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玢
福建省建盟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361009)
淺談古城鎮保護規劃
戴玢
福建省建盟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361009)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地政府投資古城鎮建設的熱情愈發高漲。這里以云霄縣火田鎮保護發展規劃項目為例,簡要闡述古城鎮保護發展規劃的實施。
保護規劃;規劃框架;規劃原則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火田鎮東與漳浦縣交界,北鄰平和縣,西接下河鄉、馬鋪鄉,南與東廈鎮、云陵鎮接壤,是云霄縣通往漳州、廈門的重要門戶。

圖1 火田鎮區位圖
火田鎮共轄21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1個縣辦林場、2個鎮辦農場,人口約為5.8萬人,鎮域面積196平方公里。
古鎮中文物建筑眾多。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林五通廟、西林張氏家廟、菜埔堡,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碧云亭、廬仔坑陳元光停柩臺等。
火田鎮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由自然要素、人工要素與人文要素三個部分組成,其歷史文化遺產的構成要素如下。

圖2 保護區劃圖
1.1 自然要素
火田鎮擁有原生態的山林風光和秀麗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得益彰。火田鎮的古厝或靠山面田,或位于田園之中,或被掩映在荔枝林、龍眼林之下,民居往往是以荔枝林為靠護,自家農田為明堂,山、宅、田、園交融在一起,形成屋在林中,林在園中的宜人的小環境,田園、林園風光與大氣精美的古厝相映成趣。這樣的格局在閩南現存聚落中是不多見的,具有較高的價值。
1.2 人工要素
火田鎮不僅有原生態的不同的傳統聚落及千余棵古樹等資源,建筑也有鮮明的地方特征。建筑類型更是豐富,現存的主要是民居,還有祠堂、宮廟、寨堡、土樓等。組成了功能完善的聚落體系,反映著該地區的歷史特點與文化傳統。建筑技術與藝術凸顯了漳州傳統建筑的典型特點,火田鎮古厝的木構技藝高超,細部裝飾尤其出彩,主要體現在木雕、石雕以及嵌瓷、灰塑等裝飾手法上,工藝精致細膩,裝飾精美。
1.3 文化要素
火田鎮擁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火田鎮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豐富,保護完整。自唐朝陳政、陳元光入閩平定“蠻獠嘯亂”建立漳州府,火田鎮已有1 300多年歷史,開漳文化就此產生。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民間歌舞、地方小戲、民歌民謠、傳說掌故、諺語熟語、地方方言等均體現了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漳江思源懷固始,唐人訪祖到閩南”。同根同源、同文同俗、一脈相承的“開漳圣王”信仰,是兩岸同胞及海內外2 000多萬游子的重要親情紐帶,至今綿延不息的香火是同胞敬祖憶根、思鄉懷親的一種精神載體,是民族感情的外化,更是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的標志。尋根文化恰到好處地證明了,陳元光及開漳文化對海內外華人凝聚日久彌深的重大影響。
2.1 保護框架的結構
保護框架的結構包括節點、軸線、區域三部分,以及它們相互間的有機關系所共同構成的古鎮景觀特色。
2.1.1 節點
節點是人們感覺和識別環境空間的重要參照物。火田鎮的節點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歷史建筑物,如菜埔堡、五通廟、張氏家廟、慈濟宮、關帝廟 、古樓威惠廟、白云寺、登仙宮、祖祠、張士良故居、上林圣宮、古剎圣慈宮、方氏祖祠靜安樓等。特色風貌的建構筑物,如戴郡馬神道碑、碧云亭、龍章褒錫坊石坊、乞丐嶺遺址、仙師洞宋代佛廬仔坑陳元光停柩臺等。

圖3 重要傳統建筑分布圖
