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淑云 攝影/于小川
不忘初心 拼搏奉獻
——全國煤炭行業科技工作者日北京主會場活動現場聆聽濮部長講話有感
文/康淑云 攝影/于小川

2017年6月2日,全國煤炭行業科技工作者日北京主會場活動在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天地大廈6層大會議室隆重舉行。濮洪九老部長最后一個講話,我深受感動,現在把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濮部長今天說的第一個重點是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促進煤炭行業的轉型升級發展。今天聽了濮部長的講話才知道我們煤炭行業在建國初期到上世紀6 0年代,大多數煤礦是手工作業,機械化程度很低,是那樣落后!而今天黃陵煤礦世界一流無人采煤工作面的成績,又讓我們自信滿滿、激情滿懷!
濮部長說,上世紀6 0年代,由于我們沒有綜采設備,生產1000萬噸煤炭要靠一個礦區的十幾個煤礦才能完成,同時要用上十萬左右的礦工。為了增加煤炭產量,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供給,當年周總理和鄧小平同志引進國外綜采設備鼓勵國內研制,但是洋設備有的到了國內,水土不服趴窩了。怎么辦?這時時任燃化部部長的康世恩找到煤科院的賀秉章院長說,如果能解決綜采設備的問題,他可以從六鋪炕一步一叩首到和平里去感謝他!經過煤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從引進、消化到創新,現在我們已經可以自主研制千萬噸級的綜采設備,極大地改變了煤礦生產面貌。
而現在的中國煤炭行業可以做到一礦一面1000萬噸產量,千萬噸的上灣煤礦,工作面還不到10人,而濮部長2016年9月到陜煤化集團黃陵煤礦智能化無人開采工作面視察時,在煤礦地面總調度室,由他輕輕按下按鈕,就把井下的生產設施連接上了,于是井下的運輸機啟動了、采煤機動作了、支架移動了,煤炭就這樣開采出來了!濮部長說他當時的感受是心花怒放、感慨萬千……他說這是他年輕時作為一個年輕的煤炭科技工作者的美好愿望,經過幾十年煤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今天竟然實現了!他說到這里的時候,我看到了濮部長濕潤的雙眼。
是的,我們現在已然實現了世界一流的大采高的綜采工作面,還創造出了智能開采的無人工作面,我們沒有理由不自豪,沒有理由不自信!同時這又是無數煤炭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的結果,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
濮部長今天說的第二個重點是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環節。
濮部長回憶了當年他在建井所時,和他一起分來的各路名牌大學生們,他們有清華、北大畢業的,有科大、交大、浙大畢業的,更多的是礦院畢業的。但心是一樣的,都要為煤炭的科學研究事業作貢獻。那時候建井需要注漿止水的速凝材料就是這些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們合力攻關的結果,現在除了煤礦建設外,還廣泛應用到國防、地鐵建設之中。
結合當前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濮部長說:“正像錢鳴高院士指出的那樣,煤炭科學是一個交叉科學,采礦專業的要了解建井的知識,還要懂安全生產的技術以及環境保護的技術,這樣才能保障煤炭工業安全綠色可持續發展。這些方面在人才培養上一定要注意加強。”
濮部長特別重視煤炭一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養。他說煤炭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科普工作委員會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開展每年一次的全國煤炭青年科技創新活動,還鼓勵大家寫論文、報成果、出論文集,這為35歲以下煤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加強了煤礦一線技術骨干的培養。而他們正是煤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濮部長說的第三個重點是不忘初心,繼承和發揚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的精神。濮部長說,他是19 56年分配到煤科院建井所的,當時和他一起來的還有洪伯潛院士等一批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這一代人毫無怨言地完全服從國家分配,到最艱苦的煤炭行業來工作。他們到煤礦建井現場住的是荊條加泥巴的簡陋工棚,和工人們一起不分晝夜地戰斗在煤礦建設的第一線。那時候沒有招待所,出差要自帶行李卷,下了火車經常沒有汽車,要坐牛車、馬車到現場。洪院士當年經常出差在外,家里兩個孩子出生他都不在愛人身邊。但正是這些老一輩煤炭科技工作者這種不怕吃苦、甘于奉獻的精神成就了煤炭行業今天的科技進步。
濮部長說:“目前我們條件好了,但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的精神不能丟。科研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敢于創新拼搏;科研工作者要能靜下心來,像錢院士說的那樣要耐得住寂寞。當然,領導要為科技工作者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提供更好的待遇,讓他們更加安心地進行科技攻關?!?/p>
濮部長勉勵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繼承和發揚煤炭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的精神,在自信和發憤圖強中創造出更好的業績;為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為實現美好的中國夢而作出不愧于時代的貢獻!
濮部長的講話結束了,但他的講話仿佛還在耳邊回響。他的講話是質樸的,親和力是那樣強,把人們一起帶到當年煤炭創新創業的非凡歲月之中;他的話又是充滿激情的,情真意切,意味深長。
我們相信,老一輩煤炭科技工作者勇于拼搏、甘于奉獻的精神會永遠像燈塔一樣,照耀著今天科技工作者不斷前行的道路。
(作者單位:中國煤炭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