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琪
【摘 要】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文化交流中起著橋梁和窗口的作用,但在文化傳播中也面臨著教學內容、文化產品開發利用、運營模式、人才隊伍建設、政治誤解五方面的困境。要優化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功效,在活動上一方面要在教學中推廣流行文化,一方面要與學術界接觸,推進高端文化交流,在運營上實現產業化,最終促成孔子學院的改革,達到文化傳播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孔子學院 文化傳播 困境 消解
一、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發展及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了新世紀的熱點文化。
孔子學院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合作。在過去的十八年里,孔子學院成功地以較快速度發展壯大,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個國家(地區)共建有512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孔子課堂。
具體而言,一方面開啟了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另一方面,孔子學院也大力推廣了中華文化內涵,打出了“文化外交”的效果。孔子學院為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向世界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日后孔子學院的發展趨勢預計將從橫向的擴張轉為縱向的升級和轉型。學院教育的學位化、幼齡化趨勢,人才培養的本土化,教材的升級改造,多種形式文化交流活動的承辦,與當地媒體和商業階層的合作,諸如此類的措施已經在不少地區的孔子學院得到了實踐,并成為孔子學院新時期的發展趨勢。
總的來說,孔子學院整體的發展趨勢是樂觀的,其將為中國文化傳播提供更大的助力。當然這一過程中也將產生新的問題和困境。參考這些問題與困境,對于保持孔子學院良好發展,保護其為中華文化傳播創造更大的可能性,具有深遠意義。
二、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中的困境
1. 教學內容有待豐富
孔子學院教學內容上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教學內容片面語言化。孔子學院自建立開始就樹立了“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的運行目的。其教學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中文的”而非“中國的”,這也導致了文化介紹多停留在旅行、風俗、美食、地理等日常層面,深度文化不足。
二是教學內容缺少規范性。各地孔子學院在開展文化活動、傳播中國文化過程中都缺少統一的規范。在教學內容、方式方法上,不同的老師之間截然不同。不同國家(地區)的學院各自為政,缺乏一個既明確又普適的文化傳播中心概要,使得文化的原生優勢發揮不足。
2. 文化產品的開發與使用不足
影響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的另一大原因在于其傳播載體——文化產品的開發使用不夠。2015年,我國的第三產業產值剛剛超過第一、第二產業,而同期的美國,第三產業則占有絕對優勢,GDP占比75%左右。單在文化產業上,美國文化產業在GDP中的占比也遠超中國。與這些產業結構領先、軟實力較強、文化產業較為成熟的國家相比,中國在本土文化產品上略輸一籌。
與此同時,隨著中文的普及與“中國熱”的興起,一些中華文化概念開始被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看中,開發許多“本土化”的中華文化概念產品。這樣相比,中國文化產品不僅在數量上不占優勢,在質量上同樣不占優勢。美國夢工廠的《功夫熊貓》系列動畫電影,通過使用諸如熊貓、功夫、禪學等基本中華文化概念,傳達了廣泛的文化印象,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大量觀眾。而中國的動漫產業仍處于政府扶持,主要對內開發銷售的弱勢階段,文化產品狀況不太樂觀。
3. 運營模式有待優化
一是財政來源問題。孔子學院的財政來源主要有國家漢辦申請經費、自行經營盈利及募款、申請基金會或贊助人贊助。但是,由于各地孔子學院的情況不一,缺乏模塊化的核心財政模式的情況下,孔子學院產生了依賴官方經費,難以形成有效經營模式的問題。在2007年年底的報告中,多達62%的孔子學院沒有報告經營收費情況或申請到基金,或是獲得捐贈,完全依靠國家漢辦提供經費活動。
