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松,任艷君,程德蓉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智能制造與汽車學院,重慶 400052)
以創客教育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李云松,任艷君,程德蓉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智能制造與汽車學院,重慶 400052)

創客教育所強調的探索、創造和樂學的教育理念與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發展要求相契合。從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角度出發,以創新創業發展為要求,深入分析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和成果轉化產學對接的發展格局與實施難于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基礎上,探索以創客教育推進智能制造的產教融合以促進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提出通過創客空間的構建和導師隊伍的建設,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環境;開展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改革和創客文化工程的實施,為技能型人才的成長提供培育環境,其實施路徑為創客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開展和推行可提供參考。
創客教育; 職業教育; 供給側; 智能制造
國家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用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1個10年的行動綱領[1]。其中智能制造作為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將使之成為加快發展方式轉型,促進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和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舉措。發展智能制造需要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經濟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以更好地適應未來智能制造的發展需要[2-4]。基于創客模式的實踐教育,從學習形式、學習內容、講授方式以及學習環境等各個層面為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5]。供給側改革強調的創新創業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與社會發展相契合的切入點[6]。以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結構性為目標,探索推動培養職業教育創客人才的路徑,進而為新形勢下經濟和制造企業轉型中人才需求提供精準的教育支撐,對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當前職業教育供給現狀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大批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這一本質屬性也決定了合理的職業教育供給體系結構對于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結構合理化及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問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7]。近年來,我國的一些支柱性產業大量缺乏技術工人和高級技術人員,而大量“就業難”的大學生們卻因職業能力欠缺不太被社會所認可;高端技術技能和精通國際規則的外向型人才更是難求,這為我國轉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極大不利因素,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是當下教育的迫切任務。
1.2創客教育的特征
創客教育以課程為載體融合各個學科的知識,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工程思維、自主掌控學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堅持實踐、樂于分享的創客精神[8-9]。創客課程為學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良好的環境,實現資源共享,在這個前提和過程中,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變革[10]。創客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具有以下特征[11]:① 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② 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③ 有利于實現職業教育“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理念;④ 有利于適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的需要。
結合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創客教育的特征可知,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中人才培養目標的轉型需求與創客教育的理念十分吻合,所以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需要更新職業教育理念,這就迫切需要創客教育模式,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創客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創客行動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有其特殊性,需要統籌考慮教育本身及教育內部各要素間的復雜關系,從教育的特征入手把握創客行動在教育中的運作規律[12]。基于高等職業學院的特點,結創客中心在企業的運作模式和創客教育的理念,構建了基于高等職業學院創客教育的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創客教育的體系架構
從圖1可見,以創客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探索、合作能力,養成樂學、分享的習慣,塑造工匠精神。這就需要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以創客空間為平臺,導師為授教主體,通過創客文化的影響,實施產教融合來培養學生具備創客意識、創客能力和創客精神。下面就創客教育的體系架構中各個實施途徑具體分析。
2.1創客空間的構建
創客空間是指創客們進行聚會交流、開展創造活動的地方,包含大量的軟硬件設施[13]。基于創客教育的創客空間的構建不同于眾創空間,其參與主體除了學生創客還有創客導師,導師們在培養學生創客的同時,也提升了個人科研能力、創新教育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找回了傳統教育中丟失掉的育人成就感。以科研中心和創客工作室為兩大平臺構建的職業教育創客空間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科研中心的任務用以規劃和實施創客導師的科研任務;培育孵化各類型適合創客學生參與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的科研項目;組織籌備和參與適合創客學生各類大賽競賽;實施基于創客教育的教學改革的實踐;對外宣傳和推廣基于創客教育創客空間,并提供相應的社會培訓。
創客工作室以滿足智能制造的發展需要設置綜合能力培養的相對于的創客工作室。創意工作室用以銜接和遴選科研中心的創客項目,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完成產品的創意、市場調研評估和概念設計;數字設計工作室用以支持各類項目中的產品數字化設計和運動仿真分析;智能制造工作室基于工業機器人和CNC系統的系統集成完成項目產品的試制;電氣自動化工作室用于實現項目產品的“智能化”并支持完善各個工作室過程流程高度集成;裝配實驗工作室用于樣機裝配調試和測試;創客信息中心用于支撐創客項目科研、開發的技術資源和創客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

圖2 職業教育創客空間結構模型
