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華段潤梅(大港油田井下作業公司;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天津30080)
歧南凹陷西斜坡成藏模式研究與應用
劉廣華1段潤梅(21大港油田井下作業公司;2大港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天津300280)
本文以層序地層學理論為指導,以油藏一體化研究軟件平臺為依托進行綜合研究,針對巖性—斷塊油藏的特點展開研究,建立起了一套適合巖性—斷塊油藏的油藏評價模式,在歧南凹陷西斜坡相繼發現了幾個整裝的高產高效開發區塊,為大港油田的增儲上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斜坡;巖性-斷塊;成藏模式
歧南凹陷西斜坡西接羊三木—孔店凸起,東與歧南凹陷接壤,由于受沉積背景和構造運動的影響,沙一段、沙三段底部具有不整合構造,沙三段上部地層遭受削失,下部地層具有明顯的超覆現象,因此沙三段地層區內分布不均,并且也造成儲層分布的不均一。該區主力含油層系為沙三段,局部地區沙一下含油。該區隨著勘探程度的逐年提高,尋找有利的含油氣目標已從過去以尋找構造圈閉為主,逐步過度到隱蔽油氣藏的研究為主,油氣分布不單單是受構造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巖性的控制。隨著勘探方式和思路的轉變,開發綜合地質研究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根據研究的目標和目的以及油氣藏的特點,要采用相應的研究的手段。
以油藏一體化研究軟件平臺為依托,利用高分辨率三維地震資料、有限的完鉆井、測井、巖芯、試油試采等資料,在層序地層學研究進行等時地層對比的基礎上,進行了構造、儲層及沉積微相研究,并利用油藏數值模擬技術進行油藏工程研究,總結開發初期、開發評價、整體開發階段的特點及研究方法,分別進行了針對不同開發階段的方案研究,在早期研究及鉆井評價的基礎上,結合油藏數值模擬成果確定最終的開發方案。
針對該地區巖性油藏的地質特點,應用層序地層學原理進行等時地層對比,應用Discovery微機綜合解釋系統進行精細構造研究及沉積微相研究,利用ISIS地震反演軟件進行波阻抗反演和曲線重構反演進行儲層精細預測,應用層序地層研究成果結合儲層精細預測結果分析成藏規律指導評價井位部署,利用數模模擬確定合理的開發方案,實現斷塊—巖性油藏的高效開發。
3.1 油氣運移模式研究
歧南凹陷西斜坡,油氣主要來源于歧南洼陷的沙三段烴源巖,總體具有臨近這個生油凹陷的優越位置,油氣運移距離短,加上自身發育的良好儲集砂體和優良的區域性泥巖蓋層條件,容易形成自生自儲、新生古儲等多種類型和規模的油氣藏。根據研究區鉆遇的油層或油藏特征,本區主力含油層為沙一底和沙三段的內部的Ⅰ、Ⅱ和Ⅲ砂層組,且油氣顯示井分布廣泛,反映該區具有活躍的油氣疏導過程。考慮到油層與有效烴源巖的分布以及油氣疏導的構造背景特征,油氣沿沿反向斷裂進行疏導成藏(圖1)。

圖1 油氣沿反向斷裂疏導成藏模式
3.2 有利相帶和隱蔽圈閉沉積模式研究
通過基準面旋回變化對儲層物性的控制性研究以及基準面旋回框架內沉積相和沉積體系的研究,建立了歧南凹陷西斜坡沙河街組有利相帶和隱蔽圈閉的分布模式(圖2)。根據隱蔽圈閉預測的結論,我們總結出了本區最為有利的三種儲集砂體類型:A-近岸水下扇砂體;B-臨近物源的灘壩砂體;C-重力流主水道砂體。這三種儲集砂體在基準面升降變化過程中,具備了發育隱蔽圈閉最為有利的條件。進而,對每種類型儲集砂體提出了有利的評價鉆探部位,為油藏評價提供了層序地層和沉積儲層地質依據。

圖2 沙河街組有利相帶和隱蔽圈閉沉積模式
在綜合以上分析的基礎上,2003年在該區部署實施了評價井位3口,均取得成功。新增石油控制含油面積共計4.8km2,地質儲量339×104t;預測含油面積2.6km2,地質儲量440×104t,為該區的整裝開發奠定了基礎。
劉廣華(1976-),男,河北承德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石油地質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