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春 霞
(西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10)
所謂“境”,是指氛圍、環境。寓教于境是一種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氛圍和人際互動,“具有相互感化、相互促進的‘場效應’作用。它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創造的‘教育場’。”[3]179首先它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營造、創建了一種平等、民主和雙向互動的課堂氛圍,不僅有利于高校公共政治課的有效開展,還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的升華,有利于拓寬和加深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其次,教師的講課語言也很重要。教師應該用更加接地氣的語言來詮釋課程內容,同時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朋友。講課的過程就像是一個和朋友交流的雙向互動過程。這樣,教師的講課過程就不會是個人的獨舞,學生也不會成為被動的課堂接受者,會和教師形成一種感應,一種心照不宣的感應。這就使單純的公共政治課教育模式,轉變為師生之間共同參與的雙向互動教學模式。很多時候,互動能否富有效果,能否引起理工科學生的聽課興趣,關鍵在于互動雙方能否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及課堂氛圍是否民主,師生關系是否和諧。有時,給學生拋出一個主題,并適時地開展討論和辯論賽,不僅會加深學生對此主題的了解度和關注度,還會加深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程度。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的發言陳述時,可以將公共政治課的課堂內容巧妙地灌輸進去。
因高校公共政治課教育理論的說服力呈現下降趨勢,現階段理工科學生的思維跨度又大,從教師上課的狀態,理工科學生課堂學習的狀態,以及學生對于整堂課的學習效果,我們都可以覺察到這一點。所以,機械式地講授政治書本上的內容,還不如開展一二次文化活動,這樣或許效果還好一些。比如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一講,就非常適合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或者實地考察。這種方法不僅能讓他們身心放松,而且還能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現在的生態環境有多么糟糕,從而促進他們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必要性的思考。而這些知識和思考,不是教師放幾張破壞生態環境的圖片就能做到的。這些思想的匯聚和自我素質的提高,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才能做到。這些情境的創立,有著潛移默化的熏染和陶冶作用,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人們只要長期生活在良好的文化環境氛圍之中,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文化活動中得到愉悅滿足,同時受思想政治教育。”[3]177由此,就可以達到公共政治課對理工科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
寓教于情是指通過人文情感的滲透方式,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教師應該把人文關懷體現和滲透在高校公共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理解學生的難處,以及幫助學生走出困境。這是高校公共政治課教學工作開展的初衷,也是增強高校公共政治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比如,可以把學生更加熟知的話題導入到課堂。現在很多大學生包括理工科學生,對微博、QQ、微信這種社交性軟件的運用游刃有余。他們不會刻意關注國家大事、政策、法律法規,更不會專門花費時間去觀看最近召開的“兩會”“十九大”。但是,他們會去瀏覽微博、騰訊新聞、微信公眾號。公共政治課往往與國家的政策法規、時事動態走向息息相關。所以,在公共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學生最近關心的騰訊新聞或者微博事件為引線。這種事件可以是明星的事件,也可以是熱播的電視劇等等。進而,巧妙地導入課堂的主題,引發學生想要繼續聽課下去的欲望。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果上課初始就談到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就會立刻激發起學生想要表達的欲望和沖動。這樣,就不會像以往一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們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的狀況。當你談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表達、分享。這樣,理工科學生們也就不會覺得公共政治課無聊和無趣了,反而會覺得政治課也可以很有意思。高校教師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包括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會使公共政治課有效進入學生大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成功的公共政治課,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要更使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產生共鳴。
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他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實驗室里,研究著與他們專業領域相關的化學反應或者物理變化。“政治”這個詞,對他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在新形勢下,理工科學生的公共政治課只有體現人文情懷,滲透人文關懷,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才能更加富有感染力、親和力,增加課堂的抬頭率,進而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同樣,也可以間接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融入課堂,為其在高校學生中間的學習和踐行提供有效渠道。
寓教于管就是將公共政治課的教學工作處于一種管理狀態之中,從而使高校公共政治課的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使公共政治課在理工科學生中的教育程度更加深入。因為,“在各種實際工作中,管理者可以引導、影響對象的情感傾向、思想認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3]186在高校公共政治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被教育者。而管理和教育實則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結合的過程。更多時候,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單純的說教方式難以糾正其錯誤的行為和習慣。充分發揮教師管理者的優勢,將公共政治課的課堂要求用管理準則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對理工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使教育對象在一次次的反復服從中逐漸養成良好習慣,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意味著管理者要“逼迫”學生去“服從”。畢竟,管理只是一個形式,真正的目的在于教育。在教育中,要善于疏導學生。針對不同性格、不同特點的理工科學生要靈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教育方法。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教育服務。畢竟,管理的過程是一個協調關系、相互配合的過程,是為了讓理工科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主動接受課堂知識,進而達到高效公共政治課的目的。這種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過程與以情熏陶、以理服人的方法是相通的。比如適當地給學生一段放松的時間,長時間的做實驗或者搞科研使理工科學生們的身體和思維都處于疲憊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去給學生們上公共政治課,也是教師們最為頭疼的事。因為,這種時候學生們根本沒有興趣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于是,他們選擇上課睡覺或者用手機刷微博、聊QQ甚至打游戲。因此,這種時候上課教師要靈活應對,講究方式方法。如果學生狀態實在不佳,可以給學生們講些看似和課堂無關但又和課堂緊密相連的知識。千萬不要讓學生產生一種“上公共政治課是一種壓力和負擔”的錯覺。教學中也可以適時地表揚和鼓勵學生,對作業完成情況不錯的學生進行必要的獎勵。這樣會對學生在思想與行為上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也能促進學生產生更好地完成任務的沖動。
“青年大學生作為擁有較多科學文化知識、富有發展潛力的群體,是國家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力量。”[4]第1版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雙高的理工科學生的培養,直接關系著我國發展科技強國戰略的質量,更是大力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元素。高校公共政治課是普及馬克思主義,積極貫徹黨的思想領導的一個重要平臺和渠道。因此,在高校公共政治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更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強理工科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既有利于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也可以為我國科學技術的長久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
[1] 央視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EB/OL].(2016-12-11)[2017-03-20].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61211/30074048.html.
[2] 耿國階.目前我國高校公共政治課教學的困境與變革[J].民主與科學,2005(4).
[3] 鄭永廷,胡樹祥,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周 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和改進在高校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在全國第十二次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的報告[N].中國教育報,2003-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