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有權
井陘古道探奇閣
梁有權

閣,井陘人叫“gao”,是建設在村口交通要道上的城樓,通常是村里的制高點。閣下建有城門,白天行人,晚上城門緊閉;閣上建廟,供奉著觀音、玉皇大帝、文曲星等各路神仙。因此閣樓不僅起著守護村鎮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成為凝聚村民鄉人信仰的地方。走在井陘秦皇古道之上,穿閣過村,這一座座千奇百態的古閣引領著人的思緒在歷史的回廊里游蕩……



“千峰石卷矗牙帳,崩崖鑿斷開土門”。位于太行山中段的井陘古道是穿越太行之太行八陘第五陘,西周時期便稱“燕趙通衢”,土門關是井陘之東口,是井陘古驛道連通山陜與華北的必經之路。
井陘穿越海螺山和抱犢寨相夾的一條溝谷,谷中有一狹長的村落,因道路兩旁土墻斷崖高立,故名“土門關”,這里一條太平河穿村而過,形成了東土門、西土門兩村。
土門關原有四座閣樓,扼守井陘古道的東部入口,兩村各設東、西兩座閣樓,目前僅存東土門西閣、西土門東閣、西土門西閣三座閣樓,因此東土門村的西閣便成了土門關最東頭的關口。西關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磚木結構的硬山卷棚頂閣樓,閣內供奉關帝圣像,墻壁四周彩繪水淹七軍、過五關斬六將的壁畫。下層為青石砌筑的基座,中碹一圓券拱門,東面圓券頂部正中鑲一塊青石匾額,上面鐫刻著“三省通衢”四個大字。西土門村有東西兩座關,建筑格局與東土門西關相同,均為下層圓券拱門,上層為閣樓。其中東關下青石鋪就的古驛道保存完整,古驛道上兩道深深的車轍,深達數寸,仿佛看到當年車轔轔馬蕭蕭的繁忙景象。
土門關東扼滹沱河,直達華北大平原,向西沿秦皇古驛道可直通山西、陜西,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入晉的重要商運交通通道。“一京二衛三通州,趕不上獲鹿旱碼頭”,“土門關十里長,看不見星辰日月,青石嶺萬丈高,花車打起”。明清時期,由東土門至胡申鋪,十里長街均系石塊鋪砌,干凈整潔,古雅清幽,街旁店門店鋪均是木板嵌成,晝抽夜閉。這里涌現出了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三家騾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康衢數里、巨室千家、商賈輻輳、富甲全境”,山西煤炭、砂貨、鐵貨等源源不斷地涌入獲鹿,東部平原的糧食、棉花、布匹通過大車小輛,駱駝騾馬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地由獲鹿發往山西。
沿著秦皇古驛道穿過下安村一路向西,在村西下坡處有一座青石閣出現在眼前。古閣只留下一座青石閣基,上部的廟宇不知什么時候早已坍塌得無影無蹤,茂密的灌木和荒草告訴你上面曾經的廟宇早已脫離人們的視線很久了。
閣樓用巨大的青石砌筑,東面石碹門洞之上鑲嵌一塊青石匾額,上書“遠觀啟明”,一條青石古道穿過門洞向西延伸而去。進入東門才發現這座看似普通的古閣卻是精妙無比,這座古閣地處村里的丁字路口之上,秦皇古驛道自東向西穿閣而過,閣的北面設一出口直通北面的一條古巷,門額之上鑲嵌一塊“佇立盼斗”的匾額,與東、西面門洞上的“遠觀啟明”、“遙望長庚”的匾額交相呼應。
西出三眼閣,一處古樸莊重的石牌坊橫跨在三眼閣北面狹窄的古巷之上,牌坊完全用青石構筑而成,為石雕仿懸山屋頂結構,上面醒目的“圣旨”二字彰顯著主人曾經的榮耀。牌坊由兩根方形青石立柱,高約六米,上置石四塊,石塊為十字仿斗拱,支撐石雕花脊,兩端鴟吻,花脊下屋檐雕出瓦垅、滴水、檐椽。石柱上為橫梁,印刻行龍及云紋圖案,梁下石匾額,中題“節孝流芳”四字,左側題“雍正十年給銀30兩,大清雍正十一年四月建”,右側題“直錄總督李衛、直錄學院吳應芬題奉”。匾額下橫坊上題刻“旌表邑庠增廣生員王壁之妻劉氏坊”。這是朝廷為表彰王璧的妻子劉氏節孝養老持家的美德敕建的。相傳劉氏二十四歲守寡后,侍奉婆婆和祖姑,為兩位老人養老送終,培養五歲的兒子成名,孫子“亦相繼入庠”。




在井陘南寨村有一座清涼閣,相傳因登此閣能遙望西部的清涼山而得名。它設計精巧,建筑奇特,舉世罕見。
進了南寨村中心,就看到村中心廣場的北面有一座精致玲瓏的寺廟雄居在一座巨大的青石臺座上面,這就是清涼閣。據《井陘縣志》記載,清涼閣為“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鄉民焦繼友、張廷創建”,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臺下有青石拱券的一大兩小三個洞門,中間的拱洞直通南北以供行人通行,兩邊拱門建有通往樓閣的臺階,頂部臺基的青石欄板上刻有“大龍口”、“小龍口”字樣,門洞上匾額上分別題“化民”、“易俗”字樣。平日里登閣進香的香客由大、小龍口登閣祭拜,只有遇到廟會時才會在中間架設云梯搭閣。
穿著過神門進入廊院,院內布局一目了然。大門兩邊各設鐘鼓樓各一間,過庭后帶抱廈三間,東西廊房各三間。正殿為兩層閣樓,上下各進深一間(共六間),后殿五間,進深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磚石砌墻成院。這么多間廟宇修筑在600余平米的平面閣基之上,設計精巧,結構緊湊,精雕細琢,氣勢宏偉,既充分利用了空間,又不失莊重威嚴。
清涼閣臺基之下修筑有東西兩條、南北一條相互交錯的拱洞,可供行人通行,因四面開六個洞口,故也被稱作“六眼閣”。這三條洞高兩米,寬約三米,可供大車穿行。拱洞為磚石結構,從洞口看是青石碹拱,洞中是用青磚砌筑而成,每隔三米設一條青石券一孔。在東西南北交叉處獨具匠心地設十字形石拱券,充分利用了十字交叉的力學原理,支撐著閣上巨大的建筑,雖經500年風雨依然堅固無比,巧奪天工,精美絕倫,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每當炎炎夏日,洞中清涼無比,成為村民聚集納涼聊天的最佳去處。

白石嶺是井陘古陘的制高點,過了白王莊順著用巨石鋪設的陡峭古道繼續向上走約200米就看到一座建于青石基上的關閣,這就是東天門。東天門坐落在白石嶺山脊馬鞍處的一塊整體青石石基上,鑿嶺石為基,基石上券洞,洞頂建樓閣。門洞內兩條深約20余厘米的車轍印穿過門洞向西而去,逼仄蜿蜒,發古幽深。東天門洞高約5米,寬卻不及2米,這個高度與很小的閣樓極不相稱。原來,此基洞建于先秦,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歷史了,原樓閣早年已毀于戰亂,現存樓閣為康熙13年所修。由于長年車輪碾壓,巨石上逐漸形成兩道深轍,到一定程度路面就會“蹭了底盤”,于是工匠只好將高出地面的石頭鏟掉,經年累月,路面基石就被鏟去兩米。《史記·淮陰侯列傳》載廣武君李左車說“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而眼前的情形,別說車馬并行了,就是想改行轍道都很難,所以大家只能順轍而行,久而久之便“如出一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