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瑜+栗園園
2017年6月29日上午,城口縣復興街道柿坪村4組,天氣略顯陰沉。
一大早,低保戶任登春就接到消息,柿坪村“第一書記”何國權、村支部書記彭中瓊要來和他商量危房改造的規劃設計。
為此,任登春特意沏好了一壺熱茶,站在家門口,滿心歡喜地朝門口張望。
時針跑過了8點、9點、10點……泡好的茶水涼了,何國權、彭中瓊遲遲沒有出現。
“這短短幾公里山路,他們早就該到了啊……”任登春心里漸生陰霾。
10點過,一個噩耗傳來——這天上午,復興街道辦事處畜牧獸醫站站長、柿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李奎駕駛自己的私家車,搭載著何國權、彭中瓊以及柿坪村專職干部王英,在趕往村里的路上遭遇車禍,何國權、彭中瓊和李奎不幸遇難,王英也受了傷。
“怎么可能?”聽到消息,任登春驚呆了。
他家墻角,還堆放著彭中瓊前幾天送來的大米、食用油。
而現在,送來這些東西的扶貧干部卻已和他陰陽相隔。
“這些干部實實在在幫助大家增收脫貧,如今卻倒在了扶貧路上。他們是用生命為我們鋪路啊。”任登春紅了眼眶。
“老驥伏櫪”
再過8個月,何國權就該退休了。
為了助推脫貧攻堅,今年初,本已退居二線的何國權臨危受命,到柿坪村擔任“第一書記”。
柿坪村距離城口縣城只有8公里,但由于山高坡陡,村里產業發展一直滯后。2014年,全村共有建卡貧困戶44戶。
2015年,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斗打響。經過兩年奮戰,柿坪村新建和硬化了近20公里道路,鋪設了飲水管道,修建了飲水池,解決了貧困戶出行難和飲水難的問題。
同時,村里還發展起了山豬、山地雞等產業。
2016年底,柿坪村實現整村脫貧,44戶貧困戶全部越線脫貧。
柿坪村脫貧摘帽之后,街道黨工委希望何國權再接再厲,繼續帶領大家增收,鞏固脫貧成果。
何國權到柿坪村后,立即入戶調研,精準識別了任登春、高順云等6戶貧困戶。
“只有不斷鞏固扶貧成果,才能實現穩定脫貧。這6戶貧困戶雖然享受低保‘兜底,但他們居住的房屋破爛而且危險,隨時可能因此返貧。”何國權說。
為危房改造籌資、為建新房選址選材料……何國權忙得不可開交。
在任登春的記憶里,年近六旬的何國權一次又一次翻山越嶺,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來幫他張羅危房改造。
“何書記這么拼,都是為了讓我早日搬出危房、住進新房,這么好的人,為啥說走就走了呢?”至今,任登春都無法相信何國權不在了。
在改善貧困戶住房條件的同時,何國權還有一個心愿:再為村子修兩條路。
在入村調研時,何國權發現,4組大埡口有一條向下延伸的泥路可以連接城巫路,形成環線;同時,風竹埡連接友誼村的公路也還未打通。
路不通,思想就不通,產業也就興不起來。為此,何國權多次找到復興街道黨工委書記龐飛要求修路。
“可現在道路還沒動工,何國權卻先走了。”談到何國權,龐飛止不住嘆氣,“我們會將他的規劃變成現實”。
在為扶貧工作奔走呼號的過程中,何國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何書記是個實在人,搞扶貧工作有股狠勁,從不馬虎。”柿坪村村主任焦國中說,每次遇到下大雨,何書記都要與村干部上山巡路。
哪里有塌方,哪里有泥石流,哪里行人不能走,哪里車輛通行危險,何國權都要設置警示標志,并用手機拍照片;現場解決不了的,他會立即打報告,然后與大家一道排險除障。
不久前,何國權剛剛被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評為“優秀幫扶責任人”。
如今,他卻倒在了扶貧路上。
“拼命三郎”
3名扶貧干部遇難的噩耗,很快傳遍了柿坪村。
驚聞噩耗,柿坪村4組村民張良橋揪心不已:“那個鉆雞舍的‘眼鏡也不在了!”
