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菲
周末放松小提示
√采取措施減少工作量。跟同事搞好關系,減少周末的主要壓力來源。
√主動無所事事,抵消工作時那種身不由己的感覺。
√重拾興趣,讓休息時間身心愉悅,把自己從工作的感覺解放出來。
×把工作情緒帶回家,像對待同事一樣對待家人。
×負面看待所有壓力。其實有壓力有時也是好的,它能督促你達成目標。
×犧牲睡眠每日每夜地趕工作,只會讓你更疲勞,工作效率也不會太高。
周末過完了卻好像完全沒有休息過一樣?周六晚上回了老板一封郵件,周日早上醒來想到PPT還可以改一改,連做夢都夢到deadline(死線)到了報告卻沒寫出來?也許你應該調整下思路了。
公司里總有一些工作狂,明明加班到晚上九點才離開辦公室,他凌晨三點又給你發了一封工作郵件,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不是為了表現而設置了郵件定時發送……不過還真有這種工作狂魔老板,休年假穿著比基尼坐在沙灘躺椅上,還突然想起開個視頻會議跟你討論方案。然后到了周一早晨,他們蓬頭垢面睡眼惺忪準時出現在辦公室,一杯接一杯地喝咖啡,好像整個周末都住在辦公室里,可是明明沒有!
據在線旅游公司Expedia的調查發現,只有53%的員工在休假回來之后覺得自己精力充沛。為什么有些人就是連周末都不能好好放松下呢?
縱觀全球,因為個人的事業野心、殘酷的企業文化,還有先進的科技——永不掉線的微信、電話、郵件,讓員工一天24小時都能被公司找到,導致很多人不堪重負出現心理危機。美國壓力研究院估計,工作壓力造成美國經濟一年3000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在英國,有種“星期六綜合征”,很多人在工作日好好的,可是一到周末就莫名奇妙生病,人們認為這是壓力突然撤退導致的問題爆發。在美國,有些人一周工作60個小時,這種工作模式會把心臟病風險增加一倍。在日本,還有個詞叫“過勞死”。
先進的通訊工具也給了人們很多無形壓力。如果你有陣子不更新朋友圈,不發點什么告訴別人你在干嘛,朋友們很可能會擔心說:“你沒出什么事吧?”
專家說,如果你把工作壓力帶回家,你會一直出于應激狀態,從而覺得很疲憊。如果這種緊張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可能還會進一步損害你的健康。
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大學的心理學家珍妮弗·拉格斯代爾做了一項研究,調查了來自各個行業的183名從業人員,讓他們在周日晚上填寫問卷回答自己周末都干了什么,感覺如何。首先,這些被調查者填寫的活動被分為兩類,一類是輕松的活動,比如沖個熱水澡;另一類是工作相關的活動,比如文書工作、回復郵件什么的。接下來,她通過測試來了解他們的情緒狀態,給被試者一個積極情緒列表(有熱情、感興趣),和一個負面情緒列表(有壓力、不開心),然后讓他們選擇自己的感覺。
調查發現,具有積極人生觀的那組被試者,更容易從工作壓力中抽身出來。而那些有較高負面效應,比如易怒、沮喪的人,更容易陷入工作壓力中不能自拔。后者即便是在看電視時,心里想的依舊是工作。不過具有正面特質的人也會在“控制感”方面特別掙扎,碰到困難傾向于繞開它而不是掌控它。拉格斯代爾說,人天生具有消極的偏見,會更多地關注負面的體驗。心理學家簡·克拉克說:“對有些人來說,試圖放松可能會適得其反,他們只要想到還有很多工作等著他們,就會變得更緊張。”
對于人生觀積極的人,運動也許會更有幫助。周末去做做瑜伽,跑跑步,逛下公園,都能幫助他們暫時拋開工作。
而對于思維比較負面的人,也許則需要重塑下思維模式了。他們應該努力提醒自己關注工作積極的那一面,而不是反思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已經有好些研究發現,采取積極的心態,能在六個月內減少工作倦怠感,提高主動性和創造性,并且增進合作。
如果你能調整好自己的思路,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自己有更多的空余時間去做喜愛的事情了。
(蘇曉媛薦自《南都周刊》)
責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