2.1.2 軸線
軸線是人們生活的主要道路,也是人們體驗古鎮街市的主要通道。
2.1.3 區域
區域是指具有某種典型特征或共同特征的地段或區域,比如火田的宗廟文化區、歷史建筑游覽區等。
火田鎮的人文歷史與文化活動貫穿于節點、軸線與區域之中,使之具有充分的展示和參與性。
2.2 保護框架的主題
保護框架主題是為了突出火田鎮歷史文化內涵,提煉建筑遺產的人文精髓,全面體現火田鎮的文化特色。本規劃將火田現狀建筑分為三類:一類建筑為已經公布批準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二類建筑為歷史性建筑,三類建筑為風貌較差以及近幾十年新建改建的建筑。其中一類建筑、二類建筑的保護范圍分為建筑保護范圍、建筑控制地帶兩個等級。根據古鎮不同地段的歷史文化特征和現狀建筑遺產的分布狀況,理出一條軸線、五個特色區域,從而有機地帶動各個地段區域的優秀單組建筑群。
火田鎮五個特色區域包括宗廟文化區、革命文化展示區、古建民俗展示區、古街商業區以及鄉野農閑體驗區等。
2.2.1 主題一:崇祖敬神
崇祖敬神主要在以西林村為中心包括西林的五通廟與菜埔村的威惠廟在內的區域,這個區域內集中著火田鎮現存主要的幾個祠堂與廟宇。本規劃主要展示祖先艱辛的發展歷程以及開發、建設火田的過程及重要事跡,同時在各祠內陳設圖文、實物資料,再現先祖的主要事跡,適當對外開放,以增加各族子孫的凝聚力。這個區域還保留著一些宗教廟宇,本規劃利用這些廟宇開展一些相應的廟會活動,既體現了火田人多元的宗教信仰意識,也滿足了一些游客敬神的心理需求,增加了開發旅游的內容與深度。
2.2.2 主題二:古建民俗
古建民俗主要以溪口村為中心的區域。目前,該區域保留了多座傳統民居,對無人居住的傳統民居,缺乏有效地維護。本規劃建議修復為民俗博物館,展示火田的民俗風情以及相關的文物、書畫作品等。
2.2.3 鄉野農閑
鄉野農閑以溪背村的民居、廊橋與農田為中心,將自然、農閑意境與建筑結合起來,既可以看到古鎮的自然風光,又可以讓人在農閑體驗中領略到的可耕可讀的鄉野情趣,大大增加了開發古鎮旅游的可行性,讓游客在領略人文情懷時也能陶冶情操。
3.1 規劃原則
保護火田鎮原有的空間格局和比例尺度,尊重火田鎮原有的歷史性土地劃分和交通模式,充分保證火田鎮內外的交通可達性,切實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3.2 內部交通規劃
保持火田鎮內原有傳統街巷原有的尺度、比例和步行方式。
在西林村、溪口村、菜埔村等傳統古村落中各規劃一處停車場,并建設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服務設施。火田鎮的傳統建筑分布比較散,可在每個主要的古村落中設置一個小型停車場,以滿足旅游及本村機動車輛的管理需要。
古村內新建地塊的街道與巷道網格應該是原有網格的延伸與發展,以步行道為主。
3.3 對外交通規劃
火田鎮公路交通便捷,能夠滿足遠期發展的要求,不做特別規劃。
4.1 以西林村為中心地段的保護與控制
本規劃以西林村的宗祠與廟宇為核心,反映火田溯源祈祖的文化特色和多神崇拜的宗教心理,同時體現開漳故城的特點,保護地段建筑群的整體風貌,嚴格控制周邊民宅的建筑形式和體量,修復被破壞和改建的建筑,盡量做到“修舊如舊”。
4.2 以菜埔堡為中心地段的保護與控制
本規劃主要展示古城堡、土樓文化與建筑特色,修復該村的傳統建筑,修繕、加固建筑結構,恢復原有的歷史風貌,拆除村內雜亂無章的建筑,改造靠近傳統建筑的新民居,其形式、顏色、高度要與傳統建筑相符合,合理組織建筑群之間的人流流線,使以菜埔堡為中心的地段成為集展示性與參與性為一體的傳統建筑與民俗文化展示區。
4.3 以溪口村為中心的保護與控制
溪口村為火田鎮生活游覽線的主要區域,本規劃考慮以景陽樓和四角樓為中心恢復傳統手工作坊、商鋪等。維修恢復傳統院落門樓、鋪地,修整院落自身的建筑結構、雕刻、地面,改造修復已經被破壞的建筑的立面,全面恢復傳統建筑、文化的歷史風貌。
5.1 傳統街巷與弄堂
5.1.1 兩側界面
對現存的古街道布局應嚴格保護,保持原有的街道界面,對損壞部分應及時按原樣修復。街道應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并保持通暢。在古街道兩側已建的有損古村風貌的建筑,必須加以改造和整治,甚至重建。對村內新建的建筑界面,要按傳統形制和尺度,并在相鄰整體的體量、界面中取得協調。新建建筑體量宜小不宜大,高度為1~2層,色彩應取黑、白、灰、紅及當地傳統建筑特有的色彩,建筑形式必須是當地傳統的紅瓦兩坡懸山的形式,建筑門、窗、墻體、屋頂及其他細部必須是當地傳統民居的做法。
