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紅
國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361000)
現代城市住宅設計中宅配模式及其應用
林雅紅
國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361000)
隨著21世紀的來臨,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進程逐步加快,人民的生活與居住質量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尤其是對于住宅的設計提出了更多新穎的、個性化需求。而近幾年宅配的概念在現代化城市的住宅設計中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住戶都參與到了住宅的設計中,因此住宅被住戶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這里就城市居民在近幾年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趨勢以及現代化城市住宅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論述與分析,從新的角度來解讀宅配的內涵并探討出如何讓住戶更好的參與到現代化城市住宅的設計中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現代化城市;住宅設計;宅配
美國19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師之一,賴特曾說:“世間有多少類型的人,就應該有多少類型的房子”。他認為住宅設計應當滿足住戶個性化的居住需求,每一種住宅的設計風格都應該與住戶的風格、喜好相吻合,這樣設計出來的住宅就不會千篇一律,并能成為只屬于用戶一人的“定制品”。要明確的是,現代化的城市住宅并非只是純粹的物質商品,它更是人們在生活與居住活動中所產生的寶貴精神與物質財富;這種財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深厚,更像文化財富一般可以經受時間的考驗,從而在人類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同時,宅配模式在未來城市住宅發展過程中,不會靜止不前,更不會終止,不斷推動著現代化城市住宅的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有越來越多的宅配模式應用在現代化城市住宅設計中,宅配賣場、宅配全房設計等都層出不窮。目的就是為了使住宅的設計風格可以滿足住戶的個性化需求,讓家居產品以及空間布局更富有特色與靈魂。但是宅配模式應當需要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即是說宅配模式應當反映出住戶對設計的全部需求。
宅配模式的含義指的是讓每一所城市住宅設計都能帶有住戶所賦予的特殊意義,重點在于讓住戶參與到住宅設計中來,讓用戶設計出最合乎心意的住所才是住宅設計的本質與靈魂所在。住戶參與又被定義為使用者參與,也就是說在城市住宅設計中應用參與式設計的方式。從而讓使用者擁有對住宅設計的支配權與建造權,讓住宅更加滿足住戶的需求,而非是設計師的需求。
《馬丘比丘憲章》明確提出:“在建筑行業中,住戶參與度顯得尤為重要與具體。住戶必須要參與到住宅設計的整個過程中,要將住戶變成是建筑師設計的一部分。”隨著我國社會水平不斷提高,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貫穿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智慧與知識的偉大。在建筑設計方面,更是一種主觀與理智、藝術與工程相結合的設計體系,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宅配模式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將藝術與人文完美的融合起來,讓住宅更富有個性化與多元化。
2.1 城市居民在生活變遷中蘊藏的情感需求在宅配模式中的體現
由于現代化城市的發展速度飛快,尤其是大城市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人們在這樣的生活變遷中更關注自我的發展與選擇,自我情感與生活需求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居住環境的質量與舒適度。住宅作為千古以來人們生活離不開的活動空間,住宅蘊藏著人們賦予它的眾多寓意與象征,它經常被溫暖、安逸、舒適等詞語所修飾。隨著社會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人們開始對住宅的個性化設計提出了購買需求。很多人都無法去接受自己住宅的設計風格與他人雷同;并且隨著人類主觀能動性被逐漸激發,他們非常樂于接受自己參與設計的住宅,因為這樣可以讓他產生一種物品所有感以及成就感。然而,由于宅配模式還沒有獲得更加成熟的發展,因為政策的“牽絆”使得宅配模式的發揮空間受到一定的局限,住戶的所有設計需求并不會得到完整的滿足,因此也就無法獲得更高的成就感與滿意度。而通過拓展宅配模式的發揮空間,可以讓住戶全身心投入到住宅設計中來,最終獲得自己心滿意足的住宅,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一般,他對這所住宅的感情也更為深厚,從而讓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傳統的“居住機器”將被“歸屬空間”,反應人們真實情感需求的名詞所代替[3]。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就會對情感需求有著異常的渴望,這種渴望也會促使未來的城市住宅設計會朝著宅配模式發展,并最終真正實現用戶的完全參與。
2.2 城市居民對宅配模式的需求
縱觀歷史,我國的城市住宅設計也跨越了多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在福利分房的時代,住戶只是被動的接受住宅設計,住戶與住宅之間都只有被選擇權。進入全國實行房改政策的時代,我國想要推進城市化的發展,就必須興建住宅,此時住戶掌握了購買權,這也意味著住戶可以憑借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來自主選擇心儀的住宅。進入現代化時代,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住宅,“住得下”已然不在住戶考慮住宅的范圍之內了。此時的住宅設計開始從標準化、模仿化、功能化向個性化、智能化與多樣化轉變。由此可見,我國的住宅發展歷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之一,實現了從“量”到“質”飛躍性轉變。
