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以增收促脫貧”的核心環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脫貧攻堅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基層導向、實戰導向。那么,在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廣大基層特別是貧困農村要注意哪些問題?各級各部門又當如何提供支持?來看看專家們怎么說。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陳錫文:
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過去的總量不足轉變為現在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一些農產品的供需不平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非常明確地告訴廣大農民,生產由需求來決定,而不是生產者自己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也不是政府相關部門說定什么價就什么價。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推出更優質安全、對環境沒有損害的農產品,這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整個農業生產的要求。
只有把市場機制放在引導農業生產、制訂農產品價格的重要地位,才有可能把過去形成的農業發展方式慢慢轉到新的軌道上,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唐仁健: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既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供給結構,跟上消費需求升級的節奏。要堅持質量興農,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要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激活資源要素潛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韓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調整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生產結構和區域結構,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合理開發更多農業資源。其次要提品質,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推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特別是要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的信任度。第三要促融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要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的休閑旅游融合起來,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此外,還要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流通成本、營銷成本等。
重慶市委農工委書記、重慶市農業委員會主任 路偉: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六個方面著力——
一是著力調結構,加快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向市場緊缺產品調,向優質特色產品調,向“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調,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
二是著力提質量,深入實施農業品牌發展戰略。要把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擺在突出位置,按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思路打造品牌。一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二要大力推進“產加銷”全過程的農業標準化生產。三要切實抓好農業品牌創建。
三是著力強創新,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動力活力。要結合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大力推進農村改革創新。
四是著力擴規模,積極穩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堅持把引導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優化農業供給體系的重要舉措,結合重慶農業的基礎和條件,合理確定規模,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要多路徑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二要多元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要多層面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五是著力增效益,大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要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要潛力,推進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以工補農、以商補農、以游補農,發展壯大新業態新產業。一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二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三要大力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四要啟動實施“百鎮千村”示范工程。
六是著力補短板,扎實推進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要結合重慶農業農村發展實際,找準和彌補農業農村薄弱環節,按照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大力補短板,努力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湖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福生: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要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戶提供更多公共物品,產生財政“擠出效應”,從而節約農戶生產成本;要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面向基層推廣農技的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要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秦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推動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
首先,要充分發揮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
其次,要強化政府的責任。一方面確保綠色發展,必須實行土地用途管理,將農村集體持有使用經營權的土地劃定為農業用地,不得違規更改。另一方面,亟待探索通過生態補償的方式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通過輪作休耕讓土地休養生息。
第三,強調綠色發展更要有保障自我糧食安全的戰略意識。鑒于糧食的基礎性、戰略性、準公共性等特征,并從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國際上任何負責任的大國都不會把自己的糧食安全命脈寄希望于不確定的國際市場上。
此外,綠色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和科技的雙支撐,亟須各級政府持續穩定大力支持,要有從根本上提高生產率的戰略手段。同時,迫切需要制訂并出臺綠色發展的考核體系,切實保障綠色發展的全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