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宏
【摘 要】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合的轉型中,出現了新舊體制與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傳統媒體從業者如何在媒體融合中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迎接挑戰,加速在意識、技術和服務方面的“三個轉型”,實現新的“創業”,擔當起新的使命?
【關鍵詞】抓住機遇 加速轉型 擔當使命 實現創業
在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轉型期,面臨著包括體制、機制、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而其最大的挑戰卻是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發展與其無法相配的技術人才短缺之困,并制約著傳統媒體快速地向新媒體轉型的步伐,而一個適應新時代需求發展的媒體,能夠在轉型中立于不敗之地,人才的作用可謂重中之重。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合中,在大量吸收優秀人才的同時,作為傳統媒體現有的從業人員,也應抓住這一轉型的新機遇,加速在意識、技術和服務等多方面的轉型,跟上時代舞步的“節拍”,在轉型中擔負起賦予新聞工作者的新職責和使命。
一、要從傳統媒體思維向全新的新媒體思維轉型,實現與時代共舞
我們應當看到,多年習慣于傳統的思維以及寫作方式的傳統媒體記者、編輯,對于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微信、微博、客戶端的新技術的出現似乎有些措手不及。特別是在新興媒體的大潮沖擊下,令許多從事多年傳統媒體的從業者產生悲觀的情緒,一部分新聞從業者忍痛割愛選擇“告別”,而更多的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還大都在觀望和被動地適應這一變局。
在傳統媒體緊鑼密鼓進行供給側改革,并向新媒體融合的進程中,面對內容多頭生產、多元發布的全媒體新的平臺,傳統媒體編采人員面臨的是全新的技術和新聞理念,這就要求采編人員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積極投身于這一新的變革。目前,對于傳統媒體從業的記者來說面對的是習慣性思維與日新月異發展的新媒介的轉換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傳統媒體從業人員,改變多年習慣于傳統媒體的意識,主動地轉變觀念,積極投身于一場有意義的變革,不能因為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而消極地進行轉變,否則將會被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所淘汰。
每一位新聞從業者要充分感受到我們面臨的危機,在發揚傳統媒體優良傳統的同時,要建立互聯網的新思維模式,從意識上實現由過去的信息宣傳功能向信息市場服務的轉變,才能在媒體的融合進程中積極主動參與,實現新的“轉型”。
二、要從傳統媒體的單一技術向多面技術轉型,主動適應新媒體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新媒體是建立于網絡技術平臺之上,而其新的傳播技術對于傳統媒體的大部分記者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目前,很多人認為媒體融合就是“互聯網+某種媒介”,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此,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合與轉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掌握新媒介技術的人才,而駕馭這匹“黑馬”需要專業化更高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完成這一重任。
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是采編分開,分工較細,技能單一,在向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面對全新的傳播技術是“一空二白”。由于對新媒體技術的儲備不足,一些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在向融媒體轉型中而顯得束手無策。而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融合轉型中面臨著既不能大量解雇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又不能大量使用掌握新媒體技術人才的兩難境地。而當務之急,需要傳統媒體從業者通過自身的轉型填補這一空白,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攝影、攝像、航拍和主持等技能的同時,還要掌握網絡技術、特別是對媒體的傳播技術,必須是十八般“技藝”樣樣在行才能勝任新的崗位。目前,《大連日報》積極組織各種新媒體技術講座,對記者和編輯進行培訓,為媒體融合做好技術的準備。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必須盡快掌握并能夠熟練地運用全新的媒體技術,適應新興媒體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要從單一信息宣傳功能向信息市場服務轉變,儲備和學習更多的跨界知識和技能
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轉型和融合的過程,實質上是從傳統媒體崗位向新興媒體崗位的轉換和融合過程。傳統媒體大都是為自己所工作的媒體提供新聞產品,而這種是單向傳播的方式,很難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需要。目前,眾多的傳統媒體從過去的新聞“生產商”向“平臺商”轉型,也由此帶來眾多新崗位和人才的需要?!度诤限D型的傳媒業需要什么樣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記者》2016年第12期,作者蔡雯、翁之顥)一文認為:未來人才跨界多方面的要求是“他們普遍以小團隊、分工協作,每位編輯要負責領域的內容生產,甚至擔負從設計、生產、發布到互動、營銷、推廣的全線工作”。已有專家預測,未來還將出現數據工程師、可視化編輯、網絡互動編輯和產品經理等多個新的工作崗位。
面對傳播方式變革帶來新的技術和崗位,每位傳統媒體從業者應由過去單一的信息宣傳功能積極向信息市場服務轉變,在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新媒體知識和技術的同時,還要學習和掌握更多跨界的知識和技術,如學習和掌握互聯網知識、產業知識、金融資本知識、財經知識以及與自己負責的領域相關的知識,才能在媒體融合轉型中擔當“大任”。目前許多都市的傳統媒體,通過對現有新聞資源進行整合,構建融媒體的“中央廚房”,并借鑒人民日報的經驗,“即‘中央廚房將‘記者前線+編輯后方的簡單模式深化為‘數據支持+記者前線+可視化融入+極速推廣+產品經理統籌的多線性協作模式,讓新聞成為產品,將編輯記者個體整合為新聞產品團隊”(葉蓁蓁等:《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數據+”模式推動媒體供給側改革》《新聞戰線》2016年第7期)。在向新媒體融合中,迫切要求媒體編采人員進行集體“轉型”,掌握新媒介的傳播技術和相關跨界知識。
目前,大連新聞傳媒中央廚房已建立并進行了試運行,特別是最近在夏季達沃斯年會的報道中,“中央廚房”整體團隊的報紙、電視、電臺和網絡記者,各自發揮優勢,不僅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跳動的脈搏,還實現了從微博到微信到APP直播到VR的全景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中央廚房”的核心理念還對傳統媒體人的工作模式帶來了顛覆性的創新,讓許多傳統媒體人員體驗到新媒體的傳播的優勢和自身轉型的迫切性。
從上述可以看出,傳統媒體的采編人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不難于在媒體融合中實現新的轉型。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從業人員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和實踐,儲備更多跨界知識和多方面的技能,才能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合中實現新的“創業”。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