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力
制度規范引領各地多舉措推進濕地保護
程力
自1992年加入國際《濕地公約》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濕地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濕地保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在2000年國家林業局頒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3年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2005年國家林業局發出了《關于做好濕地公園發展建設工作的通知》,2010年國家林業局制定頒布了《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2013年國家林業局發布了《濕地保護管理規定》。2016年,由林業部牽頭編制了《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2017年,三部門聯合發布《全國濕地保護“十三五”實施規劃》。
在國家大力推動下,各地以建設濕地保護制度體系規范為引領,以機制創新、科技進步等多項舉措為支撐,因地制宜、緊鑼密鼓地推進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工作。目前已有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實施了濕地保護地方性法規,濕地保護和修復的成效顯著。

青海濕地面積為814.36萬公頃,占中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居中國首位,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近年來,青海林業部門采取濕地資源保護體系建設、完善濕地保護新機制以及強化科技支撐等多項措施推進濕地資源保護,目前該省濕地資源保護已見成效。
在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設方面,近年來青海先后印發了《青海省濕地公園管理辦法》、《青海省濕地監測技術規程》、《青海省重要濕地標識規范》、《濕地保護獎勵試點管理辦法》等制度,不斷完善濕地保護新機制。保護科技支撐體系方面,由30余名專家組成青海省濕地資源保護專家隊伍,并分別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信息遙感所、成都生物所、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機制。另外,青海也在不斷積極探索濕地保護新模式,在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共設置濕地管護崗位963個,濕地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并承擔巡護、協助執法、監測調查、宣傳等10項管護職責,工資由省級財政全額負擔。
目前,青海省已建立各類型自然保護區11處、總面積約2177萬公頃;3處重要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面積16.7萬公頃;17處重要濕地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面積21.98萬公頃;15處重要濕地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初步構建了以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濕地公園為主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江蘇濕地總量居全國第六位,濕地率居全國首位。為加強濕地保護,2004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對全省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提出明確要求。2011年,江蘇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加大濕地建設和保護力度”和“開展濕地生態補償”,“自然濕地保護率”開始列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指標體系,作為省委省政府考核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要社會發展指標;2014年,《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頒布實施,將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等重要濕地列入生態紅線區域予以嚴格保護,全省部分重要濕地納入生態紅線保護范圍;201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對全省濕地保護量、自然濕地保護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 并印發《江蘇省濕地保護規劃(2015—2030)》進一步落實目標任務。2017年1月1日,《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為江蘇省濕地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在濕地保護制度體系規范引領下,江蘇各地積極行動,通過建設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水源保護區等各種有效保護形式,對長江沿江、太湖和淮河流域、濱海區域等重要或典型濕地、重要水禽棲息地、重要水源區等自然濕地資源,實施搶救性保護。江蘇濕地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已有國際重要濕地2處、國家重要濕地5處,建立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區27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59處、濕地保護小區273處,自然濕地保護率達46.2%。

多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以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和綠色生態水網建設、森林城市群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全面加強濕地資源保護。頒布實施了《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為依法保護濕地資源奠定了法制基礎。成立了省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出臺實施了《廣東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廣東省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建設規劃》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濕地生態保護規劃》,下發了《關于大力構建濕地生態保護體系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綠色生態水網建設的意見》,確定全省2630萬畝濕地面積不減少的管控目標。各地政府大力推進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不斷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提升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目前,全省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4處、濕地自然保護區94處,濕地公園190個,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未來幾年,廣東將大力發展以濕地公園為主體的綠色生態水系,濕地建設將得到跨越式發展,至2017年,全省濕地公園將達180個。大力推進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網建設,珠三角每個地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有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2個省級濕地公園,每個縣(市、區)至少新建1-2個濕地公園,力爭2017年珠三角地區濕地公園達到100個,2020年達到155個。有條件的鄉村基本建成與村級排污設施相配套的鄉村小型濕地,2017年、2020年珠三角水網濕地保護率分別達到50%、85%,打造新常態下香飄四季的嶺南水鄉風貌。

為推動濕地修復工作,湖北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印發湖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的通知》等重要文件,規范指導濕地修復。同時,建立管理機構常抓濕地修復,全省已建立國家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44個。
按照國家全面保護濕地的要求,湖北省政府對全省144.5萬公頃濕地紅線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市州縣區,落實到每一個濕地斑塊;嚴格實行濕地用途管制,確保占補平衡;提出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到2020年達到80%以上,地表河流三類以上水質比例達到80%以上。為了落實濕地修復主體責任,湖北省委、省政府把濕地保有量、保護率、保護修復面積作為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納入生態立省和三農、森林城市和園林城市創建考核內容,建立市、縣兩級黨委和政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問責機制,2016年因生態保護履責不力約談700人,追責問責306人。
通過強化保護舉措,加大修復力度,近年來湖北省取得了濕地面積增加、濕地功能提升、濕地環境狀況改善的良好局面。目前,全省新增濕地面積7100公頃、修復面積1.7萬公頃。

黑龍江省是全國率先出臺并及時修改、重新制定濕地保護條例的省份。早在1998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的決定》,全面停止開墾濕地。2003年,《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出臺,通過嚴格依法保護,有力地推進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事業發展。為順應新形勢,2014年9月,黑龍江正式啟動《條例》的重新制定工作,對內容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并于2015年10正式實施,明確了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作為全省濕地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責,通過實行濕地名錄動態管理、明晰不動產權屬的濕地登記、進一步理順保護管理體制機制、規范保護措施和禁止行為等多種方式手段,依法全面加強濕地保護。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38處,其中國家級26處、省級61處;濕地公園72處,其中國家級52處、省級20處;有扎龍、三江、洪河、興凱湖、珍寶島、南甕河、七星河、東方紅國際重要濕地8處,數量位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