現階段,盡管有部分宅配模式已經應用于現代化城市住宅設計中,但依舊無法擺脫定制家裝設計的局限,宅配的實質并沒有得到真實的體現。近幾年,從實踐中看,我國大多數的地產開發商、住宅設計者以及住戶三者之間并沒有建立起聯系,反而是分工明確。大部分精裝過后的住宅都最終流于銷售環節,使得住戶對于住宅設計的個性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反而選擇權也遭受了限制。為此人們靠著自己持有的財富數額,在特定范圍內進行選擇,大大降低了住戶對住宅的滿意度。住宅發展到今天都依然變成了商品化的產物,對于人文性的關懷并不夠,這將進一步影響著幾十乃至上百年我國人民的住宅居住風格與品位。在追求生活品質與居住質量的今天,人與住宅建立起來的關系也悄然發生著改變,住宅空間應當作為住戶提高居住質量的有效載。
我國現在正處于城市住宅數量與品質共進步的特殊階段,在住宅設計過程中住戶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居住環境的滿意度,也影響著城市住宅的品質。我們在實行住戶參與住宅設計時必須面對現實情況,針對具體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同時還需要對各方面不斷探索,積極尋求行之有效的模式及途徑。
3.1 發展住宅設計者引導下的住戶參與模式
住宅設計者在現代化城市住宅的發展過程中,住戶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住宅時,我們深有體會,越來越多的住戶都表現出較強的參與設計的愿望,并且想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感受設計的樂趣與成就感,最終獲得自己最滿意的設計風格。但是住戶設計需求往往受到專業知識的限制,沒有系統化、科學化的知識去設計,總是運用主觀思維或者是生活經驗來估算住宅空間的布局以及大小的關系,從而忽略了設計的科學性與功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設計師,不能成為唯一的設計者,而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身份,應當將耐心聆聽住戶對住宅的設計構想,從而將其構想還原到住宅中。在與住戶進行溝通時,應當主動將設計上面專業術語、理念以及結構方案和設計原理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以便住戶能夠理解,從而實現雙方的有效溝通。
3.2 通過現代媒介配合住戶參與住宅設計的模式
現代城市信息化發展讓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改變,特別電腦與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同時也使人們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外界的各種信息,以便為住戶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從而將其運用到住宅的設計當中,提高住戶的參與度;在宅配模式中,設計師應當巧借高新技術來將專業術語翻譯成鮮明生動、便于理解的語言與說明。比如說設計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具有多媒體菜單式的軟件,通過三維場景的運用來將住宅設計構想、設計結構、設計原理動態化、清晰化、生動化的展示給住戶,讓住戶清晰的理解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也能便于住戶提出自己的設計構想。住戶還可以通過這個多媒體軟件,點選不同的組合來設計出自己滿意的住宅。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的加強住戶與設計師之間的交流,并能促使宅配模式趨向于成熟。
3.3 推動我國現代化城市支撐體住宅的發展
對于支撐體住宅理論研究,我國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積極的展開了實踐與探索;但都是局限于實驗住宅的范圍中進行。如果能夠推動城市支撐體理論的普及與應用,就可以盡可能快的讓住戶完全參與變為可能。
推動城市住宅的發展,在設計師的幫助與引導下,讓住戶按照住宅可變體部分進行設計,遵循自己的風格喜好與居住習慣來全程參與住宅的設計。住戶可以自主設計住宅的尺寸、材料以及形狀等,以此來滿足居住需求與情感需求。目前我國也在積極研究與探索支撐體結構住宅的理論,比如說“同層排水方式”的研發,使得樓上與樓下的衛生間必
須要對齊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增強了空間的靈活性,讓住戶的設計也充滿了多樣性。
3.4 建設住戶參與的機構,健全住戶參與的相關制度
住戶更好參與到住宅設計,除了上述的途徑之外,還需要建立持續的、各個階段性的設計營建機制以及幫助住戶參與到設計全過程的機構組織。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發展使居民相互交流的方式趨于多樣化,使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形式來建立住戶參與的機構組織。比如,以住宅建設行業的相關部門為首,通過各種不同途徑的召集形成相應的組織機構、社團、協會等,使之成為連接住戶與住宅設計方以及開發商之間的紐帶。通過這些組織所舉辦的一些活動、參觀、調查等來收集參與者即潛在住戶的對于住宅設計的意見,通過專業的設計者進行設計,將這些意見體現到住宅設計之中,繼而反饋給潛在住戶,使其可行性得到確認。雖然這種住戶參與的方式只是屬于咨詢式參與,但這些組織機構的成立將是我國現階段住戶參與的保障。此外,制定相關規范條文,鼓勵和保障住戶參與的權益,使住戶參與行為能夠在相關組織和條文的引導下逐漸規范化,確實做到城市住宅設計的住戶參與。
綜上所述,現代化的城市住宅設計并非以設計師為主導,而是強調以住戶為主導的設計理念。在住宅設計過程中,激發住戶對設計的靈感與創意,讓住宅不僅成為一種居住空間,更能夠滿足住戶多樣化的需求,成為住戶的“好伴侶”,提高住戶的居住質量與條件。未來住宅的發展趨勢必然會朝著創新居住文化與理念的方向前進,引導設計的主體也勢必是住戶本身。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中,創新將成為未來城市住宅設計的最大亮點,宅配模式也將成為人們對未來城市住宅設計的本質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