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有這樣一名志愿講解員,她雖年逾古稀,卻始終在學習,并且用風趣的語言普及歷史文化,和聽眾“一起分享、一起欣賞、一起感受”。在十五年的志愿講解中,她收獲了一大批粉絲,其中不乏年輕人,并深深影響著他們,讓他們“把走進博物館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位老太太叫周婭,今年70歲。她講過古埃及、古印度和兩河文明,講過希臘、羅馬,講過瑪雅文化和印加文明……
追隨周婭七八年的李海虹,一直視周婭為“女神”,她說:“把珍珠講清楚其實不難,通過查閱資料我們都可以弄明白,難的是要把這些珍珠串成美麗的項鏈。周老師講的是學會欣賞美、感受美,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能力。每次聽完她的講解,收獲往往超過了展覽,記住的不是年號,而是觀念,心胸都會再打開一些,想成為更好的自己?!?/p>
今年春天,國家博物館舉辦“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和“盧浮宮的創想”展覽時,周婭這樣講解道:“佘盆梅海特內棺這件展品代表著古代的全球化。埃及沒有樹,做棺材的木頭來自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最早的古埃及,資源也要靠世上的物流才能完成。‘物流’的概念是物資向有需求的地方流動,這一點,在古代就已經完成了?!敝軏I的聲音不大,但幽默風趣,故事化的語言不斷在安靜的展館中發酵,不知不覺中,“親友團”的隊伍在悄悄擴大。講到古羅馬文明時,周婭說:“古羅馬的輝煌,不是靠殺戮,而是靠寬容的宗教政策。寬容讓他們贏得了世界,享樂又讓他們失去了世界。沒有一個民族是從享樂中走向復興的?!敝v解中,周婭的表情特別豐富。不一會兒,她身邊就聚成了一個大大的弧形,足有一二十人。每一次她在展柜間的移動,都會引發一波不小的人浪。
在講解弗朗索瓦一世時,她說:“是他把達·芬奇請到法國,把‘蒙娜麗莎’永遠留在了盧浮宮。作為開明的君主,他認為所有的藝術品都屬于全體公民,因此博物館誕生了。這就是民主,這就是啟蒙,歐洲啟蒙的意義是極大地提高了歐洲所有公民的綜合素質,這就是啟蒙運動。”
除了風趣的小故事,周婭的講解總能深入淺出?!拔覀兊焦蕦m就是要看美的、經典的,要嬌慣我們的眼睛,要訓練我們的眼睛,要有鑒別能力,來提升我們生活的品質?!?/p>
展覽結束,周婭話鋒一轉,“當志愿者收獲的首先是我自己,在故宮里接觸到中國書畫與瓷器后,我在講解中從喜歡到熱愛,特別是有了自己的體會或心得時,內心都會覺得好美?!?/p>
為了做好志愿講解員,她經常去看各種展覽,閱讀大量的國學、藝術和人文歷史的書籍,“講解員不是復讀機,也不是語音導覽,我們要給參觀者提供更有深度的內容?!敝軏I說。十幾年,她堅持上國學課,在家里看書、寫字,也會去學校給孩子們講博物館的故事,做一些公益講座。
如今周婭已經是故宮里的“明星”。講解時,她始終把姿態放得很低,更多的是以一名志愿者的視角來與大家分享博物館的美好。
(珠珠摘自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