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芹+鄧芳
摘要“基因工程課程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不僅承栽著給學生傳遞專業知識的作用,更承栽著轉基因技術及生物安全相關知識的傳播及科普作用。本文從大眾對“轉基因”的認識、轉基因生物安全法、我國的轉基因政策及轉基因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潛力等方面闡述了轉基因知識普及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轉基因 生物安全 科學普及教育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狹義的基因工程又稱為分子克隆技術和DNA重組技術,是以分子遺傳學為理論基礎,以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的現代方法為手段,將不同來源的基因按預先設計的藍圖,在體外構建雜合的DNA分子,然后導入活細胞,以達到改變生物原有的遺傳特性、獲得新品種、生產新產品的目的。通俗地說,基因工程就是轉基因。
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作物——煙草于1983年問世,到1994年美國孟山都公司培育的延熟保鮮轉基因番茄在美國批準上市,轉基因食品的研發迅猛發展,產品品種、種植面積及產量也成倍增長,從此“轉基因”成為近20年來備受爭議的一個名詞。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為學生答疑解惑,還應該有強烈的社會使命,那就是科普。讓學生從理論、實踐、事實明白“轉基因”的真相,不僅讓學生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學習者,更要賦予學生科學傳播的社會使命。
1大眾對“轉基因”的認識
今天在“百度”中輸入“轉基因”,可以獲得44,100,000條相關信息,輸入“轉基因生物安全”可以獲得911,000條信息;在中國知網中輸入“轉基因”,可以獲得45,855篇文章,從1984年的1篇,輸入“轉基因生物安全”共獲得2720篇文章,在NCBIPubmed中輸入“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的詞條,共獲得49,357篇文章,輸入“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bio-saf-ety”,共獲得14篇文章。可見大眾對轉基因的關注。通過分析曲瑛德等對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調查報告可以看出,我國公民對轉基因等生物技術的相關知識了解很少,但對轉基因食品是否影響健康、對身體是否有害等方面卻非常關注與小心,公眾普遍最擔心的是轉基因生物可能帶來的風險。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發現年齡在15-25歲之間的年輕人對轉基因技術的了解相對較多,學歷越高對轉基因技術了解的比例也越高,根據專業背景,生物學相關專業的人士對轉基因技術的了解比例最高。
2轉基因生物安全法的解讀及普及
我國關于《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條例》于2001年5月頒布實施,后經過2011年、2016年等的修訂,目前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條例》總共有7章47條,外加一個附錄。該《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條例》涉及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等級、各級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督檢查部門的明確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與試驗、生產與加工、經營、進出口管理、處罰規定等內容,從方方面面嚴格完整地規定了農業轉基因可能涉及到的生物安全內容。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師,要做的不僅是給學生傳授生物技術專業的新技術、新理論,更要普及我國關于《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條例》的內容和宗旨,在讓學生明白轉基因生物安全法是一部以人為本、為維護社會秩序、確保公共安全而制定的對轉基因生物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風險和食品安全風險的忍耐力評價標準的同時,使他們也成為轉基因生物安全法的普及者,明確各自所承擔的社會使命。
3我國關于轉基因技術的國策逐步明朗
相對來說,我國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年齡偏大,對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生物的管理、轉基因生物安全的評價體系知之甚少,對轉基因食品對人類的影響的信息大多數來源于道聽途說和網絡。從我們國家2007年到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三農政策的文件中曾9次提到轉基因,但每次關于轉基因的提法都有所不同。2007年首次提出“嚴格執行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2008年強調“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進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培育新品種產業化”;2012年強調“進一步實施重大專項,提出了“分子育種”這一與轉基因相近的說法”;2015年指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2016年和2017年提出“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中央一號文件”自發布以來,一直是以“三農”(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為主題的中央文件,關于轉基因政策的導向在“中央一號文件”一再提到,足以表明我國對轉基因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的支持與嚴格監管。目前政府和相關職能機構與科技研究部門,包括轉基因生物制品的推廣人員,以及媒體與學界通過對公眾開展轉基因等生物技術知識的教育宣傳與普及,并逐步建立方便公眾交流的轉基因風險交流平臺,維護了民眾對轉基因的知情權與轉基因產品的透明度,這些措施將有利于轉基因技術的合理應用及嚴格監控。
4轉基因技術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潛力
目前全球獲準商業生產的轉基因作物包括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園藝作物等20余種,轉基因作物也經歷了輸入特性性狀、輸出特性性狀、增加附加值的3個階段。其中輸入特性性狀階段的轉基因主要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耕種成本、增加作物產量的抗除草劑、抗蟲、抗病、抗惡劣環境的基因,第二階段則是以改善作物品質為目的高產、低植酸、優質蛋白、高直鏈淀粉或生物能源、優質纖維、再生能源、優質油分的轉基因作物的選育,第三階段主要以用于醫藥、生物燃料和生物降解等領域的提高作物附加值的轉基因育種,且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我國投放到大田生產的目標基因主要有抗蟲和抗除草劑的基,轉基因作物主要有抗蟲棉,目前2個轉基因水稻品系“華恢1號”和“Bt汕優63”與轉植酸酶玉米獲得農業部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這些轉基因作物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擴展了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了作物的適應能力,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發展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關于轉基因作物給人類社會發展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發展潛力,還有賴于生物技術科研工作者、教育者和生物技術相關專業學生的科學普及和宣傳,以推動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及其產業化發展、監督管理,更好地抓住轉基因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