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14日嚴厲譴責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但是攻擊者們沒有因此而放過他。他們認為,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12日白人種族主義者引發的暴力沖突已經過去兩天,特朗普的譴責來得太晚了。特朗普14日回到紐約時遭到了上千人抗議。
多名商界領袖宣布退出特朗普的顧問班子,反白人至上的抗議者拉倒了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將領李將軍的塑像,其他地方也出現種族沖突的更多事件。美國顯得有點“亂”。
這樣的種族沖突,對美國意味著什么呢?
首先,與前幾屆總統執政期間比起來,當下美國的種族關系顯然更趨緊張了。但是今天的種族沖突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因而如果有人想淡化這些沖突,也是完全可以找到說辭的。
其實夏洛茨維爾市的事情還是很嚴重的,因為它不像是“孤立事件”。除了美國社會中種族之間的長期隔閡,當下的種族矛盾凸顯還有一些新背景。它們是:
美國從國力的巔峰時期開始下滑,全球化沖擊了中下層白人的部分利益,從而形成了美國社會焦慮的新源頭。當美國社會沒有足夠能力化解這些焦慮時,它們就會轉化到內部問題上,而種族沖突最適合與它嫁接,所以今天美國的種族問題來頭大,后勁足。
特朗普總統競選期間對擴大移民持激烈反對態度,一度成為輿論爭議種族主義問題的突出噱頭。他履職后,成為名義上全體美國人的總統,但是白人至上主義者卻一直認為這位總統“是他們的人”,覺得現在是他們江湖亂道的好時機,由此氣焰囂張。
美國的社會福利資源的確不像過去那樣奢盛了,與此同時少數族裔也確實比過去更有地位和競爭力了,白人與他們的福利競爭變得前所未有激烈和真實,觸及了生存的諸多領域,雙方妥協的余地都在縮小。
種族問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突出表現在道德倫理層面,是典型的人權和政治議題。而現在它在現實生活中進一步滲透、擴散了,它與很多問題變得錯縱交織了,它的影子無處不在了。
亨廷頓《我們是誰》探討了拉美裔造成的美國政治和文化分岔,但是今天美國的種族問題比他描述的還要復雜和混亂。如今日常的生存利益成為種族問題惡化的重要驅動之一,不時有關于非白人在餐館或者街上遭到“滾回你們國家去”這類惡語羞辱的報道,一些原本應是很溫和的普通白人加入到種族主義紛爭當中來,這已不再僅僅是“3K黨”的勾當。
讓美國團結起來成為這個國家面臨的一大嚴峻挑戰,因為其主流社會的分裂程度已相當深刻和難以調節。美國總統受到前所未有的輿論攻擊,但也受到反對這種輿論群體的擁戴。傳統的將這個國家團結起來的方式似乎已失效。新的凝聚社會的方式是什么?人們尚不得而知,只能心懷期待。
過去半個多世紀里,美國在干預外部事務方面不遺余力,國內事務再亂,也沒有成為羈絆。當美國戰略上信心十足時,似乎什么都不是問題。今后還會是這樣嗎?我們看到緩慢的、但似乎是難以逆轉的變化,這個變化在逐漸侵蝕美國的信心。▲
環球時報20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