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新
【摘 要】當前,在經濟下行和新媒體沖擊的影響下,地市級黨報的運營形勢每況愈下。全國600多家地市級黨報,絕大多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地市級黨報要想擺脫困境,走出危機,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傳統運營模式,迅速與新媒體融合,實現報紙數字化、新聞本土化、版面內容都市化、廣告經營市場化。最終,使地市級黨報順應時代潮流,實現二次飛越。
【關鍵詞】地市級黨報發展 建議
當前,受到經濟下行和新媒體沖擊的影響,地市級黨報的運營形勢每況愈下。全國600多家地市級黨報,絕大多數發行量逐年下降,廣告創收大幅下滑,讀者群嚴重老化,生存空間和社會影響力漸行漸小。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和挑戰,地市級黨報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工作,積極與新媒體融合,這樣才能在目前的困境中破繭而出,實現新的飛躍。
一、發行載體結合新媒體,實現黨報數字化
數字時代,報網融合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地市級黨報必須及時與新媒體融合,建立微信微博平臺和數字報。要用網絡思維改造報紙,用互聯網快速互動傳播優勢,彌補報紙時效性不強、單向傳播的不足。二者互補共生,使傳統黨報既有平面文字,又有動感視聽,變得更快、更新、更立體、更貼近。比如,《本溪日報》幾年前就實現了兩微一報,建立了手機客戶端“智慧本溪”,使地市級黨報的社會影響力迅速提升。
現在,利用這些新媒體資源,《本溪日報》又在和本溪廣播電視臺共同打造《第一媒體》,將新聞采訪、經營創收、節目策劃、商務活動等搬到這個新媒體上運營。還有,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日報》,他們與湖南一家新媒體公司“微谷”合作,通過手機終端,在赤峰市聯合上百家企業,開展“掌播了翻天”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這些都是傳統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的喜人成果。
通過搭乘互聯網這列時代高鐵,使傳統黨報能夠通過網絡平臺,與讀者、網友實現互動,獲取新聞線索,生產網友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最終形成報紙和網絡雙重覆蓋市場的疊加效應。這樣,既能提高傳統紙媒與廣播電視甚至是互聯網的新聞時效競爭力,還能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從而提高黨報的社會影響力。
二、形成黨報鮮明的地方特色,新聞宣傳突出本地化
做強本地新聞是地市級黨報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目前,在各市和地區發行的報紙不但有中央和省級黨報,還有很多都市類報紙,這些報紙在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的采訪報道中優勢明顯。與之相比,地市級黨報沒有更多的人力和財力讓記者親臨現場掌握第一手材料,但是每天卻有近一半的版面在刊登國際、國內新聞。這種辦報思路,只能是東施效顰、人云亦云,等于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而對于本地新聞的采訪報道,地市級黨報卻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記者、通訊員的觸角無所不及。比如每期八版的《本溪日報》,通常只有頭版刊登國內國際新聞,其余版面一律刊登本市新聞,“想看本溪新聞,就看《本溪日報》”。這種辦報思路,極大提高了《本溪日報》在本溪市的社會影響力,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地市級黨報應該發揮自身優勢,按照新、快、短、活、強的要求,精心打造本地新聞產品,加大本地新聞的版面比例,改進領導活動和會議新聞報道方式,形成地市級黨報鮮明的地方特色,這樣才能贏得更多本地讀者,提高發行量。
三、報道內容增強貼近性,版面結構融入都市化
都市化是地市級黨報在頹勢中突圍的必然趨勢。在目前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下,黨報必須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在做好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宣傳的同時,將報道視角更多地轉向基層社會,注重貼近性和趣味性,報道一些讀者喜聞樂見的社會新聞。目前,由于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沖擊,好多城市的都市類報紙都難以為繼,有的為了降低運營成本,適應新形勢需要,已經進行了調整。而都市報調整后留下的市場空白,就給黨報增加了發展空間。所以,未來的地市級黨報,承載的貼近性、趣味性的社會新聞宣傳比例會適當加大,刊載與廣大市民密切相關的民生新聞、社會新聞和社會熱點話題。這樣,才成更好地抵御都市報和互聯網的競爭與沖擊,成為地市級黨報走出困境的一個突破點。
四、推行公開招標,經營創收采用市場化
事企分開是中央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但是目前很多地市級黨報的經營創收工作卻是典型的事企不分。廣告部主任由社黨委研究任命,還有一定的行政級別,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一些活動創收還要預先通過黨委會研究決定是否開展,常常貽誤戰機。這種模式延續了幾十年,從未改變,目前,全國紙媒廣告下滑幅度已經連續兩年超過了30%,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地市級黨報現有的廣告經營機制簡直不堪一擊,造成的結果就是廣告指標長期在低谷徘徊。要想使地市級報紙夯實經濟基礎,廣告創收走上快發展、大發展的健康軌道,就必須改革目前這種經營模式,推行廣告公開招標,開展多元創收,讓庸者下、能者上,把經營創收從報社相對剝離出來,為經營者創造寬松環境,避免行政干預,使經營創收指標大幅度增長。同時,還要利用我們的文化資源,延伸傳統紙媒的廣告平臺,使我們的經營創收更多地走向市場化、社會化。比如,河南省濮陽日報社建立的《濮陽日報》公益閱報欄,就是一個廣告市場化的成功案例。他們建立了一百多個公益閱報欄,分在在全市的車站、學校、醫院和商圈等公共場合。然后,和社會廣告公司合作經營,不但延伸了《濮陽日報》的閱讀平臺,提高了黨報的社會影響力,還為報社帶來每年二百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總之,《遼陽日報》必須認清形勢、深化改革,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圓滿完成當地黨委和政府交辦的新聞宣傳任務,為地方減輕經濟負擔,實現與時俱進的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遼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