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摘 要:為了了解淮河泥沙的形成特征,如何防治它,從生物學角度對其進行評價。泥沙災害可以分為直接災害和間接災害,滑坡和泥石流為前者,由泥沙引發的洪水災害為后者,研究內容論述了泥沙的形成與防治,植樹造林、植草等生物學上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泥沙;植樹造林;植草;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至江蘇省揚州的三江營匯入長江,干流長一千千米,其中淮濱境內七十千米。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長年淤積于河底的泥沙成為沿岸人民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河沙作為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和建筑材料,因此身價倍增。這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驅動加之缺乏科學知識和環境意識,普遍存在濫采亂挖現象。長此以往,不僅打破了淮河及其沿岸固有的生態平衡,也給淮濱人民的經濟與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泥沙是哪里來的呢?是河水搬運來的,在河流上游地區,雨水把地面上的泥沙送進河里,河水帶著這些泥沙以及從河岸、河底沖蝕下來沙石,一起向下游流去,進入河道,它有什么樣的運動規律?
泥沙運動的模型:當水流進泥沙堆時,由于受水的黏滯性產生的摩擦力作用,沙料受到一個與水流平行的阻力,由于沙粒部分暴露在水中,因此一般不通過沙粒的重心。當水流速度較大時,水的黏滯性作用會使緊貼沙粒頂部的流體減速,并與表面脫離,在沙料背面產生壓差阻力,這個力通過沙粒重心。
當水流動時,沙粒頂部和底部的流速不同,前者為水流的速度,后者為沙粒間滲速水的流速度,它比水流速度要小得多。沙粒頂部流速高,壓強小;底部流速低,壓強大,從面產生一個向上的推力,這個力經過沙粒重心。因而沙粒受到推力黏滯力和壓差阻力,這幾個使它產生運動的力;同時受到重力,沙粒間的摩擦力和物理、化學作用引起的黏結力等阻止它運動的力。但當前者大于后者時,泥沙便由靜止狀態轉為運動狀態。
泥沙一旦運動起來,它又會有什么規律呢?由于流體會黏滯性,在河床底面。流體流速為零,而在外流物,流速等于水平流速v。從v到0之間為一個速度變,假如在這個梯度層中為一個沙粒,其上表面的流速比下面大,則沙粒上表面受到的阻力比下表面受到的阻力要大,這樣沙粒將發生旋轉,旋轉時它表面附近的一層流體隨它一同旋轉,在沙粒的上側,這層流體的速度方向與流體方向相同,因此流速增大,在下側這兩個速度方向相反,流速減小,這樣沙粒上側的壓強小于下側的壓強,沙粒于是就產生一個從下向上的推力。如果上推力大于重量,沙粒就會隨流而下,不會沉積在河底。水流速越大,同樣大水的沙粒受到向上的推力就越大,就越不家易沉積。相反,如果流速小,沙粒就容易沉積。
從上面分析看出,泥沙的淤積或運動與水流密不可分,淮河是季節性河流。4~9月份是多雨季節,為汛期,其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易出現暴雨。常發生大洪水和特大洪水。淮河上游從發源地至洪河口,落差達178米,占全河總落差的89%,比降是萬分之五,比降大,水流急。因此,上游的泥沙很容易隨著洪水輸送到這里,而在洪河口至洪澤湖的中下游,落差僅16米,比降僅為萬分之零點三,而下游則為倒比降。隨著比降的降低,水流速度大大減小,因面泥沙特別是體積較大的河沙就滯留在比降小的結合部,長此下去,堆積成座的沙灘。這就是淮河淮濱段黃沙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豐富的資源帶給淮濱人民的不僅是巨大的財富,由于泥沙淤積過厚,泄洪不暢,形成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十年九災的局面。因此,如何根據泥沙運動規律和淮濱特殊的地形特點,揚長避短,化弊為利是當前需要研究解決的緊迫課題。
根據以上分析,建議有關部門把合理利用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緊密結合起來
1.在淮河源頭上及上游地區防壩植樹造林、植草,防止土壤沙化,減少水土流失。
2.制定黃沙開采管理條例,首先做到科學合理地開采,應在河床較高,河心段開采,以保證河道暢通,增強泄洪能力,嚴禁在城市近郊,廠礦、港口附近,涵(單)口周及險工護岸,堤壩區域、橋梁附近開采;其次,應限量開采,做到有計劃、有目的,盡可能使開采量與再生產量達到平衡,這樣對保護河床,防止河道改道也有好處。
3.淮河是沿岸主要的工農業及生活用水源,每年的秋季枯水期時,水位低,流速小,由流體力學知識可知,沉積于泥沙中的有害物質不易排下,因此在此期間應嚴防工業及生活廢水排進河道,同時沿岸各級政府及淮濱部門應協調起來,利用上游水庫把水量流速保持在一個科學合理的水平,及時排出有害物質,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盧榮景.代省長談淮河中游治理問題[J].治淮,1988(1).
[2]徐時進.淮河水系水文水力學模型的構建與應用[D].河海大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