創客教育有別于傳統教育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有利于形成學生創客的跨學科知識構架。任何一個專業的學生都可以進入參與,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發展意向,通過對創客課程的系統學習和各種項目的參與經歷,逐漸形成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2.2創客導師隊伍的建設
創客導師作為創客教育的參與主體,負責指導和推進創客的學習過程。雖然鼓勵創客自主探究和創造,但如果有掌握創客教育本領和開展創客活動實踐經驗的導師給予啟發、引導和幫助,則更能高效地開展創客活動[14]。創客教育不同于傳統的職業教育,創客活動是綜合能力要求極強的創造性活動,這就對創客導師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導師除了應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儲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和項目開發的經驗,還應有主動創新精神和一定人文藝術素養。
邀請企業行業的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和學術技術帶頭人的老師共同構成創客導師團隊。企業導師結合當下社會行業發展狀況和市場需求給予學生前衛的創造靈感和可靠技術支持;派遣學術技術帶頭人導師撲國內外知名創客空間調研、培訓和掛職鍛煉以掌握創客空間的實施、管理和運營流程,帶領創客學生參加各種創客活動以激發創造靈感。
創客導師應該首先自己就是一名超級創客,熱愛創造,熱愛學生,喜歡和學生并肩作戰,共同尋找創意靈感,創作新穎作品[15]。基于上述特點,從事職業教育的創客導師應該具備表1所示的6大核心素質。
2.3開展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突出提升教育供給端的質量與創新性,作為人才供給方的高校應著眼于企業的現實需求,打破原有的“流水線”式的教學模式,實施全新的產教融合教學模式以實現技術創新與企業的協同對接。
利用企業創客導師的項目資源和科研中心孵化的技術項目,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設置基于智能制造學科領域的創客課程,推進教學與生產的融合。企業的創客導師把智能制造前沿的技術要點、最新的市場信息融入到教學中,按照行業企業培訓員工的標準和方法,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創客課程可參照美國的STEAM課堂體系結合專業領域的方向和創客項目的知識需求實施多學科的課程融合教育。這種產教融合的教育方式不僅最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還能推動跨學科的互動與交流,促進知識創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16]。
2.4培育創客文化
創客教育得以較好的推廣需要創客文化的有力支撐,積極探索適合職業教育的創客文化發展模式,形成良好的創客文化氛圍,將更有利于激發創客的創造潛能,促進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創客文化定義為利用開源網絡和開源硬件而構建出的分享和動手創造的文化氛圍[17]。
從2006年美國首次舉辦的創客嘉年華到我國發明協會和清華大學等舉辦的創客大賽,以及國內知名企業參與并支持各類大賽活動,對于創客文化的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職業教育的創客文化需結合創客的特點和創客教育的理念開展實施。學校各級部門利用各種渠道加大對創客教育的宣傳和報道,組織一系列的科技活動周、創客嘉年華和創客文化節,通過分享經驗、展示創客的創造成果、獲獎情況和創客空間的參觀來普及創客教育知識、激發興趣以吸收更多的創客成員的參與;開展創新創業課題的申報,讓學生成為創客的主體;以創客空間為依托平臺,推廣成立以創客項目實施的創客社團工作室,并給予場地的提供和經費的支持;在校園中要形成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的創新創業團隊,學校來營造好的創業環境和基礎、創業導師來提供資源指導帶隊,帶動創客學生去思考、摸索和實踐;同時形成創客導師指導創客學生,創客學生指導新的創客學生的傳承教育方式;聘請國內各種創客中心的成功人士開展有針對性的創客知識講座。
創客文化的推廣需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及社會共同推進和支持,進而掀起全民創客的熱潮以推動創客教育的普及和實施,為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土壤和營造適宜的氛圍。
高等職業教育對社會的人才供給是相對于社會需求的。在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智能制造和互聯網化領域的優秀復合型人才需求較大,而目前我國中低端人才需求總量趨于飽狀態,高端高級技術型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則極為短缺。這就需要在現行教育政策體制支持下,積極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機制,主動改變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推進產教融合,來突破高精尖人才培養的缺口。從而避免人才輸出質量不高、供需錯位和產出過剩的問題,才能破解職業學院當前所面臨的招生困難、認可度不高和自身發展的難題。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創新來促發“新動力”,需要通過改變教育教學方式來激發活力。創客教育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打破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以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在調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學習和探究的同時,提升了人才產出的質量。在職業教育的創客教育體系構架下,突破專業壁壘,擴大校內外的協同育人,以企業專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組建的創客導師隊伍,在創客空間的平臺上,通過創客項目和創客課程的深度整合較好地實現了產學對接,以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式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不斷加強創客教育的文化內涵建設,實施大力開展創客文化活動更有利于營造大眾創新創業的“創客”氛圍,提升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能力,進而促進高質量創客人才的產出,更好地服務于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適應支柱產業發展需要,最大程度地釋放出高等職業教育學校辦學活力,為實現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破題。
基于創客教育的體系構架和職業教育創客空間結構模型,依托示范專業建設的平臺,我校初步建成了適合職業教育的創客中心。通過學術技術帶頭人的遴選和聘用,組成了由12名校內老師構成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8名企業行業專家共同構成的創客導師團隊;建成了以“精密電子機械驅動與控制技術科研創新團隊”等14個科研創新團隊和“桌面智能機器人研究所”等15個研究所構建的科研中心;通過相關專業帶頭人組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等16個開展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教學團隊,并承擔了“基于創客教育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CAD/CAM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等省部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共計18項;通過一系列校園科技活動周的創辦、“創新驅動引領智造未來”等10余次學術講座的開展和“新型奶瓶創新設計及其市場化運作”等20余項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培育了較好創客文化氛圍,為創客人才的培養和創客教育的漸進式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創客工作室、科研中心的有效對接和學生創新社團的入駐,每年8個專業共計700余人次參與到創客工作室接受創客教育和實施創客活動。通過系列化創客教育過程平臺,實現了導師帶學生和學生帶學生的漸進式人才的培養。已經建成的“自動化創新實訓工作室”和“桌面智能機器人”研究所通過不斷擴展,已經成為全校創新人才匯聚、創新項目實施和校企合作的平臺窗口。進入工作室的學生學習履歷和創新成果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并逐步成長為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同時科研中心導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開展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橫向課題4項,結合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出版教材3種,發表各類學術論文6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項,競賽獲獎35項。
