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許杰++劉小橋+譚詩賞
當前,重慶改革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面臨任務十分繁重,要在實干中解決問題,在實干中實現愿景。
從本期起,本刊推出“實干樹形象 實績惠民生——‘兩學一做特別關注”主題報道,聚焦全市各個領域、各條戰線、各項工作中的實干家,講述一線干事創業、實干為民的感人故事,展示全市上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抓落實的生動場景,記錄新的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實踐進程,勾勒民生“獲得感”“幸福感”的美好畫卷,展現全市上下靠實干樹形象、以實績惠民生的新風貌、新氣象、新局面。
有實干力度,就有民生溫度。希望通過一系列接地氣、冒熱氣、帶露珠的鮮活報道,來反映新的變化、新的業績,以基層標桿、實干榜樣鼓舞全市人民做好當前工作,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敬請關注,歡迎提供稿件或新聞線索。
2016年底,武隆區長壩鎮大元村交出了一份答卷——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656元,92戶貧困戶脫貧摘帽,全村脫貧。
行走在這個剛剛摘掉“貧困帽”的村子,你會看到,特色效益農業基地里,西瓜、二荊條辣椒和脆紅李長勢喜人;農舍老街之間,街坊鄰里和和睦睦、其樂融融;村便民服務中心里,村黨支部活動“一呼百應”,黨員們參與活動的熱情高漲……
短短兩年,這個曾經破敗蕭條的貧困村,為何會發生這樣大的改變?
筆者滿懷好奇,向武隆區委組織部的同志提出一個問題:“大元村的喜人局面從何而來?”
組織部的同志笑答:“因為村里有一名黨建‘土專家。”
“土專家”名叫譚武斌,是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1歲。
說他“土”,是因為他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說他是“專家”,是因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他結合本村實際,干了不少很“專業”的事……
凝心聚力“主心骨”
兩年前,譚武斌還有一塊“心病”。
“村民對村‘兩委的工作不夠了解、參與不夠、認同不夠,黨員身份感不強、歸屬感不強、黨性弱化。”譚武斌說。
當時,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按程序撤換了一名履職不力的社干部。卻不想,此人心懷不滿,四處散布謠言,讓不少黨員、群眾對村“兩委”工作產生誤解。
這件事,讓譚武斌深刻認識到凝聚人心的重要性。“必須盡快找到一個法子,破解村黨支部凝聚力差的問題。”譚武斌心里琢磨著。
譚武斌決定從組織生活下手。
為此,村黨支部經過反復討論,決定將每月20日定為“組織生活日”,組織黨員開展黨性教育、民主議事決策、收繳黨費、事務公開、上級精神傳達、志愿服務等活動。
從此,每月20號參加“組織生活日”活動,成了大元村黨員“雷打不動”的規矩。
“每月參加‘組織生活日活動,讓我們時刻牢記黨員身份,感覺精氣神都足了很多。”大元村黨員王峰說。
兩年來,通過開展這項活動,村黨支部組織生活更加規范,黨員的身份感、歸屬感明顯增強。村“兩委”的工作也更加透明、高效,群眾認可度、滿意度明顯提升。
2017年5月,“組織生活日”更名為“主題黨日”,繼續堅持開展。
磨煉隊伍“鍛刀匠”
2016年6月2日凌晨,傾盆大雨襲擊大元村,造成多戶房屋出現險情、水利電力設施受損、農作物受災、村社道路被滑坡阻斷,就連進出村的主要通道公路也被洪水沖毀!
面對災情,譚武斌異常鎮定。
譚武斌立即召集在家的年輕黨員,成立黨員搶險救災突擊隊。
迎著暴雨,20余名黨員手握電筒、腳穿筒靴、身披雨衣,分組入戶,緊急轉移受災群眾82人,為群眾減少財產損失30余萬元,為應急搶險贏得了時間。
參與搶險救災的黨員陳錫海,不顧自家房屋被淹,毅然參加了突擊隊。“我是黨員,就必須沖鋒在第一線。”陳錫海說。
在黨員們的沖鋒下,天亮前村干部就已摸清了全村受災情況,并在及時上報的同時,第一時間開展后續救援工作。
“不管是發展生產、幫貧助困還是搶險救災,每個黨員都應該是一把‘尖刀。”譚武斌經常這么說。
為了鍛造“尖刀”,2016年以來,在譚武斌的帶領下,村黨支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通過教育引導、干部示范、輿論激勵等形式,引導黨員立足自身發揮作用,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中來。
一年多下來,大元村真的鍛造出了一把“尖刀”——一支勇于擔當、攻堅有力的黨員突擊隊,而譚武斌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鍛刀匠”。
營造和諧“和事佬”
2014年10月的一天清晨,一陣刺耳的吵鬧聲,劃破了大元村的寧靜。
“這塊地是我們家的!”
“這塊地是我買過來的!”
…………
因為房屋復耕后的土地使用權問題,村民高明權夫婦與鄰居李斌又吵了起來。
聞訊,譚武斌立即與村綜治專干趕到現場,了解情況。
原來,2007年,高明權在場鎮買了房,于是將村里的房屋賣給了李斌,后因土地復耕,高、李兩家產生了矛盾。
而這次,雙方矛盾從口角之爭上升到了“動手”——他們都拔掉了對方在爭議田土上種植的蔬菜。
了解情況后,譚武斌立即通知“老黨員調解委員會”派人調解。
所謂“老黨員調解委員會”,是譚武斌針對村里矛盾糾紛調處難這一頑固問題琢磨出的一項新制度。通過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聘請責任心強、懂法律政策、熟悉民風習俗、有一定威望的老黨員,成立了“老黨員調解委員會”。
很快,“老黨員調解員”程地潤等人趕到現場。
“大家鄉里鄉親的,之前兩家關系也不錯,為這點蠅頭小利鬧翻,值得嗎?”
“房屋復耕后土地屬于集體,你們兩家人都沒有所有權,你們知道嗎?”
…………
“老黨員調解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逐漸打開了兩家的心結。
雙方承諾,土地各用一半,握手言和。
三年多來,“老黨員調解委員會”累計調解鄰里糾紛、地界爭端、家庭不和等矛盾糾紛93起,有效緩解了矛盾糾紛調處難的局面。
產業引領“破冰人”
作為貧困村,產業發展滯后一直是大元村脫貧致富的“絆腳石”。
為此,2015年以來,譚武斌帶領村社干部自費考察十余次,選定了適合本村發展的西瓜、二荊條辣椒和脆紅李等三個主導產業項目。
項目有了,誰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對此,群眾都持觀望態度。
譚武斌的對策是:黨員帶頭。
作為村支書,譚武斌把自家的7.2畝土地作為“試驗田”,還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承包村民土地300余畝,從四川蒼溪引進種子、種苗,聘請技術人員指導,分片種上了西瓜、二荊條辣椒和脆紅李。
身先士卒之際,譚武斌又接連組織召開黨員大會,苦口婆心號召黨員帶頭干。
一批“黨員試驗田”很快建成。“試驗田”里,西瓜、二荊條辣椒種植當年就可以見到效益,西瓜平均畝產達到2000公斤,每畝純收入1500元,二荊條辣椒平均畝產達到1500公斤,每畝純收入1500元,最初試種的脆紅李預計三年進入豐產期,平均畝產有望達到3000公斤。
見到效益后,鄉親們競相參加。譚武斌不僅親自當起“技術員”,還自費為村民提供種苗。
如今,大元村西瓜、二荊條辣椒和脆紅李“三個一千畝”種植基地初成規模,將帶動466戶群眾實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