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暑紅(廣東韶關學院音樂學院)
仁化石塘村月姐歌研究狀況述評
李暑紅(廣東韶關學院音樂學院)
月姐歌,是廣東北部傳播的古老民歌,已經唱了上千年,據說是起源于韶關仁化縣石塘鎮。石塘鎮地勢東低西高,四周環山,村落周圍的魚塘里多有石筍,故名“石塘”。其特定的地理文化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月姐歌只在這一地區傳播。因其是廣東北部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石塘鎮黨委與政府高度重視“月姐歌”的傳承、保護和發展,讓這種神秘的獨特民俗音樂,逐步走入公眾視野,走向大眾歌廳。
“月姐歌”有頗為傳奇的來歷。傳說唐代戰亂時期,有一個能歌善舞、名叫“月蓮”的宮女流落到了石塘村。農閑時候,月蓮用一些宮廷的曲調教女人唱歌,后來,每當中秋節,石塘的婦女就自發組織起來,用月蓮傳授的方式唱歌、跳舞、做游戲,以慶祝節日、表達感情。明朝為“月姐歌”的鼎盛時期,獨唱、對唱、齊唱等形式多樣,演唱時間長達四十五天;至清朝,“月姐歌”進一步完善,唱歌時間回溯到原來的農歷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號,“月姐歌”只在晚上唱歌,白天不唱歌;只有女人唱歌,男人不唱歌。 成為一個獨特的婦女慶祝中秋節的形式,代代相傳。
2007年,韶關市政府將“石塘月姐歌”以“傳統音樂”類列入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20世紀末廣州大學、韶關學院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調查和研究以來,近20年間,關于傳統音樂人類學、民族學調查和研究成果頗豐。然而,國內學術界對粵北月姐歌的研究成果較為零散,未成體系。本文從月姐歌的研究狀況以及月姐歌的研究成果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并對歷年來關于仁化月姐歌的學術研究進行評述。
從學科研究角度,現有的月姐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和音樂學四個方面。月姐歌屬粵北傳統音樂,客家民歌的一個分支,針對月姐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客家婦女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儀式、文化傳承等方面,對月姐歌的研究夾雜其中,單純將月姐歌作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并不多。2016年,韶關學院音樂學院受政府資助成立了粵北音樂研究所,并與其他大學合作開展粵北傳統音樂研究。
表1:現有月姐歌的課題項目

在國內,月姐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學、民俗學、音樂學等學科領域,以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如“音樂形態學視野下的粵北山區村落民謠——以廣東仁化石塘‘月姐歌’為例”)為主。其中較為突出的文獻類成果是宗江、戰勇的 《廣東民間的“月姐歌堂”》一文,文中對古代粵北月姐歌作了詳細的考證和介紹。此文的學術價值在于從文獻收集的角度對仁化的歷史文獻和月姐歌作出了較全面介紹,為諸多后來研究者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方便,如分析月姐歌的歌詞、音域、曲調、考察歌堂斗歌,接月姐、送月姐的儀式等。
在相關研究論文中,有兩篇關于月姐歌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王群英的的《粵北仁化縣石塘古村月姐歌的藝術特征》和熊茵的《論客家情歌之情感堂會——月姐歌》。這兩篇論文的研究重點不同:月姐歌屬傳統音樂,而且伴隨民俗活動,有很強烈的儀式感。王群英的論文以“儀式表演”和“音樂特征”為關鍵詞,展開對月姐歌的考察,分析月姐歌虔誠、色彩繽紛的儀式表演、吟誦般的音樂形態、用韶關土話演唱的語言韻味、地理特色及其附屬功能。王群英把月姐歌的性質界定為風俗歌,盡管這一說法在學術研究的專業性方面有待商榷,亦是一個好的嘗試。熊茵的論文則是從人類學的研究視角切入,梳理仁化石塘的古籍文獻,尋找月姐歌中關于月神崇拜的部分,并從月姐歌眾多民俗事象及客家人對美滿愛情婚姻的向往與追求中探尋人文研究價值。綜上所述,國內關于月姐歌的現有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人類學、民俗學與音樂學的關系等課題。
張鴻舜的《石塘月姐歌的音樂特征》也是對粵北月姐歌的綜述和分析。她從月姐歌的淵源出發,在月姐歌和仁化歷史之中尋找關聯,闡明了月姐歌獨樹一幟的形態特征和風格特征,她在文中提出“月姐歌”更多地使用四音組合形式,范圍往往在五度之間,音調具有獨特的宮廷魅力,一般使用宮調、徵調、羽調三種調式,旋律簡約流暢。“月姐歌”用當地獨特的方言唱歌,唱腔靠近誦念腔,歌詞接近生活,不失幽默,唱歌時充分利用純女性自然的聲音,并伴以豐富的襯詞、襯腔,裝飾音尤具魅力。月姐歌既有即興歌詞,也有歌曲節奏的規律性。同時,由于語言的變化的頻率,“月姐歌”也是一些比較復雜多變的節奏組合,經常出現混合節奏。
以上對各學科關于月姐歌的研究成果做出歸納和整理,下面是選取的一些針對仁化月姐歌的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包括歌曲、歌詞的整理及發表論文兩大部分。
1.月姐歌的整理
韶關學院粵北音樂研究所對月姐歌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整理,記譜整理了42首月姐歌。
表2:月姐歌的歌譜和歌詞

