更不能將手段凸顯在主體地位,有賣弄現代技術之嫌。
再次,是堅持學生主體地位不動搖。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手段,教師都應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便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積極思考。但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輔代主,讓多媒體替代文本閱讀,替代教師解說,替代課堂交流,替代學生討論。語文課終究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前提,無論采用何種手段都應該達到一種既讓人體驗到富有個性的文化氣息,同時又能夠達到詩意美感的境界。
最后是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因“材”施教。教師在備課期間,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根據教學目標恰當地選擇教學手段,如《蘭亭集序》《項脊軒志》《滕王閣序》《阿房宮賦》《荷塘月色》《再別康橋》等文質兼美的經典傳世之作,我們可以恰當使用多媒體鏈接,充分營造一種美的氛圍,讓學生體味文本的內涵,實現教學藝術化和教學科學化完美結合。另外,還可以根據文章體裁決定是否采用多媒體,如敘事、抒情一類文章,關鍵在揣摩、領悟上,而多媒體往往把人物、情節、語言、動作等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以聲、圖、文等構成一個特定情境,這樣勢必束縛學生的思維,也不符合文學作品欣賞的規律。所以在講這類文章時應遵循文本規律,以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為目的,適當地選擇教學手段。
總之,我們在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中應注重實效、因“材”施教,從而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對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余志芳.論高中語文隱性知識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3).
[2]周志紅.漫談語文教材中的隱性知識[J].文學教育(上),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