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2017年3月,涪陵龍頭港一期工程現場。
藍天白云下,成群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往來奔走,正在安裝和調試各種設備。
暖陽下,春風中,這座已具雛形的現代化大型港口,正蓄勢待發。
同月,涪陵區公布了2016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涪陵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6.22億元,同比增長11.1%。
靚麗的數據顯示,涪陵正通過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在承接國家戰略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最近幾年,依托龍頭港建設,涪陵區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建設了龍橋園區等一批臨港工業園,以“龍頭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為特征的臨港經濟正翩翩起舞。
“龍頭”起舞
2017年5月16日,一個注定將寫入重慶內陸開放和涪陵地區發展史冊的日子。
這天上午,重慶涪陵龍頭港正式開港。
一大早,500個裝載著鋁錠、榨菜等貨物的集裝箱,整齊排列于龍頭港作業區。
上午10點過,隨著一聲令下,碼頭汽笛齊鳴,龍門起重機將集裝箱一個個穩穩舉起,準確移動到停靠在泊位上的一艘貨輪甲板上。
一個小時后,這批集裝箱成功啟運。
這是龍頭港開港運行后的第一單業務,標志著長江內河首個高智能化碼頭——龍頭港一期工程七號和八號泊位已具備開港條件。
涪陵龍頭港位于長江、烏江交匯處,上距重慶朝天門107公里、果園港70公里,下距涪陵城區17公里、三峽大壩507公里。在朝天門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完成前,它是5000噸級船舶、萬噸級船隊常年能夠到達的長江上游最西端港口。
“這個港口最大的一個作用就是承接烏江到長江的航運中轉。”涪陵區港航局局長汪劍波說,目前烏江的通行能力比較小,輪船到達長江后可在龍頭港中轉,實現江海聯運。
目前,龍頭港已經投運3個5000噸級多用途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410萬噸,全部建成后將擁有20個5000噸級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為3000萬噸。龍頭港將成為長江上游、烏江流域通江達海出口和長江經濟帶的一個重要中轉節點。
開港當天,這座新興大港的輻射吸引作用就開始凸顯。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韓劍波就感受到了這種魅力。他說:“貴州有全國最大的磷礦,以前通過烏江到達長江后,需要到寸灘港或果園港轉運大船,無疑增加了成本,如今在龍頭港就能直接轉運,為貴州的企業節省了大量成本。”
不僅貴州,其他一些相鄰省份和周邊區縣,也可以借龍頭港通江達海,同時實現與中歐班列無縫連接,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
“自5月16日開港以來,港口的集聚輻射效應不斷顯現。”涪陵龍頭港公司總經理殷德東說,龍頭港已經開始吸納貴州、四川、陜西等地的部分物資到港中轉,“其中很大一部分將通過江海聯運,沿著長江黃金水道到達上海港并出口海外”。
【啟示】
涪陵區域內有77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和33公里烏江航道,是重慶水運東到萬州、宜昌、武漢、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必經之地。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打造龍頭港、暢通長(江)烏(江)水道,以及推動鐵、公、水、空復式聯運軟硬件建設,涪陵正在積極開辟內外聯動新路徑,以港聚業,以業興城,以全新的姿態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
“前港后園”
隨著作為開發開放前沿陣地的港口平臺不斷完善,涪陵積極拓展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廣闊空間。
為此,涪陵區委、區政府依托龍頭港等開發開放支點平臺,提出了建設標準化園區,打造“前港后園”產業要素新格局的戰略。
龍頭港開港當天,包括華峰重慶基地產業項目在內的25個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落戶以工業園區為主陣地的涪陵,項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化工、醫藥、食品、物流等領域,合同引資總額達到404億元,“以港聚業,以業興城”的強大要素整合效應開始凸顯。
在龍頭港南側,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臨港物流園如今已經初具雛形,與龍頭港形成“前港后園”格局,已入駐企業48家。
早在2016年6月,涪陵工業園區就被確定為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而今,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涪陵工業園區已經形成裝備制造產業園(汽車)、醫藥食品園、電子信息園、材料產業園,產業之間呈互為鏈條、互為補充的態勢,集群規模發展效應凸現。
而在整個涪陵,這樣的“重組效應”正在蔓延。
目前,以李渡、白濤、龍橋、清溪四大園區作為承載,涪陵區已集聚布局頁巖氣、新一代信息技術、MDI下游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生物醫藥及生命健康、節能環保六大新興制造業,同時不斷改造提升化工化纖、裝備制造、材料、醫藥、食品、能源六大傳統產業,加快打造臨港產業集群,形成競爭新優勢。2016年,涪陵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616.7億元,其中四大園區的規上工業企業產值達到1276.8億元,園區集中度達到79%。同時,集群化程度也大幅提升,醫藥、能源兩大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大關,裝備制造、材料、食品三大產業產值邁上200億元臺階。