二是管理結構問題。孔子學院雖然是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組織承辦的,但是所謂的“孔子學院總部”只是虛擬的孔子學院理事會及領導機構,并不存在一個實體辦學的“孔子學院總校”,各地孔子學院難以參考品牌經驗,孔子學院總部也缺乏實地辦學經驗。這就給孔子學院辦學的品牌化、集中化管理制造了難題,難以進行大規模改革。
另一方面,各地孔子學院多為附屬于其他大學、教育機構的靠掛教學單位,或者只停留在某一單一領域或媒介上,學生得到的學位難以得到廣泛承認,孔子學院也要妥協于所在大學的管理制度。
4. 人才隊伍建設仍需完善
文化的基礎在于人。培養出能夠進行高質量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學,又熟諳當地語言與文化的本地師資力量,不僅是孔子學院立足的根基,也是中華文化能夠傳播的最重要條件。
目前孔子學院的海外師資來源主要有海外出生的華人,漢語母語但專業非對外漢語的教師,海外留學、居住的中國人和專業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孔子學院海外師資狀況一般都是這幾種類型相結合,根據當地情況的不同,比例有所不同,如當地中國社區、中國居民數量較多,比重較大,經濟能力較強的,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則以第一種為主。而在歐洲一些中國人口較少,中國人經濟地位較弱的地區,則以第二、四種為主。但是這種類型差異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師資來源的不正規和復雜,使得這些海外教師不夠專業,也很難長期從事漢語教學行業;中國對海外人才培養尚未形成體系,第四種專業人才數量極為稀少;師資力量較為分散,難以進行集中管理,各地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5. 政治誤解亟須化解
孔子學院本身帶有的政治屬性(包括遭受的政治誤解),不友善的輿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其文化交流的職能。
三、孔子學院文化傳播困境的消解對策
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中的困境,既是來自于外部因素影響,也受制于自身一些不足之處。對其的改革也需要一個長期的、探索的過程。以下為筆者所提出的消解對策。
1. 推動文化資源流行化,創新教育教學方式
孔子學院作為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最為便捷的通道之一,就要注重與時俱進,與新型娛樂媒體相結合,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利用新型文化產品。當然,孔子學院作為一個教育機構,不能直接改變文化產業的創新進步,但是在選用教材、交互施教上,都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例如,在教材上可以加大資金預算,增強電子教材的質量,研發改進教學軟件;教學上不拘泥于中華文化經典的原本章句,而是與當地年輕人敘事語言相結合,創造性解讀;可以通過網絡開辦高互動性的學生—教師交流社區,用文化再創造的方式,為中華文化增添吸引力。
2.與西方漢學界合作,推進高端文化交流
除了面向大眾的娛樂媒體方式,我們也要看到另一項不足:中華文化在學術詮釋上的主動權已經被西方漢學界趕超。例如,美國的新清史學派和日本的東洋史學派,在解釋中國歷史問題上的視角和深度上已經超越了國內歷史研究。孔子學院作為中華文化對外的窗口,作為具有學術性質的教育機構,需要打破“閉關鎖國”,開展與西方漢學界的交流。
這就要求孔子學院必須提高自身的定位,設立一定的高端學術交流、研討的項目或部門,或者加入文化雙向課程,促進文化研究上的交流。加強文化交流,尤其是強調從西方漢學界“反哺”,可以恢復中華文化研究的主動權,高屋建瓴地鞏固中華文化的本土地位。另外,與學術界頻繁接觸也有助于孔子學院學習先進教學經驗,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
孔子學院還可以發揮自身的特色,利用其活動面廣泛、政府聯系緊密、人脈優勢的特點,開展中介性質的工作。例如組織外國漢學界資料整理、翻譯、引進,以及我國資料向外國的紹介工作;接頭安排國內學界、政府與外國交流活動。
3. 向國外大學看齊,實現產業化發展
孔子學院應該逐步減少國家經費,推動自身產業化。目前來說,產業化途徑的最優選擇是參考國外大學的模式,爭取國外大學的合作,推動孔子學院在正規學術系統中的認可度,將孔子學院建設成具有標準學分系統、高認可度文憑和正規課程安排的教育系統,以規范孔子學院的教學、管理制度,吸引更多入學生源,實現孔子學院正規化。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穩定、良性的產業鏈,實現盈虧自負,解決依賴漢辦經費的問題。
(作者學校: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是東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N15140700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