從上述實施成效可以看出,創客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實施有助于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時期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可以有效破解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人才的有效需求的難題。
創客教育為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徑,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社會的創客團體和政府扶持的創客平臺以及名牌高校的創客中心相比,職業教育的創客教育缺乏經費的支持、場地的建設和公眾的認可度;缺乏了解創新的市場需求和創客的協同聯盟;同時教育主管部門目前還沒有出臺配套的政策支持大學學生創客“放手”去做創客;創客教育的實施與現行的課程標準以及考核方式可能存在沖突;缺乏有能力擔任創客導師的師資隊伍提供專業的指導;本文所進行的創客教育的思考和嘗試可以為職業教育的創客教育實施和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
上述一些情況都是創客教育在早期實施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另外一定要把創客教育與創業教育相區別,創客教育不是培養創客們一定要創造出物化的產品來,而是通過創客教育培養出學生的創客意識、創客精神和創客行為,為他們走向社會以后能夠更好地開展創新、創造活動奠定基礎。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大力加強創客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建設教育智庫,匯集多方智慧,協同創造出更為有效的實施方案,為新經濟常態下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事業的發展掃清障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R].
[2] 中國制造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制造2025》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 6-10.
[3] 敬石開.“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1): 5-9.
[4] 芮志彬.關于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4): 18-21.
[5] 李 根.高校創客教育問題與對策探究[J].亞太教育,2016(15): 105-106.
[6] 張 旭,郭菊娥,郝凱冰.高等教育“供給側”綜合改革推動創新創業發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6-35.
[7] 呂景泉,馬 雁,楊 延,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9): 15-19.
[8] 李 萍,劉傳會.基于創客教育視域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77-78.
[9] 胡 星,胡 丹,翟穎妮,等.高校創新實驗室創客空間的建設模式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7): 266-268.
[10] 占亞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J].電子制作,2014(24): 170-171.
[11] 宋正武.讓創客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引擎[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5(6): 21-36.
[12] 楊 麗,張立國,王國華.創客教育體系架構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6(3): 28-33.
[13] 晏 燕,董志勝.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創客教育的思考[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5): 84-87.
[14] 何克抗.論創客教育與創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 12-24.
[15] 楊現民,李冀紅.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2): 23-34.
[16] 黃兆信,趙國靖,洪玉管.高校創客教育發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 40-44.
[17] 王麗平,李忠華.高校創客文化的發展模式及培育路徑[J].江蘇高教,2016(1): 94-97.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Si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Maker Education
LIYunsong,RENYanjun,CHENGDerong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Automotive,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52,China)
With the emphasis on exploring,creating and happy learning,the educational idea of Maker Education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side reform of education.From the viewpoint of supply-sid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requirement,the new path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ed by the Maker Education-drive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explored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implementation embarrass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ocking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It is advocated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for mak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utor teams.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reformed,and the maker culture project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provide the nurturing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skilled talent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ker Education.
Mak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16-09-23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61030);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52072)
李云松(1983-),男,四川巴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技術、高等工程創新教育。
Tel.:023-68465185; E-mail: piny@cqu.edu.cn
G 712
:A
:1006-7167(2017)07-02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