【啟示】
依托開發開放戰略支點,通過吸引新興產業項目入駐,對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進行優化重組——涪陵以“前港后園”為基礎探索的招商引資新模式,充分利用了自身在長江沿線經濟體系和西南地區的區位優勢,既集聚和優化了本地發展要素布局,又為自身進一步融入長江經濟帶夯實了基礎、凝聚了動力。這,正是通過承接國家戰略、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生動詮釋。
轉型升級
以前,涪陵區焦石鎮曾是一座默默無聞的農業小鎮。
近年來,這座小鎮卻迅速成為國內外焦點。
吸引外界的,正是涪陵大力發展的頁巖氣產業。
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開發的國內首個頁巖氣田,就位于焦石鎮。經過幾年的開發,這里已成為除北美以外全球最大的頁巖氣田。
“這個地方儲存了3800多億立方米的頁巖氣,這里的頁巖氣很純,但是開采難度不小。”在頁巖氣開發功勛井——焦頁1HF井井場,中石化涪陵頁巖氣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胡永杰說。
面對頁巖氣開發這一世界級難題,中國石化江漢油田經過4年多的技術攻關,形成了頁巖氣藏綜合評價、水平井優快鉆井、長水平井分段壓裂試氣、試采開發和綠色開發為主的五大涪陵頁巖氣開發技術體系和近百項技術標準,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7年3月,涪陵頁巖氣田累計供氣突破100億方,共有254個采氣平臺林立在涪陵的群山之間。
從這里源源不斷輸出的頁巖氣,不僅造福了山城百姓,更是惠及長江經濟帶沿線70多個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業和2億多居民……涪陵頁巖氣田也因此成為“中國石化氣化長江經濟帶”行動的重要資源基礎。
同時,以涪陵頁巖氣為原料的產品也開始遠銷國外。2016年,中國石化四川維尼綸廠以涪陵頁巖氣為原料生產的聚乙烯醇產品,出口占國內出口份額的50%以上,遠銷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在欣欣向榮的頁巖氣產業背后,涪陵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動力澎湃。
【啟示】
頁巖氣、汽車、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技術……作為重慶境內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涪陵近年來克服了自身轉型發展的一系列難題,依托長江和全市產業布局,不斷拓展和激活產業體系的新支撐點,打造出轉型發展、產業接續的新引擎,為這座工業江城融入長江經濟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雙贏”之道
在涪陵區南沱鎮,李承洪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沱人,他靠做榨菜起了家,幾年前又成功轉行,把主要精力和資金轉移到竹筍產業上來。
這次轉行,幾乎讓整個小鎮變了模樣。
南沱距長江僅有20余公里,是長江涪陵段生態保護的前沿陣地。但在過去,當地卻因為粗放式農業,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為遏制這樣的問題,涪陵依托退耕還林和經濟林建設等政策,在長江沿岸發展筍用竹2萬余畝,取代了無法保持水土的傳統農作物。
然而,一片片綠影婆娑的竹林雖讓江岸增了綠,卻并未讓老百姓增收。“沒有企業從事竹筍深加工,竹筍以鮮銷為主,價格低。”當地百姓說。
南沱鎮的發展窘境,卻讓李承洪嗅到了商機。
“南沱鎮竹林資源豐富,我何不在家鄉建一個竹筍基地呢!”李承洪立即找到南沱鎮黨委、政府,談了自己的想法。
李承洪的想法與涪陵區委、區政府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和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的目標不謀而合。
于是,在南沱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2014年7月,李承洪注冊成立了重慶三峽筍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竹產業示范園、竹產業示范基地、竹筍深加工廠、竹產品營銷四輪驅動建設,全力打造涪陵竹筍產業。
“依托長江庫區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環境,項目在土地、氣候、水分等方面都能得到保證,我們有信心將三峽筍打造成全國筍業第一品牌。”李承洪信心滿滿地說。
三年來,南沱鎮通過打造百竹園、三峽竹海廣場等景觀,舉辦采筍節等活動,集旅游休閑、竹筍采摘、竹文化傳播于一體,實現了竹筍示范種植、竹筍現代加工和三峽竹海特色的鄉村觀光旅游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在涪陵,長江兩岸的一片片竹林,既修復了長江沿岸的生態環境,又讓當地百姓實現了增收致富。
【啟示】
既要增綠,也要增收——涪陵在保護長江生態中探索的“雙贏”之路,既讓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落地生根,又為一方百姓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致富之路。如今,行走在涪陵新舊城區之間,徜徉在長江、烏江之畔,在那些長勢喜人的經濟林間,可以體會到一個真理: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天平上,肯定存在一個“雙贏”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