張良橋口中的“眼鏡”,正是李奎。
張良橋不是貧困戶,但他養了3000多只雞,還帶動龍世剛、吳月祥等9戶貧困戶養雞脫貧。
今年4月,為了給家禽打疫苗,李奎剛來過張良橋的養雞場。
張良橋清楚地記得李奎的模樣:敦實的身體、白皙的皮膚,戴著一副眼鏡。
“李奎看起來是個斯文人,講起養殖技術、防疫方法來頭頭是道,但他鉆雞舍打疫苗,手腳麻利嫻熟,一點也不怕臟、不怕累、不怕臭。”張良橋說。
對于李奎來說,翻豬圈、鉆雞舍并不輕松。
現年45歲的李奎身體偏胖,還戴著350度的近視眼鏡,有的圈舍門很矮、護欄很高,他只得半蹲下身子,先伸進去一只腳,再貓著腰將頭順進去,最后將另一只腿抽進去,很吃力。
碰到護欄較矮的圈舍,李奎基本上是攀著護欄,翻身滾進圈舍里,常常折騰得滿臉通紅、一身臭汗。
“李奎吃得苦,即便后來當了站長也沒架子,翻豬圈、鉆雞舍的事情常常是帶頭干。”與李奎共事了19年的同事袁加國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為了幫助貧困村發展畜牧產業,李奎擔起了為柿坪、紅坪兩個村以及友誼社區提供技術服務的重擔。
“說是兩個村和一個社區,李奎實際上跑遍了整個街道。”復興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楊謙說。
無論多苦多累,李奎從來只是埋頭干事,不提要求。在復興街道辦事處主任田君的記憶里,李奎唯一一次提要求,就是要求配備電筒和筒靴。
田君很疑惑:“要電筒干啥?”
“養殖場里的雞打疫苗容易,可村民散養的雞白天滿山遍野跑,只能晚上打著電筒抓到雞再打疫苗——打漏一只雞,就多一分發生疫情的危險。”李奎回答。
去年10月,李奎到陽坪村核實農戶產業發展情況。9組村民茍興國在山頂養羊,上山要爬兩個小時山路。
有人建議,打個電話問問就行了。李奎卻擔心,萬一羊群有病呢?于是,他堅持爬上了山。
那天,李奎從山頂上下來時,已經是月上柳梢。
“愛心孃孃”
這些天,龔庭潤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因為“大孫子的‘愛心孃孃走了”!
龔庭潤是貧困戶,兒子早逝,兒媳離家出走,只留下一對不到十歲的孫子。
她口中的“愛心孃孃”,就是結對幫扶她家的彭中瓊。
“孫子穿的衣服、吃的糖果、背的書包都是彭中瓊買的。平時一有空,彭中瓊還帶著孫子去逛街,鼓勵孫子熱愛學習、孝敬爺爺奶奶。”回憶起過往的點點滴滴,龔庭潤止不住悲傷,“全靠有彭書記的關心,才讓孫子的性格變得開朗起來。”
而在貧困戶甘國權心中,彭中瓊是他家的“主心骨”。
2012年,甘國權因工傷喪失勞動能力,后來,他兒子打工時右手又受傷致殘,家里還有兩個孫子,日子過得很艱難。
“不要因為殘疾就喪失脫貧的斗志。”甘國權家被確定為建卡貧困戶后,彭中瓊登門和他商討脫貧對策。
在彭中瓊建議下,甘國權的兒子、兒媳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種田、照看兩個孫子。
現在,甘國權的兒子兒媳在主城打工,每月收入總計超過5000元。
“彭中瓊干事敢拼敢闖,一點都不含糊。”談到這名干部,龐飛內心充滿了愧疚。
就在今年5月,彭中瓊一反常態地接連三天找到龐飛匯報工作,直到第三次,彭中瓊才終于開了口,她想請半個月的假,到重慶主城做眼部瘤手術。
龐飛怕彭中瓊不在,村里工作無法開展,于是問道:“一周行不行?”
沒有半點怨言,彭中瓊立即點了頭。
到重慶主城一檢查,由于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彭中瓊空腹血糖過高,一直無法進行手術。
為控制血糖,彭中瓊那些天只以黃瓜和涼粉果腹。
彭中瓊的女兒尹鵬,哭著勸母親不要再管村里的事了。彭中瓊卻反過來給女兒講道理,說村里的扶貧工作現在到了關鍵的時候,只能進不能退。
眼看請假時間快到了,彭中瓊的空腹血糖仍不達標。為此,她毅然寫了免責聲明,央求醫生給她做了手術。
術后第二天,彭中瓊就出了院。
“彭中瓊辦事一向雷厲風行,今天計劃干的事絕不拖到明天。”田君說,“去年街道考核中,她帶領柿坪村‘兩委在扶貧和農業工作方面拿了一等獎。”
這幾天,彭中瓊正急著辦兩件事。一是陪何國權落實6戶貧困戶的危房改造,他們擔心暴雨來臨,會延緩改造進度;二是跟蹤去年脫貧摘帽的44戶鄉親的產業發展情況,以便兌現產業發展墊底資金,做好鞏固脫貧工作。
沒想到任務還沒完成,彭中瓊就走了。
事故發生后,同事們在彭中瓊包里找到了兩本筆記本,一本記錄著縣里對于扶貧攻堅方面的重要安排和扶持政策,另一本記錄著村里貧困戶的具體情況。
在筆記本的扉頁和末頁,則寫滿了彭中瓊準備為特殊困難家庭和重點貧困戶要做的各類事項。然而,她卻沒有機會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