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海鮮肥美上市的時節,一大波關于水產品的謠言就會在網上流傳。而謠言的內容也不外乎注水、注膠和喂避孕藥三類。
謠言一:給皮皮蝦注膠?
近日,一則有關皮皮蝦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里,1名女子剝開桌上一盤煮熟的皮皮蝦,掏出里面或白或黃的膠狀體。該女子稱,這是早上在市場買來的皮皮蝦,蝦肉里都被黑心商販注入膠水增重。對此,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副會長、高級水產工程師楊維龍表示,那根本不是什么“人為注膠”,而是皮皮蝦的生殖腺,也稱蝦黃、蝦膏。據介紹,每年4月左右是皮皮蝦的生殖季,其發育未徹底成熟前,蝦體內會出現膠狀物,母蝦的膠狀物最終會長成一粒粒的卵,集中在胸至尾的位置,呈黃色或紅色,公蝦則呈白色,民眾大可不必擔憂。楊維龍表示,水產品最主要是保證成活率,成活率高才能賣到好價錢。而大部分水產、海產,不管是人工養殖還是自然生長,都不會采取人工注膠的,因為一旦注入膠質水產品很快就會死亡。專家指出,有商家會給凍蝦注膠,為了保持蝦頭和蝦身的連接,令蝦的賣相更美觀。但這些膠多為海藻明膠,是可食用的,其原料為煮過的動物骨頭、皮膚和筋腱,多數用于制作果凍和其他甜品。
謠言二:給大閘蟹注水?
除了蝦之外,蟹也是謠言的重災區,關于螃蟹注水的傳言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就一直沒有停息過。楊維龍表示,同皮皮蝦一樣,往螃蟹體內注入液體后,環境滲透壓會產生劇變,螃蟹的臟器要么失水要么吸水,都會導致其迅速死亡。漁民、商販不可能為了增加一點點的重量就把活蟹變死蟹,做賠本生意。民眾買到的多是梭子蟹,螃蟹身上的殼非常堅硬,一般的注射器根本扎不進去。梭子蟹身上的孔,可能是因為商販將其放在一起裝筐,螃蟹腿或身上的尖刺,相互碰撞擠壓,會在身上刺出洞。而且,蟹類甲殼內的組織吸水性很差,如果注入液體,液體會從螃蟹的身體縫隙中流出。也就是說,即使辛苦穿刺了硬殼,注入了液體,也會流出來,起不到增重的效果。
謠言三:給各種水產喂避孕藥?
除了注水、注膠,這些年人們聽得最多的謠言莫過于為了增產,某某水產品是喂避孕藥長大的,被抹黑的水產包括小龍蝦、大閘蟹、甲魚、黃鱔等等。
“用避孕藥養小龍蝦這種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睏罹S龍說,首先,小龍蝦的生長周期很短,一般3個月左右就可以上市,而其性成熟期一般為8-10個月,也就是說小龍蝦上市時離繁殖期還早得很,根本沒有繁殖能力,養殖戶用避孕藥養蝦只能徒增成本;其次,小龍蝦屬于低等無脊椎動物,高等脊椎動物的避孕藥對其根本沒有效果;如果大量使用激素,還會增加小龍蝦的脫殼頻率,使其生長速度變慢,反而延長了小龍蝦的生長周期,所以養殖戶是不會這么做的。而“養殖戶為催大閘蟹快長投放避孕藥”更是無稽之談,養蟹池塘最小為20畝左右,以在水中濃度1克/噸計算,整個池塘就得放13公斤的避孕藥,可以想象其成本有多高。大量實驗顯示,使用避孕藥或激素,打亂了螃蟹的脫殼秩序,會導致其因“難產”而大批死亡,更可能引發綠藻繁殖,從而破壞湖中的生物鏈,造成更大損失。另外,蟹黃和蟹膏都是蟹的性腺,如果蟹吃了避孕藥,就會抑制性腺的成長、成熟。沒了蟹黃或蟹膏的大閘蟹美味將大打折扣。所以,從蟹的生長原理來說,喂避孕藥也是不可能的。對于網上流傳的“為了讓鱔魚快速長大,農戶喂鱔魚避孕藥,以達到使其專心長膘的效果”的說法,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教授陳舜勝指出,黃鱔用避孕藥增肥純屬謠言。之前已有水產養殖專家針對激素喂養鱔魚進行過科學實驗,結果顯示,飼料中添加激素的黃鱔一個月內的生長速度比不用激素的黃鱔快約10%,但卻引發了大批死亡。激素劑量越高,死亡率也越高。對養殖戶來說,這10%的生長增速,無論從風險角度還是成本角度看,都劃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