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政
(遵義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遵義 563002)
試析水資源治理與傳統水利管理間的區別
周 政
(遵義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遵義 563002)
水資源治理是一種開放式的系統,傳統意義上的水利管理較為封閉,而且其追求的目標還與水資源治理存在一定差別,水利管理更注重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但水資源治理關心的是水安全與社會效益。文章基于水資源治理和傳統水利管理,結合貴州省遵義市三壩河中橋水廠段防洪工程,在提出水資源治理內涵、定義的基礎上,對水資源治理和傳統水利管理之間的區別進行深入剖析,得出二者側重點不同、意義不同且追求目標不同等結論。
水資源治理;傳統水利管理;內涵;區別
我國地域遼闊、河流分布廣泛,水資源較為豐富,但由于人口數量巨大,所以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使我國面臨著缺水的難題。水資源匱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加劇,現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切實強化水資源治理已經是十分迫切。通常情況下,人類做出的治水活動主要涉及兩個系統,分別為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其中,自然系統指的是人與水之間保持的關系,而社會系統指的是水資源治理時水和人之間的關系。由此可以看出,治水的根本實際上是治人,傳統意義上的水利管理是建立在自然系統基礎上的,主要通過工程建設來實現管理目標。
貴州省遵義市三壩河中橋水廠段防洪工程已進入建設期,本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推進中橋水廠的建設,帶動新蒲新區近遠期規劃的實施,可減少洪災損失。工程建成后,將對新浦新區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工程最主要在于滿足中橋水廠防洪等級要求。
水是極其重要的資源,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水資源危機初級階段,水資源和社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逐漸成為制約社會后續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水資源危機和能源危機存在很大的不同,能源缺乏能通過引進等方式進行有效緩解,而水資源則完全不同,因為水資源具有獨特的區域性與不可替代性,這使得現階段面臨的水資源危機存在很大的復雜性與艱巨性[1]。迄今為止,在我國較為常見的水資源問題主要有4種,分別為:洪澇、干旱、水土流失與污染,曾有學者十分形象的對這4種問題進行概括,即:水多、水少、水渾與水臟。從表面上看,這些水資源問題會對人類造成一定傷害,但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講,實際上是人類行為對水資源造成傷害所帶來的后果。因此,水資源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水資源危機的產生原因與人類過度消費和治理缺乏息息相關,所以必須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重視。
由上述分析得知,水資源問題的主要產生原因為人類的過度消費行為,其和人類社會生活與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此外,水資源由于具有較為明顯的物品特性,幾乎關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水資源治理的重點不能僅限于水本身,而需對社會、人類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和分析。
對于人類的水資源治理活動而言,其主要包含兩個系統,分別為妥善處理人和水資源之間關系的系統,以及有效協調人之間關系的系統,也就是之前提到的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由此可知,水資源治理不僅是一個困難的自然問題,還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性問題。然而,傳統模式下的流域治理,僅僅是針對自然系統而提出的,也就是人們普遍認識的水利管理,主要體現為流域水資源開發與消災除險等相關的技術管理。通過長期的研究和發展,當前的水利管理水平已相對較高,各種管理手段和措施的應用也十分成熟。相比之下,社會系統經常被人們忽視,水資源治理問題的研究長期被技術界“統治”,關于社會治理方面的研究和認識還十分淡薄,這是引發水資源危機的主要成因。因此,解決水資源危機難題的關鍵在于對觀念進行轉變,必須要認識到水資源治理不能僅注重水體自身,而是應該充分考慮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
3.1 水資源內涵
想要對水資源治理進行充分的認識,需要先研究水資源內涵。人們對于水資源方面的認識先后經歷“水利”與“水資源”兩個過程,就目前來看,人們正致力于尋求水資源和社會發展和諧相處的有效方式。
通常情況下,多數人會將水利定義為興利除害的主要形式,在古代就有人深入闡述了人和水資源之間的關系,如司馬遷首次定義水利的主要作用為興利除害。在此之后,水利始終被認為是使水資源便于人類社會發展[2]。從內容上看,水利主要是運用一些有效手段對自然環境中的水體進行科學的控制和開發,達到降低水害發生幾率,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需求的目的。由此可見,水利管理的目的在于流域水資源開發和分配,常用的控制模式包括指令配置,這在資源較為缺乏的現代社會中,存在體制失效。
3.2 水資源治理內涵
從資源層面看,水具有很多形式的屬性。水資源是十分重要的基礎資源,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源,存在自然、生產與消費等多種特性。這決定了水資源配置的特殊性。對于常規經濟資源而言,其配置主要追求怎樣提高經濟效益,根本上是將效益作為核心目標。但對于水資源而言,其配置追求的是水資源安全,涉及到飲水、防洪以及生產安全等方面。此外,水資源配置還需充分考慮到公平分配與可接受性。這是因為水資源具備相對較高的基礎性與公共性,容易造成利益糾紛。因此,水資源配置只能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才可以發揮出最大的利用效果。根據以上內容,可將水資源治理的內涵概括為:水資源治理借助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對涉水行為主體間保持的關系進行協調,進而達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作用。
1)針對水資源治理,必須先要面對資源本身具備的公共物品特點,這決定了水資源治理需要面向使用主體行為活動的要求,也就是在治理過程中,充分考慮所有類型的社會因素與人性因素,這也是傳統水利管理最容易忽略的內容。
2)水利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水體,屬于一種封閉系統形式下的管理,涉及到眾多管理內容,比如工程管理、農業灌溉管理等,是執行上級指令的具體過程。然而,水資源治理的主要對象是流域,其包含兩種系統:①自然系統;②由人為措施和干預組成的管理系統,以及不同系統間的交互關系,通過科學有效管理體制的形成,對各利益主體間的關系進行妥善的協調和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水資源治理方面的業務更像是水利相關工作中的“軟件”,其業務種類多種多樣,如圖1所示,對于工程建筑等層面的涉及相對較少,而水利管理則恰恰相反,其最為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即為建筑物構造,在實際水利目標的同時,滿足建設方、施工方與當地群眾的利益需求[3]。

圖1 水資源治理業務種類
3)從追求的主要目標來看,水資源治理與水利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其中,水利管理更注重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追求效率的大幅提升,目的中夾雜一部分的經濟效益;而水資源治理更注重社會效益,屬于宏觀調控范疇,對于建筑工程的依賴程度較低,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遠低于傳統意義上的水利管理。
綜上所述,水資源治理是一種開放式的系統,傳統意義上的水利管理較為封閉,而且其追求的目標還與水資源治理存在一定差別,水利管理更注重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但水資源治理關心的是水安全與社會效益。通過對二者區別的深入分析,可以使水利工作者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水資源治理的重要作用,進而從更高層次做出決策,最終達到有效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目的。
[1]劉戎.水資源治理與傳統水利管理的區別[J].水利經濟,2007(03):53-55,83.
[2]林光強.試析水資源治理與傳統水利管理的區別[J].水利技術監督,2015(06):25-26,38.
[3]鄧曉玲.水資源治理與傳統水利管理的區別[J].綠色科技,2014(01):189-190.
1007-7596(2017)07-0184-03
2017-06-20
周政(1976-),男,貴州威寧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利建設管理方面的工作。
TV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