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浚中
2017年6月的一天,巫山縣廟宇鎮柏樹村。
一處田坎上,一個戴眼鏡、身材偏瘦的中年人彎下腰,將視線掃過眼前的水稻田。
一旁,張興華和村里其他幾位貧困戶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來。
他們知道,優質水稻專家李經勇的種植課,又要開講了。
入村
2016年3月7日,柏樹村召開了一次村民大會。
會上,李經勇給鄉親們講了第一堂“水稻種植課”。
彼時,正值脫貧攻堅戰在全市全面推進。作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李經勇早已與廟宇鎮一家農業公司建立起技術指導聯系。
為加快脫貧步伐,2016年初,巫山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決定組建科技特派員隊伍,讓他們為脫貧提供技術支持。
作為巫山傳統水稻種植區里出名的貧困村,柏樹村迎來了李經勇和他的“渝優”水稻團隊。
經過一輪調查,李經勇發現,這里氣候條件正適宜種植“渝香203”優質雜交水稻,隨即向村民提議種植。
回到2016年3月7日。村民大會會場里,李經勇開始向鄉親們介紹起“渝香203”。
張興華提出了第一個問題:“‘渝香203是啥品種?”
李經勇笑道:“‘渝香203是我和同事們多年前研發出的優質品種……”
1997年底,李經勇帶領課題組開始了雜交水稻品質選育研究工作。
彼時,因重慶屬西南高溫、伏旱稻區等原因,本地渝產水稻品質偏低。
也因此,有行業專家下了定論:重慶地區無法產出優質水稻。
作為水稻研究員,李經勇希望能破除這個“魔咒”。
2000年,在一次對引進的稻種進行篩選時,李經勇發現其中一株水稻長勢好,小鳥尤其喜歡取食。
“這株水稻有希望被培育成優質雜交水稻。”很快,李經勇帶領課題組開始了進一步研究。
經過反復攻關,李經勇帶領課題組取得重大突破——課題組培育出一個顆粒飽滿、豐產穩產性好、食口性好的品種,經審定被命名為“渝香203”。
2010年,經國家相關部門審定,“渝香203”被評定為重慶首個“國頒二級優質水稻”。
入腦
2016年3月7日,巫山縣廟宇鎮柏樹村村民大會上,響起了一陣掌聲。
聽完李經勇和他的團隊研究優質水稻的故事,“張興華們”大呼精彩。
接著,李經勇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經過與種子公司協調,柏樹村村民可以以每公斤40元的價格購買“渝香203”稻種。
“還真便宜不少——我們自己去買優質稻種,每公斤是120元。”聞言,村民們心里有些小激動。
可轉念一想,有村民又發出一陣嘆息。
彼時,水稻已將近育苗階段,水稻種植戶們早就買好了當年要種植的種子。
這時,李經勇看出了村民的顧慮。
“只要管護到位,現有品種一樣能夠增產……新品種我們可以明年再種。”李經勇說。
會后,李經勇領著張興華等貧困水稻種植戶來到了田邊。
站在田坎上,李經勇環顧四周,向村干部詢問往年水稻種植情況。
“這片土地是害蟲稻飛虱的過境地,常遭受蟲害。”一位村干部介紹。
“你們做了提前防治嗎?”李經勇轉向村民問道。
“沒遭蟲還要打藥防治?”村民們問道。
彼時,雖有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但村民往往認為自己種了一輩子地,對作物習性了如指掌,不聽農業技術人員的勸告。
當村民們發現病蟲害擴大時,往往又會“病急亂投醫”,錯誤或過量使用農藥……
“必須要改變這種錯誤思想。” 李經勇說。
在隨后的水稻種植指導中,李經勇通過鮮活的案例,不斷強調科學種植的重要性,讓村民們逐漸轉變了思想。
練技
2016年5月,柏樹村稻田即將栽苗。
這天,李經勇帶著“渝優”水稻團隊來到柏樹村,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
“把水稻等距插進稻田不就行了,有什么巧處?”面對李經勇的指導,村民問道。
話音剛落,李經勇脫鞋挽起褲腳,走進水稻田。他接過村民手里的秧苗,開始給村民進行插秧示范。
很快,幾株大小行距不同的水稻插秧完成。
“用寬窄行插秧法,可改善稻田通風透光條件,減少肥料投入,提高產量。” 李經勇解釋說。
在李經勇力推下,村民們逐漸改變傳統的栽種方式。
隨后幾個月,李經勇帶領團隊頻頻來到柏樹村,指導農民種植……
2016年8月的一天,柏樹村水稻已經收割完畢。
看著自家地里2畝水稻田增產,張興華臉上露出笑容。
這時,李經勇又作出一個決定——組織村民前往當地一家農業公司參觀,學習標準化種植技術。
幾天后,“張興華們”跟隨李經勇來到了這家農業公司。
在農業公司里,“張興華們”看到了規范的種植基地、自動化的米業加工流水線、包裝精美的農產品……
“這家公司要是能收購我們地里的水稻,我們就不愁賣了。”彼時,“張興華們”一聲感嘆。
“為大家統一規劃優質水稻種植品種,正是為對接加工企業做準備。”聽聞村民們的意向,李經勇笑著說。
很快,在李經勇的協調下,這家農業公司與當地村民達成合作意向。
“綠金”
2017年6月的一天,李經勇帶著“渝優”水稻團隊來到柏樹村。
這天,李經勇又為村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利用科技特派員項目資金,他打算持續提升村里的水稻種植水平,推進水稻種植有機化。
在村委會一間辦公室里,李經勇召集村民開會,進行種植技術推廣。
“在稻田里養鴨,讓鴨子吃蟲子和野草。這樣不僅能增加養殖收入,而且還能減少農藥用量。”李經勇提議。
“以前聽說過稻田養鴨,可每畝養幾只?怎么養?”
“養鴨會不會影響水稻生長?”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圍著李經勇問起來。
“大家放心,這些技術都經過了實踐論證,不會有問題。”李經勇又開始了新一輪耐心解釋。
幾天后,村里統一采購的免費鴨苗送到了張興華等水稻種植戶手里。
至此,柏樹村的水稻種植開啟了鴨稻共生新模式。
但“張興華們”并不知道,這只是李經勇推進柏樹村水稻種植有機化的一個縮影。
與此同時,李經勇又通過項目資金,為村民買來昆蟲性誘劑殺蟲板。
“用物理方式消滅害蟲,能大大降低農藥用量,提高稻谷質量。”李經勇說。
通過重視病蟲害預防、對病蟲害進行綜合治理等舉措,柏樹村的優質稻種植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而在優質稻種植水平提升之際,張興華也通過種養殖等舉措提高了家庭收入。
這天,張興華站在自家田坎上,望著已經灌漿的優質稻,想著已與當地農業公司建立的供銷關系,信心油然而生。
如今,張興華連同全村所有貧困戶,正滿懷喜悅地期盼著脫貧驗收那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