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芳
盛夏的夜晚,廣州大劇院的舞臺上。
設計簡潔現代的舞臺正上演著一出三百年前的故事—老鰥夫阿巴貢終于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錢箱子,內心欣喜若狂的他迫不及待地打開箱子,他鉆了進去,出來時已經沾滿了金粉,他又鉆進去,這次是想和自己最愛的金錢永遠共眠。這時,有人進來給箱子放上了一束玫瑰花,這個箱子寓意著靈柩一般,永遠地埋葬了這個愛財如命的吝嗇鬼。
此前屢次發出笑聲的觀眾席上,看到這幕都陷入了沉默。
這個場景是法國蘭斯喜劇院根據莫里哀原著改編的戲劇《吝嗇鬼》的結尾部分,它的演出也一同拉開了2017年廣州藝術節的大幕。
戲劇等文化形式與城市之間應該如何互動,如何互補,這屆藝術節做出了精彩的嘗試,集外來之長,立足本土文化,在培育了市民良好的觀戲習慣后再進一步發展、創新,戲劇之都的未來,也就水到渠成。
包容之多與本土之源
任何一個藝術盛會最重要的特征,是展現百家之長,這是其視野。廣州大劇院作為本次藝術節的承辦方,除了獻上連臺好戲之外,還以其國際視野,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的重頭活動,因此只要走進大劇院,也就能體味這次精彩的文化盛宴了。
本次藝術節主要包含三個板塊,分別是“走進大劇院”、“香港文化展演月”和“本地優秀劇目展演”。在第一個板塊中,廣州大劇院的節目承擔了開幕和壓軸大戲的重任。除了開頭提到的名作《吝嗇鬼》,將會有被稱為“最輝煌”歌劇的意大利威爾第史詩級歌劇《阿依達》擔任壓軸演出,在這期間也將有由奧斯卡獎得主比·戈德堡親自擔任制作人的百老匯原版音樂劇《修女也瘋狂》上演,講述一位酒吧女歌手將沉寂的修道院變成充滿生趣和歌聲的地方的故事;熱愛爵士和搖滾的樂迷肯定會享受另一部音樂劇—《謀殺歌謠》,這部劇全劇沒有一句對白,劇情完全用41首歌曲展開,風格大膽前衛,一直以來在世界各地深受歡迎。
今年觀眾除了能領略外國的經典演出外,還能看到不少國內的名作。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將會帶來經典舞劇《孔雀之冬》,還有改編自老舍原著小說的話劇《二馬》也會在廣州經典重現;重慶話劇院的《河街茶館》有“重慶版《茶館》”之稱,演員會以純正的重慶方言演繹重慶往事,帶給觀眾原汁原味的體驗。
不同語種,不同構思,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作品就在這一方舞臺上交匯、融合、并迸發出火花,它們給觀眾帶來的思考會遠遠超越表演本身,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城市的整體氣質。
除了包容開放的氣度,也應該立足本土,這是城市藝術節的根。德國攝影師彼得·比阿羅貝澤斯基曾經說過,他覺得中國最迷人之處,是置身于“到處都是煎炒烹炸的聲音,炊煙騰起”的環境,他一下子就被那種人類活動的煙火氣觸動了。藝術作品同樣需要這樣的“煙火氣”—從本土生活中選材,再搬到舞臺上升華展現。這次展演的音樂劇中,“本地優秀劇目展演”板塊中的《西關小姐》就結合了傳統廣府的經典角色—東山少爺、西關小姐,講述西關小姐陳雪菲的慈善大愛故事,充滿濃郁廣府風情的畫卷在舞臺上慢慢展開,展現傳統西關建筑的幕布成為演出的背景,背景下顛沛流離的愛情故事,更加牽動了不少老廣州戲迷的心。
活躍的民間力量
放眼國內,以城市命名、能調動全城氛圍的藝術節并不多,廣州可謂是其中一個亮點。作為千年商都,一個以雄厚的經濟實力聞名的城市,藝術節給予了廣州更多的可能和生機。如果說強大的經濟實力容易給人以硬朗的形象,那么濃厚的文化氣息則是給廣州這座城市添加的柔軟身段。
藝術節的發展見證了民間對戲劇熱情的不斷增長,在藝術節舉辦之初,主辦方也曾為觀眾的數量發愁,有一段時間到劇場看戲還是通過攤派任務完成的,但是這樣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了,到后來情況已經變成了市民自發通宵排隊取票,藝術節的來臨,已經成了每個廣州人盛夏最期待的事情。
廣州藝術節自創辦以來,先后經歷了組織觀眾、公開派票、網絡取票以及半市場化運作等4個階段,這個過程中已經逐步培養了市民的藝術欣賞興趣,培育了演出市場,拉動了藝術消費,參演規模、進劇場人數、演出影響力逐年提升,廣州藝術節已經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城市藝術節。

因此從16年起,藝術節已經不再實施派放免費票的做法,改為補貼門票的方式降低票價,讓市民用普通的價格也能享受一流的演出。為何有這樣的變化?一是因為市場已經趨于成熟,市民看戲購票逐步形成習慣;二是對藝術以及對藝術家辛勤勞動的尊重;三是培育演藝市場,同時也是文化自信力的體現。
當城市收獲了足夠的自信和底氣,也會與民間結成更強的紐帶聯系,形成良好的互動。
本屆藝術節也舉辦了眾多開放性的活動,包括十余場戲劇藝術普及活動,有讓演員和觀眾面對面交流的戲劇工作坊,后臺探班活動,讓藝術真正走入人心;還有邀請名家主講的公益文化講座,常設的文化展覽活動等等,活動內容寬泛,涵蓋中西方多個文化維度。為了契合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契機,還增設了粵港交流活動。既能登廟堂之高走進劇院享受文化,又能處社區之中接觸和觸摸藝術,這無疑是普及藝術最合適的方式。
籌備戲劇之都
未來,廣州想打造一張新的城市名片—國際戲劇之都,這也和本屆藝術節的主題互相呼應。
如今廣州已經培育出深厚的戲劇土壤,不斷地在滋養城市的文化氛圍。
要打造國際戲劇之都,一個好的演出平臺必不可少。在這方面,廣州有著國內頂級的三大劇院之一—廣州大劇院,此外還有著名的星海音樂廳,頗具歷史感的友誼劇院和黃花崗劇院。每一年都有上千場劇目在不同的舞臺上演,成就了廣州成為世界級的演藝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傳統的粵劇在羊城廣受戲迷喜歡,就連北方的劇種,像越劇、昆劇、黃梅戲、秦腔、徽劇等等也在廣州都有著很大市場,觀眾的選擇和品位寬泛,也是城市包容和開放程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