5.1.2 路面鋪砌
保護村落原有的步行道路系統和原有的路面鋪設。目前游線主干道路面鋪設已改成水泥,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本規劃反對道路修整寬度一刀切、位置走直線的做法,應按照原有的路面寬度、位置進行維修,嚴禁隨意改動路基位置,禁止侵占明溝或遷移明溝擴大路面。保護道路邊院落入口地面的外雨坪鋪砌,逐步恢復村落街道的原有鋪砌材料與方式。
5.1.3 綠化
盡可能地綠化、美化古鎮街道弄堂的空間環境。目前火田鎮綠化較少,本規劃建議盡可能恢復民居內天井中的花架與盆栽,適當配置一些傳統地方植物,盡量利用宅前屋后、街道兩側空地,休閑小廣場等。
5.1.4 街道布置
街道原有電線桿、架空線等有礙觀瞻之物應逐步以地埋線方式取代。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廁、標牌、廣告、招牌、路燈等,應有地方特色,不宜采用現代城市的做法。門頭、墻界石、樹木及反映居民生活的特色庭院、特色空間(如門樓空間)應予以恢復、保留,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建筑應予以更新或拆除。
5.1.5 交通
各古村內部保持傳統步行街特色。對有礙交通的摩托車也應限制其在古街道上通行,防止其對路面和空氣環境造成破壞。
5.2 河流、古井、水塘與古樹名木
漳江、水井與水塘是火田鎮歷史文化信息的載體,是重要的戶外洗滌、養殖、景觀和公共活動場所。
保護漳江水質,禁止往河中扔生活垃圾,禁止直接往河中排放生活污水。河兩岸的植被、環境風貌亦應該保護。可適當增加對河兩岸的綠化,營造更為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
水塘應以種植水葫蘆等為主,本規劃建議適當種植一些觀賞植物,改善生活和旅游環境。
古井曾是整個火田鎮飲用水的主要來源,目前火田鎮居民已經開始使用自來水,但古井依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與生活氣息。對現存的古井應該做好保護工作,禁止填塞古井,破壞古井井圈,防止雨水污染古井水源。
建議做好原有古樹的保護工作,嚴禁砍伐或人為毀損,經鑒定的古樹名要登記建檔,懸掛標牌,定期做好松土、施肥、防治病蟲害工作。
6.1 適應現代人對環境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空間需求發生著變化。所以要適應現代人對改善居住環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在保護和修繕重點建筑的同時,要解決大量傳統民居內部水衛設施落后等問題。在維修街道建筑立面的同時,要解決環境衛生問題。為了保持原有的建筑風貌,可以另建新的居住點,把一部分人遷出去,保護原有的歷史遺留,剩下小部分人承擔服務、衛生、管理、講解等工作。
6.2 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慮
要保存古村落原有的形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同時搶救、保護同時進行。如果要修繕、改造古村落,這些原始形態的構成要素還是要繼續保持的。傳統街道上的店鋪如日雜店、當鋪等應保持,舞龍、游園、婚嫁、祭祖等民俗活動可繼續發揚。政府應投入資金,扶持民間傳統工藝類項目,使店主能夠存活。
近年來,很多歷史學者、建筑師等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古村落保護,進一步提升古村落保護和開發的檔次。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人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古城鎮的保護工作已經歷史性地擺在我們的面前。研究和保護古城鎮的意義在于蘊含在它背后的文化、歷史、習俗等,這些為我們五千年悠悠華夏民族所承載的傳統。與其千篇一律地學習甚至模仿國外的所謂高精尖的科學技藝,何不沉下心來好好研讀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許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城鎮建設,才是有靈魂,才能得到永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