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英
摘 要:中學歷史課程,是學生知識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學生的知識基礎奠定面臨著轉折點,有必要借助充分的歷史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客觀運動與發展歷程,可見這是拓寬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思考習慣的重要一環。而活動課是能夠幫助學生擺脫單純的理論、切身體會歷史的重要教學方法。
關鍵詞:中學教學;歷史教育;活動課
對于中學歷史教學,主要是針對社會的客觀運行與發展展開闡述分析與探索,對于思維的拓展及知識體系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步入初中階段后,學生的學習面臨轉折點,利用歷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對可感世界的認知,養成全面思考的習慣以及良好的學習態度,這樣才能夠為后續每個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中學歷史活動課意義分析
步入中學階段,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進入了轉折點,為確保學生能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后續每個階段的學習,校方與教師都應當更加注重對各科教學的改革,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讓學生逐漸養成獨立發散的思考習慣以及積極自主的學習態度。歷史教學亦是如此,教師應當利用更具創新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擺脫應試思想長久以來的影響,才能讓學生的歷史學習擺脫限制,步入新的階段。但當前我國教學體系受到應試教學的影響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因此只有以創新思想改革歷史教學,確保歷史活動課更具實效性,讓學生成為博古通今、涵蓋廣泛的優秀人才,這對于學生后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當前只有針對歷史互動課的改革展開分析,才能真正確保歷史教學的作用得到體現,幫助學生打好后續學習的基礎,這便是歷史活動教學的意義所在。
二、中學歷史活動課問題分析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導致教學方向錯誤
教學目標是每一科目教學的核心因素,只有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夠確保教學實效性的發揮。但是鑒于長久以來,我國各科教學都受到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歷史活動課也難免受到這樣的教學思想影響而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歷史活動課的實施只有擺脫更多的限制,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作用,讓學生通過活動內容去切身感受歷史。
(二)教學創新性不足,不符合教學需求
活動教學本身便是在教學改革創新背景下產生的教學方法,所以應當是十分符合當前時代背景下教學需求的,但由于受到應試教學模式的影響,本應當特別符合新時代教學需求的活動教學也被應試思想所影響,進而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創新性。這與歷史活動教學本身的特色是背道而馳的,顯然是不利于教學實施的。
(三)教學主體認知錯誤,導致學生的需求被忽略
在任何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都是重要的事實,歷史活動教學更要符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學生的喜好以及學生未來發展的需求,才能夠確保教學的實際意義真正體現出來,幫助學生養成主動積極的學態度與正確的學習習慣。
三、中學歷史活動教學改革措施
(一)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方向更清晰
要確保教學方向更加明確,最終得到好的教學效果,對于教學目標的規劃是十分重要的。歷史活動教學亦是同理,利用活動教學,要達到怎樣的目的,是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應當最先思考的重要課題。在應試思想的影響之下,許多教師早已無法對教學目標正確進行思考與認知,這是教學改革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要確保歷史活動教學的作用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扭轉陳舊的觀念,重新定位教學目標,才能確保教學真正具備實效性。就教學的實質來分析,無論是哪一個科目的教學,最終目標都應當是學生素養的培養以及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獲得怎樣的分數或者記憶教材中的某些內容,而是通過針對歷史客觀發展事實的探索,加深對我國社會從古至今發展細節的了解。教師可以利用歷史短劇演出比賽的形式,讓學生選擇自身比較感興趣或比較了解的歷史事件,編排劇本,揣摩相關人物的感情,并通過真實的演繹最大限度去還原場景、劇情安排以及人物揣摩、演繹最為出色的小組即視作優勝。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為確保劇情精彩,自然會去加深對歷史事件的了解,比起讓學生單純去記憶、去背誦、去追求分數,這樣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更有利,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教學積極性,最終自然會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
(二)創新活動教學形式,確保教學符合時代需求
歷史活動教學是一種靈活性的教學,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推進,歷史活動教學也應當跟隨時代趨勢及時進行改革,才能夠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以及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教師在規劃活動教學之前,應當首先了解當前流傳最廣泛的要素,并融入教學過程中,才能達到讓活動教學更符合時代需求的目標。例如,在當前的時代趨勢下,教師可以將當前傳播最為廣泛的直播要素融入活動教學中,校方可以和多處歷史景點以及博物館達成合作,定期開展針對歷史知識的直播講解活動,讓學生能夠看到更多因距離遙遠而無法輕易看到的,歷史存在的證據。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先進的職業體驗教學思想,讓學生真正體驗一次作為歷史博物館講解員的感受,能夠到博物館實景體驗更好,在課堂上根據影像或圖像進行模擬,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將自身的身份轉換到講解員的位置,去加深知識理解,并學會分析表達。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自然會為了確保講解質量的提升而主動去加深了解,并學會組織語言,將史實更準確地表達出來。
(三)歸還學生主體地位,確保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了解到的一項基礎認知,但是受到固化教學體制的影響,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我國的教師來說并不是最普遍的認知,反之多數教師都更注重自身的思想主導權,許多教師認為學生在經驗、知識含量等方面,都不可能與自身相比,所以自身來支配的教學才是最合理的,但是并未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建立以及個性的體現,這是很大的疏忽,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規劃教學時,應當放低自身的位置,給學生更多信任,更加重視了解學生的喜好、個性與需求,這樣會讓教學更加靈活。例如,在規劃歷史教學活動時,可以先考慮到學生近來最感興趣的、樂于探索的要素。中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與破解難題的欲望都很強,如果教師將歷史事件與課題布置成為學生去偵探、偵破的謎題,開展謎案破解的活動,這樣能夠讓學生投入偵探角色,更加積極地投入一步一步破解謎題的樂趣中,這種快樂積極的解謎過程,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四)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對學生綜合歷史素養的評價。在評價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具體過程、情感體驗以及軌跡,這是為了切實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得到均衡的發展和提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針對性的歷史活動課評價表。在評價表中,教師需要記錄學生的個人學習表現,其中包括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況,與人合作、傾聽他人以及所任角色的表現、學習的具體成果。這樣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狀況,并且通過評價來激勵自己的發展和進步。教師在實際評價中,需要全面的尊重學生,并且給予必要的鼓勵和表揚。
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奠定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強化學生對外部世界發展歷程及發展規律的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排除陳舊的教學思維,讓活動教學更加靈活創新,讓學生在歷史相關活動項目當中加深對歷史發展的了解,眼界得到拓展,才能真正成為具有豐富思想財富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鄧顯蘭.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活動課有效性教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2]孫義榮.中學歷史活動課開展狀況調查與研究[D].魯東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