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人文精神是人類獨有的一種對自我、他人及周邊事物的關懷,體現在人類對生命的尊重、對自尊的維護、對事物的豐富情感和普遍關懷。其作用是中和人類各種情感的沖突,緩解各種不良情緒,控制自身的欲望。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要由人文精神的培養來決定。可以說人文精神的水平代表著整體國民思想的高度。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語文教學一定要凸顯人文精神,將學生對人文精神的培育滲透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隨著高考應試教育制度的推進,學生的學習都圍繞“分數”這個核心而轉。教師為了讓學生盡快接受知識不惜犧牲掉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與感悟時間,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讓語文學科的自由性、趣味性、人文性充分體現出來。我們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正在日益嚴重地偏離語文學習的本質。如何有效地利用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認真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細心鉆研教材,挖掘人文精神
語文作為傳播語言文化的基礎學科,本身就帶有人文性質,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有很多世界名著的篇章和優秀的古代詩詞,這些都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絕佳材料。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老師孔子引導學生談理想。對弟子“公西華”的觀點發出了“喟然一嘆”,這“一嘆”打動了著名文藝評論家“金人瑞”,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金圣嘆”,更是通過孔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終極理想結合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和子欲居于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兩則語錄看到了孔子對物質享受的淡薄,對追求理想的堅定。此處亦可結合《逍遙游》中莊子對“無所待”境界的追求看到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統一互補之處。
再如:《小狗包弟》一文,巴金先生通過本文將自己在特殊歷史時期心路歷程完全展現出來。針對文本,我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分析巴金先生作為一名“親歷者”的復雜情感:小狗對于主人的無限忠誠與主人迫于壓力對小狗的放棄之間的對照,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內心。老年的巴金顯示出:嚴于解剖自己、敢于說真話的勇氣和度量,有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我們通過這篇文章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巴金,看到了一個不同于《家》《春》《秋》時的巴金。對過往反思的巴金是痛苦的,亦是勇敢的,這種“反思”精神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而巴金先生透過文章所展現的人格魅力和嚴于解剖自己、敢于說真話的勇氣和氣度已經深深地打動了學生,有的學生甚至流下了眼淚,這就是文本中人文精神的魔力啊!可以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歷史,反省自我而產生課文應有的認知教育作用。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帶領學生看到作品中人性所表現出的各個不同的方面,以此達到豐富學生的心靈,體會世情百態,感受人間冷暖的目的,從而幫助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開展課堂互動,營造人文教學氛圍,使學生充分感受人文情懷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要求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教師需善于在每個教學環節都營造充滿人文氣息的教學氛圍,努力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如入其境、如見其人,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樣一來,學生既能準確把握作品傳達的復雜情感,又能在對話與交流中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
比如:講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教師要營造一個充滿人文情懷與關愛的氛圍。首先分角色朗讀課文;其次讓學生自由選擇各自贊同的治國理念并組成小組,在充分認識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儒家的治國方略之后,分組讓學生進行討論,對文中孔子幾位學生的不同治國理念進行評價,并通過孔子對弟子的不同評價來深刻認識儒家以禮治國的政治追求和積極有為的進取精神。引導學生明白儒家的“禮治”不僅體現在自身修養上、言談舉止上,還體現在人際和諧、相互尊重上。想要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就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身體力行,敢于擔當。
三、豐富人文資源,拓寬語文教育的空間
教學不僅僅在課堂中,也在現實生活中,學生要與生活、社會進行融合。課堂中為學生推薦大家名著,讓學生領略不同大家的思想,豐富其自身的審美情趣,體會不同人生的人性理念,形成人文情懷,加強人文關懷。另外,將課堂文章所體現的思想與現實社會相結合,從實際中充分體會人文精神。
例如:《我有一個夢想》一文,重點引導學生懂得“夢想”會引導一個人對自己的信念執著的追求,并對最終的“成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從小立志,是一件對未來人生具有重要意義的事。
再如:《老人與海》一文故事很簡單,寫的是古巴老漁夫圣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作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于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大馬林魚將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他用盡了一切手段來反擊。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盡管魚肉都被咬去了,但卻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雖然老漁夫沒有把完整的馬林魚拖回海岸,在別人眼里是失敗的,但是實際上他是成功的。他身上堅持不懈、自信的精神正是老師要引導學生發覺并學習的重點。 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困難是難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我們要通過文章教會學生勇敢,懂得堅持,懂得付出,并用此種方式回饋給社會,以此達到豐富學生情感,健全學生人格,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最終目的。
語文教學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在抓教學、提質量的基礎上,重視人文主義精神與教學的結合,利用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手段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從而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洪梅.高中語文教學有效變革的三個方面[J].中華少年,2017(5).
[2]李微.構建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性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6(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