(1)1982年,17首“月姐歌”收藏入中國民歌歌曲集成廣東資料卷。
(2)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領導小組和人口普查小組。 對月姐歌及傳承人進行了跟蹤調查。2007年,韶關市政府將把“石塘月姐歌”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2009年,譚彩霞、李玉清兩位繼承人親自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救援和保護,拍攝了“仁化石塘歌”活動視頻。
(4)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民間藝術,在原有生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處理,由四名女子演唱“月姐歌”,參加2010年全國客家歌曲比賽,贏得了第二名,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受到各界廣泛好評。2016年,仁化縣文化館編排的《月姐歌》節目,參加韶關市首屆音樂舞蹈花會,獲得了一等獎。
2.已發表的有關月姐歌的論文
月姐歌的學術研究成果目前是以公開發表論文的形式存在。據統計,在《人民音樂》 《音樂創作》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藝術探索》 《嶺南音樂》等期刊一共發表有《粵北仁化縣石塘古村“月姐歌”的藝術特征》 《石塘“月姐歌”的特色及其價值》 《論客家情歌之情感堂會——月姐歌》《音樂形態學視野下的粵北山區村落民謠——以廣東仁化石塘“月姐歌”》 《月姐歌的研究現狀及文化藝術價值》等10篇論文。其中宗江、戰勇的《廣東民間的月姐歌堂》 (人民音樂,1961)是關于粵北月姐歌的重要研究成果。韶關市文化館楊韶軍也是月姐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在列舉了以上較為突出的關于仁化月姐歌的學術研究成果之后,還得提及一部并未公開出版的著作——李招環編著的《仁化月姐歌集》,這本月姐歌集雖未出版,但它是目前可以收集到的最新的月姐歌,其內容不再局限于講古,也不局限于傳統的風俗儀式,而是當代仁化石塘人民日常生活中創作的新月姐歌。在這本月姐歌集中,不僅可以看到當代粵北地區月姐歌的演變,還能看到月姐歌中反應的社會變遷。月姐歌依然以七言為主,內容中不乏當代科學技術名詞,也不乏傳統的情歌對唱,是研究仁化月姐歌變遷的重要資料。
以上所述的研究成果均為狹義人類學意義上的“月姐歌”研究,如果將月姐歌定義為仁化婦女創作的詩歌作品——這樣的詩歌樣式不用于歌唱而是作為文學樣式存在,那么這就是廣義的月姐歌研究范疇。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民間詩人的興盛,一些關于女性詩歌及詩人的評論更加豐富多彩。新月姐歌和他們對仁化石塘月姐歌研究的評論將增添新亮點。

[1]仁化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仁化縣志(1979-2000)[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2]韶關市文化志編篡委員會.韶關市文化志[M].內部資料,2002.
[3]袁銳.石塘月姐歌[EB/OL].廣東文化網,[2010-11-16].http://www.gdwh.com. cn/mjzt/2010/1116/article_122
[4]潘文敏,龍全明,陳韶坤.月姐歌:輝煌過后的艱難傳承[N].韶關日報,2011-09-18.
[5]袁銳.石塘月姐歌.廣東文化網,gdwh. com,2010-11-16
[6]溫萍.客家音樂文化概論[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
[7]王群英.石塘月姐歌探驪[J].韶關學院學報,2014,
[8]王群英.粵北仁化縣石塘古村“月姐歌”的藝術特征[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
[9]張鴻舜.《石塘月姐歌》的音樂特征[J].嶺南音樂,2016,
[10]楊韶軍.石塘“月姐歌”的特色及其價值[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2,
[11]熊茵.論客家情歌之情感堂會——月姐歌[J].大家,2010,
[12]祝向恩,黃雪輝.仁化文化遺產又添新貴[N].韶關日報,2007,
[13]宗江,戰勇.廣東民間的“月姐歌堂”[J].人民音樂,1961,
1.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項目《粵北地區月姐歌的搶救性挖掘與整理》(GD13DL07);
2..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特色創新項目(人文社科類)《非遺視域下粵北傳統音樂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以韶關地區為例》(2014WTSCX092)。